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过年礼俗早知道!
年作为传统大节,节俗十分丰富。但在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中,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有的基本消逝,有的发生简化。汉服与春节这种传统节日也十分契合,阿罗在这篇中介绍了几个较为重要的春节礼俗,一起看看叭!
驱傩仪式

傩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岁时净化仪式,从周代开始,各类史书中就许多关于这一事项的记载。傩通常在春秋冬三季时节转换时举行,最重要的是年终大傩。大傩的目的是驱逐岁暮阴寒之气,为新春阳之气的到来做准备。《月令章句》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
汉代继承周朝古礼将大傩定为官方礼仪,后世多有延续,但形式与时间上会发生些许变化。但到了明朝岁末宫廷已经不再进行驱傩仪式,民间也较少有驱傩表演。今时今日,绝大部分的人也都不再举行这种仪式。
送神、扫尘

“送神”最主要的是送灶神,灶神祭祀古时在腊日举行,后世将送神时间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年。这天人们在灶前设祭,摆上给灶神食用的灶糖、菜肴及灶神上天乘马所需青豆草料等供品。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送灶神的习俗如今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还在举行。

明清时期一般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之后扫尘,民间这时说灶神上天,家中清扫无所顾忌。《诗经·幽风·七月》载:“穹室熏鼠,塞向墐户,磋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说的是,快过年的时候,人们清除垃圾、熏赶老鼠,用泥封住窗户,躲避寒冷的风,为迎接新年做准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我们基本不为寒风所扰,扫尘的习俗逐渐简化,基本上是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大扫除”,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也寓意将旧的一年所有的不顺心、不愉快一扫而光,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沐浴祛秽
岁除日前的人体洗浴、去秽习俗来源自上古祭祀前的斋戒沐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清代民间岁暮沐浴的习俗,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七、八日。北京俗谚:“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这种俗谚在今天部分地区仍然流行。人们禁忌腊月二十九日洗澡,俗谚称:“二十九,洗老狗。” 江苏常州在腊月二十六日洗澡,称为“洗福禄”。如果想在过年时穿汉服的话,在此后就可准备穿新衣啦!
聚宴


除夕是当年的最后一天,亦是新一年的前一天,所以兼具“辞旧”与“迎新”的任务。除夕当日要打扫庭院、清除污秽,之后便可为晚上的聚宴做准备。
各位同袍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举办一场“汉服家宴”,全家老少身着汉服汇聚一堂吃团圆饭,饭后除了可以一家人在电视前看春晚之外,还可以玩投壶、猜字谜、对对联等游戏,通宵达旦,守候新春到来,相信这对家中每一个人来说都将是特别的“年味儿”。
贺岁拜年

俗话说,鸡鸣将旦,汉人说:“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辩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通宵守岁之后,雄鸡报晓之时,新的一年便正式到来。迎年第一件事原是爆竹迎年、接神祭祀,结束岁末人与诸神隔离的日子,但如今已不再讲究这些,沿袭至今的习俗则是贺岁拜年。
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上下普遍的新年仪式,人们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串亲戚”。袍子们可以穿上自己的“新年战袍汉服”,为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祝福,路遇同袍,也可行简单的作揖礼传递新年的喜悦。正月的拜年活动一般延续到元宵节结束。
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大年的压轴戏。元宵当然也少不了吃,元宵和汤圆是元宵节的美味佳肴。元宵节至唐宋时期渐渐演变为大众狂欢的节日,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各地都十分重视元宵节活动。
人们以敲鼓、观灯、社火表演、走桥等形式度过元宵,其中“观灯”最是必不可少,直到现在,每年元宵节,各个地区都会组织元宵灯会的活动,赏月、观灯、猜灯谜。逛灯会也十分适合穿着汉服参加,身着汉服行走在街边商铺之中,吃吃逛逛,好生热闹!
古时过年的许多习俗如今都不再延续,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传统始终不变,在一年即将结束时与许久不见的亲友们闲话家常。如果有热爱的汉服在旁,也能为节日增光添彩。
旧岁千般皆如意,新年万事定称心。新春将至,阿罗祝愿每一个小伙伴都能开心过年!
参考文献:
[1]李翠华. 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D].中山大学,2010.
[2]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50-58.
部分图源网络,如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