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是高中阶段遇到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因为以往不曾学习过,导致很多同学初次遇到时感到非常难以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高中化学中对物质的量的要求,应用多过理解,所以不必在其定义上深究,关键在于体会物质的量在具体问题中如何应用。
1、 定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 符号:n
欲表示物质的量时,用“n+(物质或微粒化学式)”来表示,如 n(H2O)或 n(CO2)
3、 单位:摩尔,mol
看完上面的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信息,肯定还有很多同学对其定义感到不解,无法从定义出发理解物质的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接下来我用三个问题帮助同学们体会物质的量有何含义,以及如何使用。
Q1:物质的量是什么?当我们在讨论物质的量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A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这些物理量都有一个“描述对象”以及“描述属性”,例如:
质量,描述对象是一个具体的物体,描述的属性是“有多重”,表述为“……克(g)”;长度的对象也是具体的物体,属性则是“有多长”,表述为“……米(m)”。物质的量也是一样,要理解物质的量,就要知道它描述的对象以及它描述的是这个对象哪方面的属性。
“物质的量”的描述对象是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等,描述的属性则是“有多少”。没错,你可以理解为,物质的量本质上是在描述微观粒子的数目。这一点从物质的量的英文表述——amount of substance——也可以看出来。

Q2:为什么不干脆用“个”来表示?1mol又有多少个?
A2:1瓶500mL的水中,包含的水分子的个数有1.67×10^25个,这已经达到了“千万亿亿”的数量级了,数目太过庞大了,而且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一来书写麻烦,二来在小数点的处理上,不同的精确度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误差(比如上面这个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就变成了1.7×10^25,如果还有后续的运算,误差将更大)。所以用个数来对微粒计数并不现实。
因此我们希望的是,将大数化小。先来看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有时会用“一打(dozen)”来表示某物体有12个,比如“一打鸡蛋”,就是指12个鸡蛋。其中蕴含着这样的一个思路:我们将物体按每12个分成一份,这一份就称为“一打”。类似地,我们将大量微粒,按照每若干个分成一份,每一份称为1mol,只要这若干个中的数字足够大,分出来的份数就足够小,也就方便我们使用了。
这里的若干,对应的数字是6.02×10^23。也就是说。1mol水分子就是指6.02×10^23个水分子。0.5mol就是这个数目的一半,3.01×10^23个,依此类推。

同时,物质的量的描述对象是微观粒子,无论描述的是哪种微粒,这个数目的标准是不会变的。也就是说,1mol水分子和1mol氢离子抑或是1mol碳原子,它们的微粒数目都是相同的,均为6.02×10^23个。
Q3: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有何意义?
A3:先来看一个化学反应和一个问题。

当生成16g氧气时,消耗了多少H2O2?利用初中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设未知数求解。

解得x=34g。但是利用质量完成这样的运算,还需要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的运算,不免有些麻烦。那么如果我问:当生成1分子O2时,消耗H2O2的分子数是多少?我想只要是学过初中化学的同学都能立刻回答出来,应该是2分子H2O2。因为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反应出来,每2分子H2O2,对应1分子O2,二者是2:1的关系。
结合物质的量,当生成6.02×10^23个O2分子(也就是1mol O2)时,就会消耗2×6.02×10^23个H2O2分子(即2mol H2O2)。相比于质量,物质的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当中的计量数配和得很好。我们可以直观地根据计量数得出各物质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上面所有有关物质的量的内容,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6.02×10^23个微粒,其物质的量是1mol”。随着使用频率和次数的提高,大家都会慢慢理解物质的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能你还是不会用文字去描述它的定义,但是我想,你一定知道如何使用它。
几个可能遇到的问题:
i.“1mol氢”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使用物质的量时,一定要指明对象具体是哪种微观粒子,单一个汉字“氢”并不指示任何微粒,所以“1mol氢”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相对应的,英文字母“H”则可以表示氢原子,所以一般认为“1mol H”这样的说法是可行的,表示1mol氢原子。
ii.“1mol乒乓球”可以么?
说实话,实在要说1mol乒乓球,也不过是表达了6.02×10^23个乒乓球的含义,不过由于这个数量过于庞大,用于描述宏观物质并无意义,所以一般认为“1mol乒乓球”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