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二次元审查制度,让蜘蛛侠再也射不出白色粘液?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情报姬
转载事宜请后台询问哦
文丨夹研 审核丨千里
排版丨鹿九

最近一周全球最火的动画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各位看了没?
系列第二部的它,拥有依旧酷到掉渣的炫技视效,出彩的多人物塑造(指一大堆蜘蛛侠),极其适合去电影院爽看。这段时间不少同行铺天盖地地吹了一波,有人撂下话,说它比前作狠,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稳的。

这种热度的作品,再吹它好在哪儿,估计大家该审美疲劳了,建议买张票直接去品。
所以今天不聊动画本身,让我们从一个有意思的小彩蛋开始。
同时看过前作《蜘蛛侠:平行宇宙》的话,你或许会对两部动画片头的某个小小logo有点印象。上面写着“approved by the comics code authority”,意思是本作已被“漫画准则管理局认证”(以下简称CCA)。这个东西经常被一些彩蛋盘点文当成首个彩蛋,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

毕竟电影开头,索尼漫威以及合作影业的商标扎堆登场,误当成电影制作相关的东西不奇怪。而且就这样一个和漫画相关的认证标识,印在了一部动画上,也让人摸不到头脑。
拍个电影需要漫画机构认证,类似游戏做完,结果找上了电影评级机构,人家大手一挥r18,有点跨界管理的意思了。
实际上,它的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关于审查的历史。
尽管美漫的概念不在二次元的日常讨论范围,但通过这个“漫画准则管理局”,能够看到大洋彼岸的老二次元们,也曾深陷于名为审查的泥潭,被各种条条框框整得头皮发麻。蜘蛛侠作为一个大ip,更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蜘蛛侠何许人也,这位紧身男孩是漫威乃至美漫史上最受欢迎的超级英雄之一。真实的“屌丝”人设+身世不幸却积极向上+相对没那么论外的超能力,常年站定人气榜前二,突出一个男女通杀。同时他还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青少年超英,对爱幻想的青少年来说,蜘蛛侠几乎把他们对英雄的认知完美包圆。

作为遍地开花的全能选手,蜘蛛侠的电影、动画、还有系列游戏,都稳居水平线之上,不时还能蹦出《漫威蜘蛛侠》这样的佳作。到底是讨喜的角色,做成啥都有大把人爱。
众所周知,在“宇宙”系列动画中,那些从不同平行世界汇聚一堂,画风差异冲出太阳系的蜘蛛侠,并不算索尼的原创,而是基于漫画原著,绝大多数都能在漫画中找到原型。
像以DC和漫威两家为代表的美漫,经常给路人纷繁庞杂的印象。动辄一个角色以不同造型,不同身份出现好多次。在xx号宇宙是正义の味方,换个宇宙摇身一变,便和自己本已死去的前女友大战三百回合。

美漫起步早,刻画角色走的直白路线,同时也追求主题风格的多元,贴近大众且通俗化。二战时美漫迎来黄金期,作为上佳的消遣物,漫画广受军队里的年轻人欢迎,生死拼杀之余能遨游在幻想的世界中,至少是件幸事。
随着战争结束,进入和平年代,主要矛盾转移,漫画多元文化大熔炉的特征渐渐在砖家眼中变得邪恶起来,不良影响被大肆渲染,有人高声疾呼,“管管漫画,救救孩子。”
于是CCA应运而生,算是最早一批自我监管性质的二次元审查机构。

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CCA,摆在它面前的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紧跟战后造人潮而来的是儿童潮,顺理成章教育要跟上。CCA目的就是“规范”漫画行业,为花朵们创造完美的温室。
CCA成立前,一些被视为带有恐怖色情等“不良”元素漫画的下场,要么干脆放一把火烧掉,要么政府一纸禁令,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显得简单粗暴。
CCA后时代,相对“正式”的准则随之提出,它们明确规定了哪些是别碰的雷区,告诫创作者谨言慎行,切忌放飞自我。

认证印在了封底的右上角)
由于全部准则比较长,这里挑几条典型的原始版本CCA准则给大家看看:
不能把反派或者罪犯描绘得很迷人或者让人觉得有魅力,犯罪必须是肮脏且不舒服的。
任何情况下,正义都必须战胜邪恶,邪恶必将因其罪行而受到惩罚。
擦边的、让人不适的、惊悚的插图不许出现。
任何形式的裸体,或者不雅、不合适的裸露,禁止。
丧尸、吸血鬼、食尸鬼、狼人相关的场景,以及摇滚,禁止。
不许出现暗示性的姿势,不能夸大女性的身体。
像什么奇怪性癖、霸王硬上弓、血腥、恐怖桥段不用多说,尺度略微过火,等着被毙吧。总之,严格到有点变态。

