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至高皇权到富贵囚徒,一首诗说尽老年李隆基的悲哀

2023-06-09 12:07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诗坛 / 浅谈李隆基的诗歌



将六朝帝王的仟靡软滞一洗殆尽,

骨韵风力,开盛唐广大、清明气象。





01



自曹氏父子组建邺下文人集团以来,及至魏晋南北朝再至隋唐,依托于皇族的宫廷文人圈层活动就一直长盛不衰。


从刘宋的刘义庆,到南梁的萧统、萧衍、萧纲,到南陈后主陈叔宝,再到隋炀帝杨广,甚至唐太宗李世民,统治者们无一不热衷于文事游宴。当然,帝王们的宴乐之事并不仅仅是为了附庸风雅,《世说新语》、《文选》乃至太宗朝修撰的六部史书,都是宫廷文事的直接或者间接产物,它们亦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瑰宝。


对于像李隆基这样的文艺大叔而言,文化和艺术从来都不是他用来装点门面的锦绣功夫,就像喜好歌舞是镌刻于马上民族骨血里的关浪漫基因一般,他是打心眼里地热爱一切文艺。这个多才多艺的皇帝,在日理万机的闲暇之余,对诗歌创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李隆基留存于世的诗歌多达60余首。



02



除此之外,上位早期他还默许甚至鼓励自己的兄弟姐妹,如玉真公主、宁王李宪、岐王李范,结交文士、开展各类皇家文化沙龙。


玉真公主是李隆基唯一同父同母的妹妹,公主尚在襁褓母亲就被秘密处死,十几岁又出家做了女道。当然,作为皇家娇生惯养的嫡公主,她基本上是修心不修身的,出家后日常也能自由出入宫廷和社交场所。玉真公主深得玄宗的宠爱和信任,她在李隆基晚年之时,甚至还帮着哥哥打理藩王事务。


玉真公主爱好文学,与名诗人王维、李白、张说、高适、储光羲等皆有来往,对京漂文士多有提携,从某种程度上,她可以算是开元年间诗人与皇帝之间有效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杜甫晚年名作《江南逢李龟年》里有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开元年间岐王府里的宴乐旧事。岐王李范是李隆基的亲弟弟,素与哥哥李隆基亲好,为老爹睿宗和三哥玄宗的夺位大计出谋出力,虽英年早逝,但也算享尽人间富贵。李范其人一生致力于做太平富贵王爷,他好学工书,爱儒士,无贵贱为尽礼,所以京漂文士多为其坐上宾。


皇家的凝聚力是不容忽视的,以李隆基为代表的李氏皇族如此重视诗歌创作活动,无疑给开元诗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尤其是作为大唐王朝第一人的李隆基,他的一举一动毫无疑问会左右文坛风尚。不仅推动了开元年间诗人们的创作热情,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诗歌创作的趣味和趋向。



03



从李隆基留存于世的诗歌内容来看,基本分为以下四类:最多的是宫廷宴游之作,如《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春中兴庆宫酺宴》等;其次是为臣下送别或者勉励之用的唱酬之作,如《送张说巡边》《送贺知章归四明》等;第三类是他这一生巡行出游的旅途感闻之作,如《途次陕州》《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等;最后一类是比较私人的作品,如多首喜雪之作《野次喜雪》《喜雨》以及晚年著名的《傀儡吟》。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这位帝王的作品辞章平淡,且诗歌里也缺乏动人的兴发情感,只能归入下品行列。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是小学生并不合格的记叙文,应景地记录着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一路的所见所闻,而且辞章又不够优美,所以整体面目寡淡,且有堆砌之嫌。


但也不算全然一无是处。


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里就评价李隆基的诗作“将六朝帝王的仟靡软滞一洗殆尽,骨韵风力开盛唐广大、清明气象”。


题材广阔,格力雄壮。


我们都说诗歌是个体情感的产物,无论一个人如何用言辞掩饰,我们也总是能从作品中找到他真性情的些许蛛丝马迹。与他的曾祖李世民相比,李隆基少了一股粗犷的王霸之气,但在他的诗作中依然不止一次涉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义。在《送张说巡边》里他说“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这是他开疆拓土的帝王雄图;在《过晋阳宫》里他也曾“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这是他劝耕农桑的帝王情怀;在《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里他主张“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这是他敦风化俗的帝王理想。


与前代的宫廷诗作相比,以李隆基为首的盛唐宫廷诗人之创作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们不再以后宫女性为重点,不再以享乐主义为中心,而是题材广阔,格力雄壮,从宫廷生活拓展到了外部世界,表现了朝廷周围各方面的政治生活事件和生活体验,这些诗对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始备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格调清新,词义工整。


李隆基的诗歌作品以五言排律为主,其次是五律,间以少量五绝、七绝。他的排律基本上是沿袭南朝手笔,以三段式结构为主,大多遵循开篇时间地点、中段描写、结尾感发这样的套路式写作,称不上惊艳,只能说是合格的习作吧。


