【非官方】当神不让考·中世纪“权力的历程”

【前言】 If we say that some people are yearning for the upper echel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has a long history. After all, when we were young, we all wanted to be princes and princesses. Who would like to be a poor farmer?. Although the peasants in feudal times had their limitations, their resistance to the violent rule of feudal lords was beyond reproac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lasses is complex and persistent in itself. It is not just that who is right and who is wrong is black or white. I think some readers need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they will have to quarrel with each other when they read a cartoon.
《当神不让》在“红斗初来”篇里讲述了中世纪阿拉克涅(Arachne,典出希腊与罗马神话。有着高超纺织技艺的女人阿拉克涅曾向雅典娜(密涅瓦)挑战织布机巧,因落败而自杀,雅典娜(密涅瓦)为了救她,将其将其灵魂救为蜘蛛,上半身为女人,下半身为蜘蛛,像蜘蛛一样长有八只脚,生活在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内不停地织布)家族作为领主与其领地农民的矛盾冲突的故事。






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托马斯·N.比森是当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最杰出的中世纪史专家之一。比森一生耕耘于中世纪史,出版了多部著作和大量史学论文。比森对中世纪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有深厚的造诣。其英文著作在学术圈子中一向以典雅奥古但又清晰流畅而著称。除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比森还获得诸多荣誉并担任一系列学术职务。
以下内容摘录自黄春高《追寻中世纪“权力的历程”——托马斯·N.比森的权力史研究》。

比森在一封书信中这样表述:“我将中世纪欧洲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 500— 950年的公共秩序逐渐转变为领主权的时期。第二, 950—1250年的领主权时期,此时公共秩序的诸制度艰难幸存,且在许多地方经历失败。第三, 1160—1450年的政府复兴时期。政府在1050—1150年间经历了失败,但从1160年开始复兴。”在此,比森表述的关键就是权力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状态。
在比森看来, 10世纪欧洲维系国家的仍然是法律和公共权威。他特别强调,此时“有一件事情在一开始就可以肯定:在某种意义上,公共秩序是存在的”。尽管加洛林时期各类领主权已经出现,但是民众仍然顽固地坚守其对公共秩序的意识与想象。而从10世纪末开始,私人性质的暴力逐渐破坏公共秩序,篡夺公共权威,开始了从公共秩序向领主权的转变。领主权的形成自然有其社会的乃至宗教的历史背景,但是它在更大程度上与暴力的普遍兴起导致公共秩序被破坏有密切的关系。比森的名篇《论“封建革命”》及其他许多研究中反复论证的一点就是:暴力导致领主权的形成。
比森认为,从10世纪中后期开始,暴力破坏公共秩序的情形变得越来越普遍。“暴力在所有三个时期都存在,但950—1150年最为糟糕。在一些地区,它(暴力)演变为`封建革命'。这一概念指城堡、骑士和有条件保有地(封土,从它这里引申出封建主义)的猛增。堡主和骑士强施领主权,最典型的是以暴力手段,从而颠覆了公共秩序。”比森认为,城堡的大量兴起就是暴力存在的标志,它意味着暴力统治的开始。在当时的文献中,暴力与城堡是同义的。作为暴力实施者的武装人员的出现也是其标志。
什么是暴力?按照比森的理解,暴力是普通且持久地令公共秩序痛苦的力量。这就是无序(dis-order)。暴力并非只是武力的行使,也非只是人身的伤害。暴力的根本性特征甚至不是武力,不是战争,也不是亲族复仇之类的武装械斗,而是强制(coercion)、金钱勒索(fiscal exaction)、强求逼迫(extortion)。这些施加于基层民众身上的经济强制、精神控制以及心理压迫都属于暴力范畴,它们或者破坏了传统的惯例,或者带给民众心理上的伤害。
比森认为, 11、12世纪的欧洲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即“封建革命”。“封建革命”一词反映了当时社会剧烈变迁的历史实际。在暴力作用下,旧的公共秩序和公共权威因为被蚕食破坏而崩溃,到1020年代,人们已经不再承认国王和诸侯是社会秩序的保卫者。与此同时,以城堡为中心的新的权力单位开始形成,这就是领主权,即在领主的暴力统治下,形成以城堡为中心,以武装骑士为控制或者治安力量,将城堡周围的居民(主体为农民)纳入领主掌控之下的局面。
在12世纪,统治者知道他们既是领主又是官吏;他们温和地,有时也残暴地统治人民。在大多数事件中,城堡主人都是暴烈的(暴力的)领主,他们在为赢得公共权力(或者贵族)的尊重而努力斗争。”
比森认为,首先,领主权不是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分封或委任,而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掠夺。或者说,权力的合法性很少得到作为政府象征的国王或者诸侯的认可。这样说并不否认许多小领主权是在大领主授意或认同下产生的,但更多地属于自发。此外,权力的持有者并不必然是贵族,还有许多非贵族阶层。这在一个强调门第或等级的社会中是很突出的。至于他们如何能够获得成功,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具备管理的资格。因此,人们难以在权力与政府行为之间找到共同特征。更重要的是,领主权的统治不是以其责任性来管理,而更多的是以其权力结构及权力关系来进行统治。其统治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是私人的而非官方的。人身依附关系是权力关系中的关键。除了极少数领主权外,大多数领主权是以私人性质的权力为基础并以建立在领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为根基。
具有“进行强制和审判能力”的领主权,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而且以权力话语的方式进入中世纪人们的权力文化之中。权力政治化进程开始于领主权的权力危机。
权力危机成为12世纪中后期的普遍现象,表现为对领主权这一权力形式的激烈反抗。对权力危机的探讨,主要体现在比森的专著《痛苦的声音》中。在对农民充满同情与悲悯的描述中,比森试图说明权力对民众的控制以及权力的危机如何发生。加泰罗尼亚地区民众一再出现怨情陈诉现象就是权力危机的典型体现。“怨情陈诉书与其他的记录根本不同,它们是暴力的记录。更精确地说,它们是典型地蜕变为暴力或者强制的专横行为的记录。”尽管这些记录的作者通常是陈述者而非辩护者,但正是在他们的陈述中,那些在村庄中为人憎恨、恐惧、厌恶的暴力行为的实施者,遭到了人们的控诉。而控诉行为本身,则意味着治下之民对权力统治的质疑、不满甚至公开的反抗,或者说那些享有权力的领主事实上经历着危机。
当此权力危机之时,某些大领主会趁机扩张自身权威,削弱地方领主势力,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权力实体。这样的实体渐具公共权力的某些特征。领主—国王或者领主—诸侯就成为权力危机下的受益者。这就是比森所描述的诸侯建功立业的过程。虽然比森还在强调诸侯的领主权特征,但是,他更认为正是这些诸侯以具有君主式特征的举措来行使管理,从而形成了以民众的福祉和平等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开始了政治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在中世纪欧洲具有普遍性。
长期以来,中世纪历史一直被政治史范式所垄断。在这一“话语霸权”之下,权力问题被化约为由谁来掌握统治权、如何运用统治权、如何保护和巩固统治权等政治法律领域的问题。比森告诉我们,过分简单化的政治模式遮蔽了欧洲社会的复杂多样性。中世纪的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拥有现代学者所理解的政治概念,中世纪的历史也不具有现代学者所理解的政治实际。在比森看来,中世纪史不能够只有政治史,而政治史不能只有政府国家的历史。比森的研究,改变的是国家政治的传统叙事,因为权力话语的楔入,对中世纪国家政治社会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化。

资料来源:
[1]黄春高.追寻中世纪“权力的历程”——托马斯·N.比森的权力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8(05):117-13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