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两个人!

2022-12-27 10:57 作者:吴守立国学智慧  | 我要投稿

#公众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成都少年演说班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唯有父亲不缺席,母亲情绪稳定,才能培养出一个阳光、乐观、自信的好孩子。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


上天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只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是啊,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母亲则会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只能活在夹缝中喘息,最后变得叛逆和失控。

家庭代表的是“爱”,教育代表的是“规矩”。

在家庭里面,感性的妈妈,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什么是安全。”

而理性的爸爸,则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社会的规则、规矩”。

所以,引领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爸爸的责任往往大过于妈妈。

但现实是,很多爸爸忙于事业和工作,几乎很少时间关心孩子学习,甚至以工作忙为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而妈妈不得不承担起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责任。

所以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现状都是:


“总是缺席的爸爸、容易焦虑的妈妈,和不听话的孩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作为的爸爸越来越被边缘化,焦虑的妈妈越来越强势,夹缝里的孩子越来越辛苦。

难怪有人说,想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个缺席的爸爸和一个焦虑的妈妈就足够了。

在《家长最头疼的100个孩子教育难题》中,《家庭教育中父母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对此有详细的阐述:

爸爸的缺席,孩子难以拥有完整的人格

《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50%以上的家庭,孩子由妈妈陪伴长大;爸爸陪伴孩子的家庭,仅占12.6%。“隐形爸爸”、“丧偶式育儿”越来越普遍。

妻子全职照顾孩子,的确可以让爸爸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但是也给了爸爸们一个完美的不照顾孩子的借口。

“我很累”、“我很忙”、“我就想清静一会儿”爸爸们回到家就希望躺着歇着,玩手机打游戏,孩子离我越远越好。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必不可少,美国耶鲁大学一项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聪明、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

《父母》杂志中提到,父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一、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二、父亲使用的语言更丰富、更复杂;

三、父亲更有效地促使孩子社会化,为他走向社会作准备;

四、父亲支持妻子,关心孩子,影响孩子形成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孩子提供“男人的模板”。有父亲陪伴长大女孩,更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伴侣和婚姻;有父亲陪伴长的男孩,更有男子气概,责任感更强。


焦虑的母亲,孩子难以拥有幸福的能力

《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十大家庭焦虑因素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成功荣登榜首,位列第一和第二。

现在的孩子活得越来越累,因为他背后站着一位焦虑的母亲。

从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就开始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焦虑中,担心孩子吃不好,发育不好。甚至连孩子无法独立睡眠,都能成为妈妈们的一个心病。

尤其是学习上,生怕孩子落下一点点,恨不得孩子会说话就是英语口译水平,小学毕业就达到考大学的程度。

勒紧裤带住最贵的学区房,上最好的辅导班,学最高级的兴趣爱好,参加最高大上的夏令营!焦虑的妈妈们,一边鞭策丈夫努力赚钱,一边要求孩子奋发向上。

上海市社科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95%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的考试成绩应该进入前5%!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父母完整的爱,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家长最头疼的100个孩子教育难题》吴院长分享到,

在家庭教育中应该要有两盏灯:妈妈是亮在家里的那一盏,守护孩子内心的温暖;爸爸是路上的那一盏,照亮孩子前进的方向。两盏灯并行,孩子才能在内在外都有所仰仗。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叛逆,不听话,甚至从学霸变成了一个厌学逃学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甚至与坏孩子为伍,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这些问题,在孩子12岁之前是积累的过程,到了12岁之后就会进入一个爆发的过程。

《家庭教育中父母该分部扮演什么角色》中,吴院长分享到,父母亲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种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顾者、规范者、战士兼保护者,以及精神导师。

文中分析了孩子0-6岁,6岁-12岁,12岁-18岁和成年的阶段特征,和父母分别应该怎样相互配合,最终教育出一个健康、快乐、优秀的孩子。

父母多陪伴孩子,在教育孩子上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将关注度多放在孩子的德行和心性上,养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公众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成都少年演说班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两个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