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
对于文科、工科专业的人来说,经济学是门陌生的学科。虽然很多人对厉以宁、吴敬琏、张五常、薛兆丰这些经济学专家耳熟能详,也经常有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对股市、房市进行预测,而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似乎过于高深。网易公开课上一门由复旦大学陈钊教授讲授的课程《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信息、激励与政策》深入浅出,教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问题。
课程从一个笑话讲起。经济学家、神学家和心理学家三个人一起去打高尔夫球,前面一个人动作慢,他们等久了,就向球童抱怨。球童告诉他们这是位盲人。神学家立即向上帝忏悔,对残障人士要有怜悯之心,心理学家说不应再给他增加心理压力,经济学家提了条建议,让盲人晚上来打球。这一建议方便了其他人,也不影响盲人的打球活动。这种变化就叫帕累托改进:对别人没有不利影响,对某些人有好处。简单地说,存在改进空间就是帕累托效应。不同职业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找到潜在的帕累托效应,就是经济学思考的问题。
课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和讲解了很多经济学经典案例,譬如二手车市场问题;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各地土地指标为什么不能自由交易、大城市的户口为什么不能放开、奢侈品商店虽然门可罗雀却为什么不降价、企业转制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资产流失以及中央和地方治理模式的GDP锦标赛等等。介绍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经济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分析了一些表面看起来合理实则可能起反作用的想法,譬如有人认为大学教师收入偏低,应增加大学教师收入,但这么做实际可能降低教师整体质量。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恶意但存在合理性的建议,譬如吴敬琏曾建议,经济适用房不宜配置独立卫生间。
如果你想实现公司或个人目的,可以利用信息发送机制;如果你想建立合理薪酬,可以找到激励办法;如果你听了这门课,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政策。经济学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是研究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学习经济学,为我们增加了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从而正确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