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玄珠故事小解析

2020-04-02 14:05 作者:HoldenLW  | 我要投稿

袁珂老师曾在书中提到,神人二八附近有生于赤水之上,并且与黄帝有着密切关系的三株树。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另一个有关的“玄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千丝万缕的神话演变,这才让袁珂老师得出了神人二八与黄帝三株树有关。

 

图片来自网络


“玄珠”的故事最早出自《庄子》,故事的大概是:黄帝在赤水之北游玩,又登上昆仑之丘眺望远方,最后看罢南方的景色后才决定回来,可是不慎遗落了一个黑色的宝珠。于是黄帝先派了“知”,这位聪慧的古天神下界寻找,可是最终“知”失败了。黄帝又派了喫(chi同吃)诟,这位善辩的古天神,可是“喫诟”同样失败了。黄帝这一次决定派“离朱”,这位明目的古天神,黄帝心想这次一定会成功了吧。可令黄帝没想到的是,离朱也失败了。心灰意冷的黄帝这次也不抱有希望了,找了一个叫做“象罔”的古天神,这位古天神以遇事恍惚、漫不经心闻名。没成想,象罔最后真的把遗落的玄珠带了回来!黄帝十分惊讶,自问道:“这真是天下奇事,象罔是怎么找到玄珠的?”

 

《庄子》中“玄珠”的故事在黄帝的自问中结束了,当然后世《淮南子》又对这个故事做了补充,增加了一个叫做“攫jue剟duo”的神,这个古神善于寻物,使得“玄珠”的故事变得更为丰满。有人说这是庄子的一则自然寓言,但以神话的视角去解读,以庄子的博闻广识,他并不需要编写神话去表达寓言的意义。庄子只需要从他渊博的知识库中提取一则古神话,就可将其思想表达清楚。这或许也是许多神话爱好者与研究者们,乐意将《庄子》奉为原生神话的典籍之一的原因吧。从《庄子》中能看到他的哲学思想,更能从这些半寓言半神话的记叙中,获取遗失的古神话的斑驳残影。

 

话再说回“离朱”这位古神,离朱的神话并不只存在于《淮南子》、《庄子》等典籍中,还有还有一个《艺文类聚》有曰“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三头人离珠”,而昆仑山也有一个“三头人”,《山海经,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至于“离珠”为何要 “伺琅玕”,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琅玕树”实则就是“琼枝树”,而凤鸟就是以此为食,所以黄帝需要派一个人不分昼夜的守护“琅玕树”,不然说不定哪天就被“凤鸟”吃的一干二净。而“离珠”又是不是“离朱”呢?袁珂老师在《中国神话通论》中,通过一小段论述,证明了“离珠就是离朱”。

 

这“三头”、“六目”的离朱或许也是明目的一种体现吧。引袁珂老师原文;“三头离朱在昆仑山做这种工作(伺琅玕树),和黄帝神话完全有理由联系起来,因为离朱本是黄帝时的明目人呀。”

 

而《淮南子,修务篇》有述:“离朱之明,攫剟之捷”、 《淮南子,道应篇》“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高秀注曰:离朱者,黄帝臣,明目人也。《淮南子》中以此神之事论证观点之例不在少数,由此可见,离朱也是传说中的有名人物,且是黄帝的臣子。同为黄帝之臣的“神人二八”,其特点之一就是“为帝司夜游于此野”,是位大名鼎鼎的“夜游神”。由此看,神人二八或许也有“明目”的特点,不然怎么可以为“帝”巡夜 呢?而且,与“玄珠”丢失相关的地点“三株树”就在神人二八不远处,袁珂老师甚至认为“三株树”就是诞生“玄珠”的古树。“离朱”与“神人二八”就此打过照面也未尝可知。

 

当然,在袁珂老师的看法影响下,学界较为普遍认为“离朱”就是则是一种“三足乌”,有些类似“太阳金乌”,而其三头的“人型”则是神话演变的结果,由“三足”化作了“三头”,让神话变得更为“社会化”与“拟人化”。

图片来自网络



玄珠故事小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