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汉的“大学生”,力量有多强大?

2022-12-05 12:13 作者:松兰书社  | 我要投稿

关注我们 探源中国


现代化的大学制度虽然在中国兴起不过百余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类似的教育机构。不论是在都城还是在地方上,既有官学,也有私学,在其各自的兴盛时期,其中的学生既以求学为目标,又与社会保持着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与后世的青年学子一脉相承。


图片
北京国子监就是其中一例 |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东汉的太学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太学,相传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的“成均”,现在用来指学校的词语“庠序”,则来自夏商周时期中央官学名称。汉代上袭古制,兴建了明堂、辟雍、太学以证明自己礼乐文明的正统地位,太学就顺理成章地汇集了全国优秀的学术人才,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到了东汉,太学的规模和受重视的程度都继续上升。


就像现在的大学教材也多是名校教授所编一样,东汉时期的教科书,也就是儒家经典,也是将官方勘定的版本刻在石碑上,放在太学中。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取镌刻时的年号来作习惯性命名,后来三国曹魏延续这个传统,又制作过“正始石经”。


图片
熹平石经残石 |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官微


东汉时期,宦官、外戚轮流专权,自然滋生了很多腐败。而此时的儒生,也就是知识分子,日渐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其中的意见领袖,也就是所谓的名士,得到广泛的拥戴;而太学作为当时的“大学”,在这样的趋势中也就开始发挥作用。太学生往往受过良好教育,所接受的儒家思想让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迫切地想要激浊扬清,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和强权对抗。


图片
东汉铜镜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争取权利、为民请命的主要方式,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关注时事,形成所谓的“清议”,有着强大的舆论力量和社会影响力;有时针对朝堂中专权者打击贤良的具体事件,比如朱穆、皇甫规这样的士大夫受到惩处,他们还会集体“诣阙上书”进行请愿,这样的争取也往往会逼迫朝廷作出让步。


这种传统一直到魏晋之际也还有所延续。名列“竹林七贤”的名士嵇康因为拒绝与司马氏合作,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而杀害时,曾有太学生三千多人联名请愿,要求赦免嵇康、让他到太学任教。他们的请求没有成功,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图片
顾绣竹林七贤图(局部)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当然,士大夫和学生之间的这种“抱团”倾向必然为强权所忌惮,在政治上也确实是维持统治平衡所需要控制的因素,因此东汉时期他们就曾不止一次受到严酷的制裁,一众士人或被杀、或下放、或流亡,是为“党锢之祸”,清议运动受到很大打击。后来太学生为嵇康请命,也同样是让当权者看到了嵇康的影响力,更加忌惮他对自己的威胁,因此嵇康无论如何都将被杀。


图片
东汉官印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然而尽管如此,青年学子的这份力量,却在千载之下仍然震撼人心。也许“五四”时的革命先辈,脑海中也会闪现东汉太学生在历史上的身影吧。


END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东汉的“大学生”,力量有多强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