但当时的审查员可能认为不是人,所以,过)
鉴于当时漫画的受众平均年龄不高,规则的存在本身是合理的。但重点在于,这些看似理中客的准则,实际的解释边界很模糊。如果有心扳倒某部作品,生拉硬套一样能扯到不雅、擦边之类的定义上。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难免人人自危,时有糟心事发生。
那时有漫画编辑回忆,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删除女性胸部天然的沟壑,顺带添点衣服防止着凉。相信谁看到健康的上围被抹平,都会觉得罄竹难书。

刻画身体曲线的细致光影也没了,直接化为一坨无聊的黑。虽然从修改的角度看不复杂,覆盖色块完事,但编辑和读者心底很难不悲鸣,画师技法被埋没,艺术崩塌,整一个末日降临。

美漫对人身体结构的刻画偏写实,尽管有一定夸张的成分,但你无法否定其中硬朗的美感。好比最近大火的椰树,你说我擦边,实则我一心想的歌颂人类躯体的伟大。

当“惊悚”的分镜不被允许时,一些描绘人物情绪的桥段也就变味了,比如左下角的分镜本来表达的是大叔要被抓走的惊恐,改完成了淡定中透露一丝吊儿郎当,冲击力顷刻归零。

而暴力、血腥场景的禁止出现,尤其让悬疑推理、动作类漫画寸步难行。血腥暴力的定义是什么?CCA没针对场景给出具体解释,所以你能看到遇袭现场,明明配文是“我拔出了刀”,凶器却不翼而飞,血(黑的)也没流,仿佛被捅的是个机器人。

像具有暗示意味的更绝。没改之前你可能还没意识到什么不对,改完一看,好家伙,仅靠原版本伸开的双腿(男人)细节,让主角大团圆的氛围变得hso,对比之下新版的打啵反而毫无感情了。

一段时间内,CCA就是美漫绝对权威的审查员。白纸黑字的准则,在出版商求稳心态的加持下,进一步压缩了漫画的创作空间:有的漫画公司倒闭,有的则收起了原本的热门作品,转头迎合做起了“宝宝巴士”,因为只有适合最年轻的漫画读者,一本漫画才可以获得CCA认证——这个“最年轻”,下不封顶。
当然万事有例外,其中有些“关系户”,比如沃尔特·迪士尼或者一些知名儿童节目制作人参与的漫画,不用上标一样能上市。

不过,因为CCA作为行业内约定的自查机制,并不具备法律或者商业层面上的强制效力。雷区蹦迪的后果,“只”是无法大规模分发销售,多数动漫店拒卖那些不带CCA标的漫画,以求与家长、社会相安无事。
但明面上,这依然造成了漫画作品大幅缩减,最多时缩水了三分之二。
既然只是没法光明正大的卖,便间接助长了“地下”漫画业的发展。没有标,代表的是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受欢迎度可想而知不会低。像当年的电影行业,一样有玛丽莲梦露的《热情似火》这样绕过海斯法案(类似电影业的CCA)大获成功的作品。如周总理所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CCA影响了美漫行业近60年。如今,当美利坚的几代二次元长大后怀念过去,几乎都觉得这段时光没好到哪去。爱看的漫画到处是修改痕迹,这些修改99%违背了创作的初衷,逻辑怪异,表现力缺失,它们哪怕有没有50%保护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真不好说。
这操作相信大家不算陌生。矫枉总会过正,适用范围全地球人。
然而人的审美会进化,即便少年也开始懂得正义邪恶不再简单二元的道理,邪恶不总被战胜,结局不一定大团圆。无论现实还是漫画里,绝对的恶、绝对的善、绝对的正确、理性,都不再吃香。

可能你要问了,那蜘蛛侠和这个事到底有什么关系?世界线在这里收束。
之前网上有个流传的说法是,蜘蛛侠一样曾屈服于CCA的淫威。“蜘蛛侠最早从身体射蛛丝因为有暗示意味,怕被夹所以改成了合成蛛丝”。放在当年的环境,有一定道理。说来从身体射出白色物体,不在状态可能射不出来的设定就挺怪的,连女版蜘蛛侠都这样,有种暗示拉满的美。