以他的一首比较知名的《春中兴庆宫酺宴》为例,前八句从“九从长安到”开始到“欢宴接群臣”为止,基本上是交代了这次宴乐的由来。接下去的六句“玉斝飞千日,琼筵荐八珍。舞衣云曳影,歌扇月开轮。伐鼓鱼龙杂,撞钟角牴陈”,则是对这场欢宴的详细描写,有美酒佳肴、美女歌舞,当然歌舞也不全然是轻艳的,还有激动人心的雄壮军乐歌舞,看来这也是大唐宫廷乐的特色了。最后“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两句,就是宇文所安先生所说的初唐宫廷诗的惯有套路,以“晚归人”的意象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惆怅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当然,他有几首五律写的还是挺不错的。皇帝出行,得宠的大臣就有机会随侍左右,每到一处总也少不了吟诗作赋的雅事,这是贯穿千年封建王朝的传统风俗。张说和苏颋被誉为盛唐的“燕许大手笔,可他们的诗作中,一多半是这种无聊的奉和之作。


张说也写过同题诗作,说实话在这轮君臣PK中,我站皇帝。


《同刘晃喜雨》

节变寒初尽,时和气已春。

繁云先合寸,膏雨自依旬。

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

悬知花叶意,朝夕望中新。


虽然张说同题诗作中的颈联“厌浥尘清道,空濛柳映台”写的很是可人,读来却不如李隆基诗句“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来的清新。更何况他起句就点明春寒料峭的节气背景,都说春雨贵如油,在一切都还未生发之时的早春,濛濛细雨当得起农人的甘霖之称,也暗扣喜雨的主题。


最有意思的还属末句,“悬知花叶意”将一场应景的春雨写活了,仿似雨也有情,知晓花叶之意,所以才会在朝夕望新中及时落下。相比起来,张说诗中的“行云避师出,洒雨待车回”真的就是毫无营养的马屁之语了。



他还特别喜欢写旅途游记,不光自己写,还让随行的大臣们一起PK,硬是把一场场愉快的短途旅行变成“挠头皮”的突击考试。在这些作品中,个人最喜欢他的一首《途次陕州》,从诗中描述的情况下,这次出行大约是在农闲之时,所以他才能看到道旁村落古树遮阴、田畔清空的场景。


《途次陕州》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他这首诗没有太多的花哨,也不曾精雕细琢,而是所见既所得的朴实无华,却反而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真意。我们仿佛可以想见在广袤的秦川大地上,或是崇峻的山岭,或是连绵的土坡,山南山北是截然不同的风貌,偶然出现的乡野村落有古树浓荫,耕田如织,是一派宁静安详的田园风光。


想必作为一个雄心天下的帝王,此情此景会让他心有戚戚。尽管他试图克制自己的情感,但字里行间的潇洒利落到底还是泄露了他的一二心绪。



04



自古帝王家无真情,但李隆基与几个兄弟姐妹的感情也是少见的和谐,大约与一家人被幽禁时抱团取暖的经历有关,除了对玉真公主和岐王别样宠爱之外,他时常称宁王为大哥,这家常的称呼让高高在上的帝王人设瞬间崩塌,却尤其让人觉得温暖。他经常带领兄弟姐妹和一干近臣到大哥府上聚会,时常上演一番兄友弟恭的温情戏码。


李宪当时居住在京都长安胜业坊东南角府第,府里的园林池水澄澈、山石高大壮观,皆是风流皇帝和风雅大臣们描摹的对象。《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等诗,就是李隆基的乘兴之作。这几首作品里广受好评的是一首《过大哥山池题石壁》,不过个人最喜欢的却是《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中的“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一句。


秋高气爽之时得山水真趣,又有至亲相伴,此时的他或已不是生杀予夺的人间帝王,而只是兄弟姐妹口中的三郎。此刻他的眼中也没有家国天下,而只有那一树金桂在冷月朗照下的淡淡秋意,还有那伴随着一池晚蘋而来的飒爽秋风。在最放松的那一刻,他无比灵敏地感知到了季候的变化,继而幻化出无限的诗意。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也仿佛能够遥见那清秋冷月下永恒的淡然悠远。


玄宗的还有几首诗也是这般的意旨含蓄,情与景合,笔调清新,完全是自然流畅、声韵和美的盛唐品格。《新唐书·文艺列传》在评论开元时期的文风时曾说:“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从这些作品我们多多少少都能够窥见玄宗的诗歌创作对盛唐诗风所起的倡导作用。



05



只可惜人生不如意总十有八九,哪怕他享过人间极致富贵。


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甘露殿。此后李隆基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只剩下玄宗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这一刻他无比真实地面对不堪的人生,作下了一首《傀儡吟》。


《傀儡吟》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冷宫清寂,宫人们刻木牵丝做了一套傀儡戏供太上皇消遣。大概手艺太好,那老翁鸡皮鹤发栩栩如生,让他仿佛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那身不由己的境况是何等的相似,所以他才会借诗抒发自己的无奈和心伤。他这一生起起落落,从至高皇权到富贵囚徒,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五指山。


说到底,不过是春秋一世,大梦一场罢了。




从至高皇权到富贵囚徒,一首诗说尽老年李隆基的悲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