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分析: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5088.95万吨,年度成交额28.14亿元

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重点排放企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或CCER。全国碳交易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我国碳交易市场包括配额(CEA)交易与自愿减排(CCER)市场交易:配额(CEA):即将该控排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并分配给下级政府和企业,若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额,则可通过交易多余碳配额,来实现碳配额在不同企业的合理分配。该交易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包括火电企业。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交易指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中国碳交易市场构成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主要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根据《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重点排放企业是指属于以上覆盖行业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225家,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根据取得方式,碳排放配额被分为两类:企业自行购入的碳排放配额、政府无偿分配取得的碳排放配额。《暂行规定》承认碳排放配额的资产属性和流动属性。根据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企业须要在履约期前完成其配额清缴义务,一个履约期的长度为一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覆盖行业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全国碳市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全国电力行业,相关重点排放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在促进企业进行减排的同时加快实现“双碳”目标。2022年,全国碳市场迈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全年共运行50周(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5088.95万吨,年度成交额28.14亿元,成交均价为45.61元/吨。其中,挂牌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621.90万吨,年度成交额3.58亿元;大宗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4467.05万吨,年度成交额24.56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每日收盘价在55-62元/吨之间波动。上半年CEA价格起伏较大,最高价格达到61.38元/吨;下半年呈现下降态势,价格均未超过60元/吨。
2022年中国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及成交额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碳交易网、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从各个碳市场的成交情况来看,无论是全国碳市场还是地方碳市场,交易基本都集中在履约月份,从成交情况来看,当国家或地方相关政策出台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配额交易活力,不同试点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处罚机制各不相同。例如,不同地方试点采用的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的比例不同,选择的配额分配方式也不同。地方碳市场的规模以及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各地碳价存在差异。各区域试点配额总量和覆盖行业存在一定区别,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数是不等,控排企业纳入数量多的地区往往比数量少的地区更为活跃。另外,碳价高低或与发展程度有一定关联,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和天津碳市场早在2013年就已经启动运行,福建试点2016年才正式启动。福建碳市场因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所以碳价较其他试点低。
我国地区碳市场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碳交易网、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更多关于碳交易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分析,请搜索、收藏共研网,或者购买共研咨询独家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全景调查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3-2029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全景调查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为共研产业研究院自主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是碳交易领域的年度专题报告。《2023-2029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全景调查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从碳交易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态势、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进行入手,分析碳交易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碳交易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碳交易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碳交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