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州汉唐跟诊日志——师从倪海厦先生见闻录》第二版上线
问止中医系列书籍《佛州汉唐跟诊日志——师从倪海厦先生见闻录》(以下简称为汉唐跟诊日志)已经与大家见面两年了。书籍原稿来源于林大栋医师前后三次前往佛州跟诊倪师的日记整理,以“跟诊笔记见闻记录”的体裁,详尽记载了倪师以中医治疗白血病、乳癌、肺癌、肝癌、尿毒症、渐冻人、癫痫等各类重症的理法方药,呈现了倪师临证与教学的真实一面。
汉唐跟诊日志中,更多讲述的是倪师视频教学之外的内容。如果说视频教学如同在战争实验室中做沙盘模拟,那跟诊日志则是战地的实况见闻录。
第二版跟诊日志
自汉唐跟诊日志发行出版的两年以来,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和反馈,希望得见更多的倪师教学实况和跟诊心得。
时隔两年,林大栋医师结合私人日志、笔记与桃花岛的亲身经历对原书进行增改,汉唐跟诊日志的第二版终于得缘与大家相见。
第二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书进行补充:
1. 倪师针灸;
2. 倪师眼诊;
3. 倪师开方用药。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汉唐跟诊日志并非中医临床教学书籍,而是将林大栋医师跟诊的收获与欢喜付之日志。但其中的多种医案,内藏大量干货与精华,从理论到实践体现了倪师的经方治症之路,相信有心人和明眼人士都可从中受益。
01
倪师针灸
针灸是倪师所讲的中医入门课,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的篇幅与针灸相关。先学针灸,了解人体经络;再明医理的基础,掌握黄帝内经的重点。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运用针灸疗疾时,有很多要领需要掌握,如正确的诊断辨证,取穴部位准确,手法、刺激量等,还有关键一点就是经验和组合。
行军打仗讲究的是要“布阵”,通过强弱虚实的安排来发挥整体战力,而在临床使用针灸时,医师往往也会有一些非常实用且能够发挥强大协同能力的穴位组合。
第二版汉唐跟诊日志中新增了许多倪师的经验用穴,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卓有成绩,效果斐然。
经验用穴与用药开方同理,既有君臣佐使相辅相乘的作用,也有相违相克的关系。倪师根据复杂变化的病情,选用恰当的配穴,做到取穴少而精。
这些穴组在倪师的临床上常会出现。只要能够掌握执行的细节,往往都能够有效如桴鼓、立竿见影的疗效出现!
1. 皮五针
对于各种皮肤病、皮肤痒、荨麻疹、干癣、红疹、湿疹等问题上使用这个穴组效果很好。
2. 腰痛三针
每一个人腰背痛的成因和部位都有不同,而倪师在腰痛治疗上最重要的就是提示了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机动地找到正确的相关穴位。
3. 心三针
这是老师根据《黄帝内经》五行生克的原理所设计的,除了本经的心俞之外,利用“木生火”、“火克金”的原理,先用肝木来补心火,再来强金(肺),使得病不再转移到肺。
在武侠世界里,拳脚功夫、刀功剑法只是浅层次的,而真正厉害的应该是那些传奇剑谱和内功秘籍。
倪师经验总结的这一系列针法,就如同侠客行走江湖的剑谱。是剑谱,更是内功秘籍。若能充分了解掌握其知识,对于中医师行走江湖十分有效,“功力大增”也不在话下。
倪师擅长透针透穴:用一针透两穴来加强刺激。
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其方法为刺入穴位后,将针尖刺抵相邻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由于用穴多,方法简单疗效好,因此颇为针灸师喜用。
在大医小课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倪师针灸心得经验,如有需要可前往回顾阅读。
① 一针二穴 | 我学倪师透针透穴的个人笔记,共31条
② 我学倪师针灸总结的215条针灸经验
③ 引天火治大病 | 我学倪师灸法的总结笔记
02
倪师眼诊
“肝开窍于目”,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知道眼睛和肝脏有一定的联系。其实不只是“肝开窍于目”,在经络、气血等方面,人体五脏六腑和眼睛之间都有着密切微妙的对应关系。
