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三文物02】丞相府的铜灯

注:系列标题“央三文物”并不是指“央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文物”,而是表示“央三剧中以文物为参考品所制作的道具”。这标题在语法上是不通的,但是为了简短,不得已而为之。
希望大家能通过观看央三,认识汉朝文物。
又能通过认识文物,而能更好地去欣赏这部电视剧。

61集《曹丕篡权》,备备去探望装病的亮亮。亮亮起身去敲屏风的时候,镜头给了个远景,我们得以看到丞相府的大体布置。左下角有一盏灯。

这灯表面光洁,造型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花纹,而且还少了灯罩(不知是搞丢了,还是丞相不需要挡风及调节亮度、照射角度)。即便如此吧,我们还是能从它囫囵的模样看出,它和一盏灯很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灯就灯咯,为啥要在前边加个“釭”字?词典[1]说“釭”有个意思是油灯。
我们打小就听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回荆州》那集,关张二人担心大哥,雪夜跑去找军师商议。有弹幕说这么大的风雪,亮亮冻到呵手手,怎么不关门呢?有弹幕说,亮亮节约,想借月光看书。),知道灯光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些灯都是烧油的。近代可以烧煤油,古代怎么办?只能烧动物油,也就是“脂”和“膏”。绝大部分人家一辈子都吃不到几回荤,为了夜晚屋里亮堂一点儿而烧动物油,我的天,家里有啥王侯将相啊,值得这样霍霍?你说看书?你个小老百姓识字么?有书么?(其实一点灯光还是很幽暗的,看书太伤眼)植物油也不是不行,但是芝麻也好,大豆也好,都是作为粮食而存在的。何况,在汉朝,压榨、提纯植物油的技术门槛着实不低。
好不容易买得起油料,一点上灯,发现,光也太微弱了吧!还容易被风吹灭。那便加个灯罩。旋转开合,既可以挡风,又可以调节亮度和照射角度。真真大富大贵人家居家必备(炫富)良品。
烧动物油,烟就会大。用得起这灯的主人,怎么能忍居所黑烟弥漫?于是乎,加一条(或者更多)管道来引导烟尘走向,使其沉去灯具下端空腔处,不致污染环境。
最后,请能工把这么有巧思的玩意儿好好造型,再叫巧匠好好装饰一番,富贵至极了。



看了这个彩绘雁鱼青铜釭灯,顿感亮亮作为丞相,确实很简朴啊。
顺道介绍一下最广为人知的长信宫灯。
如果大家高中用的是岳麓书社版历史课本,应该记得它。

【西汉长信宫铜灯】
尺寸:通高48厘米出土地:河北满城陵山二号汉墓
长信宫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所以得名。长信宫灯实用、卫生、精巧、优美,是一件世界闻名的文物珍品。[2]
藏在河北省博物馆的长信宫灯,以设计精巧、制作精细成为汉代铜灯的珍品。长信宫灯是铜制灯具,表面通体鎏金,看上去金光灿灿。灯具的形状为一宫女,左手执灯,右手及衣袖笼在灯上,很自然地形成灯罩。
它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点上灯后,还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角度,有些类似于今日的调光灯。宫女的体内是空的,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烛燃烧的烟尘可以通过右臂进入宫女体内,不使烟尘污染空气。

这个国宝除了造型美、制造技术高以外,还易了至少三主,很有故事。
宫女的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便于打扫灯具。长信宫灯原是西汉文帝赐给刘揭的,后刘揭获罪,宫灯便放在窦太后的长信宫里。据说窦太后又把灯赐给刘胜妻子窦绾,窦绾死后便把它做为陪葬埋在墓里。1968年,在河北满城挖掘窦绾墓时发现了这盏宫灯。因灯上刻有长信家”和“长信尚浴”等字,所以称为“长信宫灯”。[3]
上文提到的“刘胜”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对,就是备备天天挂在嘴边,拿来排族谱,然后跟献帝认亲认戚的祖先。这夫妻俩的墓出土了好多国宝,看看以后有没机会聊。

参考文献:
[1]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2]河北省博物院官网
[3]朝歌.为什么长信宫灯是中华第一灯?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1862aba0e44ef87940abc3c&lemmaId=8084379&fromLemmaModule=pc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