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执政的帝王 东汉章帝刘炟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传奇。“山南水北为阳”,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着洛河一字排开,举世罕见。百余位帝王在此执政。今天就说说东汉章帝刘炟。
刘炟(56年~88年4月9日),洛阳人。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为贾贵人。永平三年(60年),成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年9月5日),正式即位。实行“与民休息”,同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明章之治”。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归顺于汉朝。召开白虎观会议,发展神话儒学。章和二年(88年)四月九日,病死,年仅三十三岁 ,谥号为章,庙号肃宗,安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章帝作为一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史称为章草。
公元76年,年初,兰台校书郎(皇家图书馆研究官)杨终给章帝刘炟上了一道奏书,说:这几年,我们北征匈奴,西通西域,导致人民群众劳役连年,再加上西域路途遥远,物资运输极其困难。看了杨终的奏书,刘炟下诏撤销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征召班超回国。班超东归,到达于阗国(新疆和田市),人们蜂拥而至,七八条大汉抱住了班超的手脚,死活不放他走。班超毅然决定,不走了!于是,班超带着手下迅速返回疏勒。此时,没有大汉靠山的疏勒已有两个城市降了龟兹,班超与尉头国(新疆阿合奇县西南哈拉奇城)合兵一处。班超打败了尉头,诛杀了六百多人,疏勒平定。公元78年,班超率领疏勒、康居(首都卑阗城,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锡尔河北岸突厥斯坦)、于阗、拘弥(新疆于田县)等国军队,共一万人,进攻姑墨国石城(姑墨首都),斩杀七百人,平定姑墨国石城。班超完全控制了西域。于是,班超上书东汉章帝刘炟,“在此用兵不必消耗中原物资,而粮秣却自给自足”,“利用夷狄去打夷狄,这是计策中最高明的计策”。公元83年,刘炟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大将军之下,有长史、司马;不设大将军,而仅设长史,则称将兵长史,具有大将军同等权力),徐干为军司马。公元87年,班超征调于阗等各国军队,共二万五千人,进攻莎车。龟兹王则征调温宿、姑墨、尉头三国军队,共五万人,前往救援。龟兹王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埋伏到西面,打算等班超到了,杀他个措手不及。温宿王率领八千骑兵埋伏到东面,堵截于阗军。班超立即集结部队,奔袭莎车大营。莎车军大为惊慌,四处奔逃,班超追击斩杀五千余人,莎车投降。龟兹等国见大势已去,各自散去。从此,班超的威名响彻西域。丝绸之路彻底畅通。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白虎观是当时朝廷修缮儒学之所。这次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成功地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进一步神化了儒家思想。儒学的经典成为天书,孔子也变成了神人。会后,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
明章二帝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继续执行宽松治国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公元69年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900多年未发生重大改道。 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明章二帝大兴学校,以儒术治国,洛阳太学人数达到三万。从西域引进佛教,在洛阳兴建官办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以致风俗醇厚,天下太平。57年二月,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是为汉明帝。汉明帝即位后,继承发扬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采取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初六日,汉明帝去世 ,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在位期间,章帝提出“王者八政,以食为本”,并亲耕农田以示鼓励;又平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垦荒,实行“仁政”、“宽政”,删简残酷刑律50余条。东汉王朝的发展至此达到顶峰阶段,历史上将明帝和章帝时期全称“明章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