《内经》就对眼诊作了精辟的论述,《灵枢·大惑论》记载:“目者,心之使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眼诊是倪师的绝学,也是倪师的独特诊断法之一,在《人纪》的里面并没有详细的讲述,倪师只是当面传授给跟诊的学生,非亲传实难得其精髓。
短短几秒,倪师竟能从小小的眼睛中看出五脏的虚实,确定病位的所在,令人叹为观止。
眼诊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医诊断学方法,最早见于北宋的《太平圣惠方•眼论》:“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肉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
眼诊可以被誉为中医版的CT,由外而内看到脏腑的很多情况,其原理是基于生物反射区,并不是基于中医的辨证论治,其诊断精度高。我们之前的一小时学眼诊的直播课程,学习者受益良多,事后与我们反馈眼诊之法判断非常准确。
肺区有白凸点=肺癌?“神奇”的中医眼诊,一堂课学会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诊法,为识病之要道。《黄帝内经》中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日后如有机会,我们会直播与大家讲中医诊断学中的面诊。
倪师的眼诊教学完全能够展现出黄帝内经中的五行脏腑的关系,于理而言清楚确实,于行而言能够做至诊治一体。
第二版汉唐跟诊日志中补充很多眼诊的内容和精美图片,把跟诊倪师时的所见所学和读者分享。希望能对大家在临床上有所助益。
03
倪师药对
第二版汉唐跟诊日志中,我们新增了倪师的开方用药思路。
经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但细细品读倪师医案时,你会惊奇的发现:作为经方大家,很多时候倪师用的,居然并不是经方的原方。
很多时候,倪师已经把经方中的结构单元即药对进行充分拆解,药对是倪师开方的核心思路,也是问止中医大脑开方的核心思路。
当我们把方剂的最小结构单元——药对,进行充分拆解时,我们便掌握了灵活使用方剂的诀窍。
倪师以药对的组合来灵活组方,但组方思维并不仅限于药对。有时他写某一经方方剂大结构,然后在结构上进行加减。当两个方剂结构合在一起时,我们也可以视为“方对”,而当一些经方常用的小方在同一个方剂出现时,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个的药对。
药对是中医方剂的底层代码,以药对组方,才有合群之妙用。我们以倪师的医案为大家示意倪师使用药对开方的思路(红框内即为倪师使用药对的思路):
在第二版汉唐跟诊日志中,我们增加了倪师常用的经方药对和大家分享。
1. 如桂枝的相关药对
2. 麻黄相关药对
3. 大黄相关药对
04
药对才是方剂的基本结构单元
药对必须有两味药才成对吗?非也。
药对是一组结构固定、功效固定的药,可能为两味,也可能是三味、四味,通常两味药的较为常见。
掌握药对思想,才能加深对于方剂的认识、运用,提高中医临床用方的有效性。高手看一张方剂时,看到的就是N个单味药排列组合形成的多种药对。
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起散落的各医家的智慧,中医大脑的强大治症效果,就来源于海量的名医智慧和经验、上千万条有效数据案例,比人脑更全面,比人脑计算量更大更迅速。
根据患者多个维度的症状,中医大脑推导出使用哪些药对,进而把药对组合成用药数量少、但作用力强的方剂,推荐出个性化、适合不同体质的治疗方案。
古代医家可能凭借人脑的计算力,穷尽一生钻研总结几张方剂,得以传承后人。而中医大脑是通过每秒钟数百万次的计算量,推导检视历代医家智慧得出结果,把中医人工智能真正带入临床。
以几张图展示中医大脑药对分析及组方的思维:
▲ 示意2:桂枝芍药知母汤
▲ 示意3:柴胡桂枝干姜汤
发展到今天的问止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对治疑难重症”已经落在实处。经方之力量强大,普惠于民众,倪师原本的构想终得以实现。
希望《佛州汉唐跟诊日志——师从倪海厦先生见闻录》第二版,可以帮助更多没有机会亲临倪师教学现场的朋友,学习倪师的中医思想。
潜心问道,共传岐黄,愿你我也能拥有自己的桃花岛。
2022年,恰时值倪师仙逝十周年。若能借此书启学更多人的杏林之路,幸甚足矣。
▲ 阅读跟诊日志第二版
• • • 全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