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招迭出的斯大林,二战时给苏联带来了多么惨重的损失?
二战时期,苏德战场是欧洲乃至世界的主战场,几乎决定了世界的命运。
在苏德战场上,两国的将帅们斗智斗勇各显其能,演绎出了世界战争史上一个个经典的战例。
但“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苏德战场上的一些将帅有时也昏招迭出,丧师失地,沦为后世的笑柄。
比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苏德战争时期就曾多次否定朱可夫等职业军人的明智建议,给苏联和红军带来了重大损失。

1. 漠视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导致苏联丧师失地
胜利者会产生一种路径依赖,继续延续上次获胜的思维和方法。斯大林也不例外。
鉴于一战时期德国败于两线作战,斯大林固执的认为,德国绝对不会两线作战,否则会重蹈一战的覆辙。
如果德国在没有打下英国之前就去进攻苏联,那么无疑会促使苏联和英国联合,共同进攻德国。那么如此一来,陷入两线作战的德国必将再次失败。
基于这种迷信,斯大林对即使在得到了许多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之后,并未重视。丘吉尔也曾向苏联发出警告,说德国即将进攻苏联。但斯大林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这是英国发布的假情报,想要故意挑起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
1941年春,苏联情报机关就获悉德国即将进攻苏联,但斯大林毫不重视。
1941年5月,超级间谍佐尔格获悉德国将在6月20日左右进攻苏联,同样没有受到斯大林的重视。
进入6月,许多德国驻莫斯科的外交人员和家属开始大规模撤离,种种迹象表明此事并不寻常。

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多次提醒斯大林要苏军进入战备状态,提防德军的突然袭击,但都被斯大林拒绝了。
情报头子贝利亚向斯大林汇报,说德军间谍对苏联侦查日益频繁,十分反常,斯大林对此也置之不理。
6月21日晚上,一个德国士兵跑到苏联阵地投降,说德国要在22号凌晨进攻苏联。审讯之后,朱可夫急忙给斯大林打电话汇报情况。
斯大林这才重视起来,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但他仍然认为德国不会发动战争,而只是进行挑衅,并要求苏联边防部队谨慎应对挑衅。
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军损失惨重,大片国土沦丧。斯大林被德军的入侵新闻吓呆了,直到7月3日才正式对全国发表声明。
斯大林顽固的迷信“德国不会两线作战”的僵化思维,面对德国可能进攻苏联的情报无所作为,对于朱可夫、铁木辛哥等人的建议置之不理,最终给苏联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当然,在此之前斯大林搞大清洗,更是直接搞残了红军。
大清洗几乎整个消灭了苏联红军的中高层军官,总计有4万余人红军各级军官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其中包括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
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军事院校毕业的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经历过一战和内战,作战经验丰富,军事素养极高,对苏联和红军忠心耿耿,是保卫苏联的红军的中坚力量。
这种自毁长城的行径,是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到重创的最直接的原因。
2. 战况不利拒绝撤军,导致防守基辅的数十万红军被俘
1941年6月22日,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其中南方集团军以乌克兰的基辅为进攻目标。
一望无际的乌克兰大草原最适合德军钢铁洪流作战,苏军一败涂地,许多城市迅速失守。
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现在苏军无法守卫基辅,建议立即撤军,退到第聂伯河左岸固守,但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他也随即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
随着德军步步紧逼,甚至渡过了第聂伯河,形势日益严峻,苏联红军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察觉到基辅红军有被合围的处境危险,于是向斯大林请求撤军,但同样遭到斯大林拒绝,他也随即被免职。
斯大林命令基辅红军未经最高统帅部批准,不得放弃基辅。
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见德军合围在即,为了保存红军有生力量,“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自行下令撤退。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反对最高统帅部(斯大林)的命令后果相当严重,轻则送上军事法庭,重则会被枪毙。但当时形势严峻,他已经顾不上个人安危了。
最高统帅部发现红军撤退后,立即下令停止撤退,并对德军展开反攻。
苏联红军丧失了最后的撤退机会,被德军团团围住,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德军将被围困的苏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基辅之战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苏联伤亡20万人,被俘66万人,仅有2万人逃出包围圈。基尔波诺斯也在突围时牺牲。

