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身边就业情况汇报
实验室师兄师姐的就业大概率也是自己的未来,广泛的沟通希望可以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
室友课题组5个硕士毕业,据了解无一找到工作。打算回家考编,方便面试。
我们这边1个博士,3个专硕。博士入编地方本科学院(类似武夷学院),一位硕士找到了杭州的工作,据了解也算契合3年间的研究方向。
整体就业率22.2%;分层次看直接两级分化,博士100%,硕士12.5%,当然博士的样本量太少了。
与一位待业中硕士有些沟通,了解其中困难。
选择地域的心态从原来想回家,变成了哪里都行。兴致勃勃挑选专业匹配、企业规模和薪资待遇等条件契合的企业,却发现简历与报名都杳无音信。被社会狠狠打击后改变心态,完全只看专业匹配就开始投递和报名。
研究方向偏微观和分子层面,关于植物重金属吸收机制。
我问有没有考虑去生物公司。回答是校园招聘会已经聊过,因为自身研究不够深入比较浅而且几乎靠送测完成实验,缺少生物公司就业的基本素质,比如无菌操作台的使用。
我问有没有考虑去环评公司。回答是也投了简历,但是没有收到回复。我意识到学硕“农业资源与环境”已经是和环评擦边,专硕“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更是在官方的名单里都看不到踪影。
在反复追问下,发现也并不是全军覆没,一些流动大的岗位比如私立高中老师、农资销售等抛来了橄榄枝。
遇到以上情况,常听到说要“调整预期”。
我问身边的硕士同学,什么样的预期是合理的?他们认为收入总要比本科生高吧。
我又问,为什么应该比本科生高呢?他们拿出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定岗定薪的例子。
这并不能说服我。
当下,工资由市场决定,由能力决定。回到上面沟通的例子,既然自己都知道研究很浅,甚至和搞挑战杯搞双创的本科生差不多,那么说出“收入总要比本科生高吧”的底气在哪里?
造成现在的局面,当然也不能认为全都是学生的问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导师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室条件很大程度影响了技能的学习。身边没有无菌操作台,没有pcr仪,又如何去掌握这些技能?
从学术界到社会的鸿沟令人瞠目结舌,要完成“探究科学问题”到“给用户创造价值”的惊险跳跃。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拿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标准判断学生工作量够了,技术够了,可以拿学位证了,丝毫不考虑经济主战场的情况。更有不负责任的导师,说这是你毕业论文又不是我的,自己去改吧。
不去教导年轻人,偏偏要让他们在被社会的毒打中领悟道理。就像是明明可以避免的苦难,还要去歌颂它,说什么“年轻人就是吃苦少了,所以不能吃苦”。这样的导师制度难道不是畸形嘛?
负能量太多,光宣泄情绪了,这样不好。记录一些解决方法给同龄人,作为抛砖引玉。
1、多渠道获取岗位信息,提前培养技能。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等
2、争取实习,切身了解市场需求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

原发布时间:2023-06-06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