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酿酒规章《礼记·月令》讲了啥?
自古就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说法。
酒,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而酿酒成规章还得从周代说起,《礼记·月令》就有详细记载。
《礼记·月令》
什么是《礼记·月令》?《礼记·月令》全名为《礼记·月令第六》,是两汉人杂凑撰集的一部儒家书,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包括“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之内共13篇。此书中主要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
例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太阳运行于室星的位置,黄昏时,参星位于南天正中;拂晓,尾星位于南天正中。
那这部《礼记·月令》和酿酒有怎样的关系?
在“仲冬之月”部分,文中写到:“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櫱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此段为何意?具体来看:
“乃命大酋”——命令酒官之长(殷周时期,称酒官之长为“大酋”);
“秫稻必齐”——精选和辨别高粱、水稻等酿酒原粮;
“曲櫱必时”——选择在适当的时节制取、酿酒;
“湛炽必絜”——指在用生水泡浸谷物和加热或炊熟谷物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用水、用具的清洁;
“水泉必香”——酿造过程中必须要用优质且香的泉水;
“陶器必良”——指酿造发酵过程和盛酒、储酒过程中所用陶器必须是完好无缺,没有渗漏;
“火齐必得”——在发酵蒸煮过程中必须掌握好火候,温度要适宜;
“兼用六物”——强调酿酒过程必须按照以上六大操作规范进行,缺一不可;
“大酋监之”——由酒官之长负责监督酿造生产;
“毋有差贷”——不得出现任何纰漏和差错。
不得不说,这一段精明扼要的记录了早期酿酒规范,涉及到原粮、水源、蒸煮、陶坛、制取、时节,以及酿酒大师把关,完整再现几千年前古人酿酒的规章守则。究其缘由,充分反映出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