在战争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基辅战役就是最典型的“人地皆失”!
试想,如果80万苏联红军撤退,保存有生力量,就如同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数十万大军无论是牵制德军还是参加稍后的莫斯科战役,都是一支强大的有生力量,绝对可以沉重的打击德军。
无论是后方的参谋部还是前方的将领,斯大林对他们的意见置之不顾,甚至对他们撤职打压,苏军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如果说常校长是微操大师,斯大林也不逞多让!
3. 被胜利冲昏头脑,哈尔科夫惨败
艰苦卓绝的莫斯科战役胜利后,不等部队休整和补充,斯大林头脑发热,竟然想要发起对德军的总反攻。
1942年1月5日晚,斯大林在苏军最高统帅部召开会议,商讨苏军全线总反攻的计划,战线北起列宁格勒,南到顿巴斯、克里米亚,战线长达3000公里。
朱可夫当即表示反对,他认为现在全线反攻不现实,应该在西北线和南线采取守势,而在占据优势的西线展开局部反攻。
负责战时经济和军备工业的沃兹涅先斯基深知苏军的家底已经捉襟见肘,表示支持朱可夫的意见。
但斯大林否决了二人的意见,下令全线总反攻。

铁木辛哥也曾表示反对,他的意见与朱可夫大同小异,即缩小反击范围,等修养数月完善后勤体系之后再进行反攻。但同样遭到了否决。
大反攻开始了,面临声势浩大的苏军反攻,希特勒命令德军坚守阵地不许后撤。
苏军远离后勤补给,兵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技术战备短缺,再加上战术素养极差,只会对德军据点进行一波接一波的冲锋,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收获甚微。
为了援助被德军包围的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苏军决定在刻赤半岛登陆,然后向克里米亚半岛挺近。
苏军的进攻遭到了德军名将曼施坦因的反击,苏军数战不利,德军又趁机迂回包围,苏军陷入了险境之中。苏军指挥官科兹洛夫向斯大林请求撤军,但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
斯大林派出自己的亲信麦赫里斯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刻赤半岛监督科兹洛夫。麦赫里斯到达刻赤半岛后,不断插手科兹洛夫的指挥,甚至让苏军排着密集的阵型向德军阵地冲锋,增加了苏军的伤亡。科兹洛夫与他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整个指挥部陷入瘫痪。
德军装甲部队突进刻赤半岛,完成对苏军的包围,苏军溃逃到海边,乘坐黑海舰队的船只撤退。苏军在这次惨败中阵亡3万人,被俘4万人,只有1万人逃了回来。
而德国则声称俘虏了17万苏军,俘虏了16万。
稍后哈尔科夫战役也打响了。苏军的战略目标是围歼哈尔科夫的德军,但德军无论是在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都超过苏军,更重要的是还拥有制空权,苏军发起进攻无异于以寡敌众。
苏军血战数日,无法达到战役目的。而德军则趁机迂回到苏军后方,准备合围。
西南方面军的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华西列夫斯基要求停止进攻哈尔科夫,全面后撤,但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
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政委)赫鲁晓夫也紧急给斯大林打电话,要求立即撤军,也遭到了拒绝。
几天后,苏军最高统帅部终于同意撤军,但为时已晚,此时的苏军已经落入了德军的包围之中。除了2万人突围成功外,苏军阵亡7万人,被俘 24万人,坦克火炮损失数以千计,德军又重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赫鲁晓夫掌权后,在一次讲话中抨击斯大林:斯大林是看着地球仪指挥战斗。
单说斯大林的军事素养,远不能跟朱可夫、铁木辛哥等这些职业军人相比,由他来决定国防大事,简直就是外行领导内行,所以苏联遭受重大损失也就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