现在没有确切的论据能佐证这个说法,明确的设定只有两种蛛丝都存在过,合成蛛丝则是主流,像恶霸蜘蛛那样的身体素质属于少数。

《蜘蛛侠:英雄无归》里的疑惑)
蜘蛛侠其实更像一个抗争者。
时间拨向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仍处于巅峰CCA支配的恐惧中时,蜘蛛侠“出手”了。
自推出几年后,青少年超英定位的蜘蛛侠,进入改变和探索的阶段。当时蜘蛛侠之父斯坦李想要讲述具有成长氛围的故事,试图引入的元素包含了嗑药场景,比如彼得帕克发现,好友哈利(绿魔儿子)因为被玛丽简甩了选择嗑药排解愁闷;还有蜘蛛侠拯救了一位因为嗑药上头在楼顶危险起舞的人。

尽管蜘蛛侠的那句经典台词深入人心:“我宁愿和一百个超级坏蛋战斗,也不愿和毒品战斗,这是一场注定无法胜利的战争”。但CCA还是第一时间找上门:不能有毒,会教坏小朋友。
然后便是多次的对抗、斡旋,斯坦李多次言辞诚恳写信,表示蜘蛛侠绝非宣传嗑药,单纯是故事设定,蜘蛛侠将是坚定的“禁毒卫士”。
或许蜘蛛侠的人气实在太高,CCA最终选择让步,由此触发了准则的第一次修订,对嗑药进行明确规定,出现可以,但必须是正向谨慎的处理,这倒没毛病。

由此,蜘蛛侠被誉为了挑战CCA第一人。以此为起点,CCA那本就有点离谱的“权威”开始不断被那些经典漫画试探,绿箭侠、蝙蝠侠...都越来越接近我们如今理解的青年向漫画。
随着当年的孩子长大,CCA也逐渐被边缘化,大人有大人爱的守望者、the boys,孩子们有米老鼠唐老鸭,一网下去全是“宝宝巴士”的情况不复存在。而它的终局,在十多年前在DC、阿奇漫画相继退出后正式被行业淘汰,成为历史。

《黑袍纠察队》的梗图你肯定看过)
所以,扯了这么多,现在前面那个logo的意思你应该懂了,印个CCA在开头的蜘蛛侠,不是真的拿到了CCA认证,更像是对当年对抗审查的调侃和致敬:
“我这可是正经漫画改的,什么少儿不宜,不正确的,一概没有”。
真要按当年的标准,光是纵横宇宙里那位自带动次打次bgm,干啥都是全场焦点的聒噪朋克蜘蛛侠,登场那一刻起全身就得盖上厚码。因为摇滚禁止,反叛不行。

那之后,了解其中的缘由再回头看,开头CCA认证、中间各种天马行空的纵横宇宙,多少沾了点复古又纯粹的朋克精神。
曾经的蜘蛛侠与CCA第一次展开对抗,再到无数蜘蛛侠宇宙创在一起,创出了无限的可能,主角“小黑蛛”直面命运,硬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要我说,可能从未有彩蛋其背后的故事,能如此符合作品的主题。
最后想补充点延伸信息。相对美漫,我们更熟悉的日漫,其发展历程不太一样。战时的日本漫画受到了最严格的管控,由于当时的日漫被归在了控制青少年思想的工具之下。相反,那些反战、讽刺政治的优秀作品遭到了清洗。
严格管控力度遗留下的影响,使得战败初期的日本,流行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赤本漫画”(和咱们国内的地摊漫画差不多),不属“正版”性质,内容自然百无禁忌。

再然后才是日漫的放开,牛鬼蛇神纷纷蠢蠢欲动,这有复杂的日本民族文化原因在内,各位想必也有了解。即使日本给出了相对正式的政府意见,比如限制级动漫中的人物必须年满十八岁,但包括《银魂》《奈亚子》在内的名作,都公开恶搞过这个意见。可以说,官方在日本创作者那里,几乎没有面子。

是依靠民间和媒体的舆论活动,才慢慢形成了完善的分级制度。这中途,或许都要经历一段时间反复的阵痛期,美国有CCA,日本有宫崎勤事件。
好在美漫日漫最终殊途同归,进入了相对良性的循环。
所以,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审查是必要的。但同时,审查永远不该成为创作的阻碍。
参考资料:
豆瓣-《蜘蛛侠:纵横宇宙》蜘蛛侠图鉴&漫画起源
知乎-为什么蜘蛛侠从一开始的从身体射蛛丝变成了合成蛛丝?
日本动漫发展历程中有无遭受审核及偏见?
wikipedia-Comics Code Authority
book riot:a look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mics code authority
Tales from the Code: How Much Did Things Change After the Enactment of the Comics Code of 1954?
Spidey Fights Drugs and the Comics Code Authority


hi,这里是情报姬~
想更早看到编辑们的文章,可以wx关注下我的公号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笔芯

往期精彩,点击可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