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4 埃利亚学派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埃利亚学派
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之一。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埃利亚城[1]。当时,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一带是希腊的殖民地,经济落后,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埃利亚学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它宣扬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服务。随着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奴隶主民主制的得势,这个学派也逐渐衰落,到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就崩溃了。创始人是塞诺芬尼[2],主要代表人物有巴门尼德[3]、芝诺[4]。
埃利亚学派认为世界上运动变化着的万物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变的。巴门尼德说:“人们以为万物是真实的,并且相信这种真实,但是所有的万物只是空名”,而只有“存在均匀地充满着一切”。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5]埃利亚学派把“存在”这个概念抽象化、绝对化,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永恒的神秘东西,正像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所指出的:“这种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的差别、任何运动和变化,所以事实上只是思想虚无的对偶语,所以是真正的虚无”。[6]
埃利亚学派在认识论上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觉只能给人以假象和幻觉,是绝对不可靠的,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巴门尼德甚至认为单凭理性就可以把“存在”的一切性质推论出来。
埃利亚学派把一切都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极力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万物即存在,同时又不存在”的辩证法观点。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还提出“运动健将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等诡辩,妄图以此证明承认运动变化必然导致矛盾,因而运动和变化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称芝诺是“辩证法的发明者”,实际上他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者,他只是不自觉地接触到辩证法,从反面揭示了客观事物运动中的一些矛盾。
注:
[1] 今意大利的坎盘尼亚区。
[2] 约公元前565—473年。
[3] 约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中叶。
[4] 约公元前490—436年。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8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