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山中高士”画皮下是虚伪势利!姐妹打脸:热衷名利装清高

大家好,今天说一下,我对薛宝钗“山中高士经营雪”的浅显理解。《红楼梦》的作者借宝玉之口官评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堪称开篇绝佳反讽。
只要结合薛宝钗的种种言行举止,就会明白“山中高士”绝不是在赞美薛宝钗,而是在痛骂她和卢藏用、周颙一样,是想走“终南捷径”的虚伪势利之徒。
所谓“晶莹雪”=经营薛,薛宝钗是把“金玉良缘”当成了一桩生意在努力经营,甚至不惜全家上阵,狠下血本,费尽心机。只可惜算计来算计去,没算计到贾府破产,薛宝钗苦心经营七八年,到头换来一场空,还赔上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
除了贾宝玉早就讽刺她是“国贼禄鬼之流”,自比松柏不怕羞臊之外,当属作者借她的堂妹薛宝琴讽刺她最狠,一首《钟山怀古》写出了薛宝钗“假高士”的真面目,内涵她:既然热衷名利,还要假撇清。就别怪被人嘲笑!林黛玉、探春、李纨等也异口同声,表示看不惯薛宝钗的虚伪做作。
一、“终南捷径”是被古代的真正山中高士所不齿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山中高士?
简单举两个例子,比如唐朝的司马承祯,他学识渊博,修养高深,但他却不愿意做官,一心在终南山归隐。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都曾慕名几次下诏书请他去长安做官。他却只在长安住了几天,和皇帝略谈几句,就告辞回终南山继续修行去了。这样的品行和道心让皇帝都感慨佩服,不忍心再以权势勉强他。
再比如元朝的王冕,他自幼困苦,却能自学成才。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同情底层劳动人民。宁愿在乡野耕读为生,贫寒度日,也绝不肯低头为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服务,甚至连做官的朋友馈赠礼物他也不要。这才是真正的淡泊归隐,看破功名利禄,人情势利的真高士。
但是古代所谓的“山中高士”中也有很多“山寨”,他们并不是真的要隐居,而是想要借此给自己贴金。他们披着隐士高人的外衣,内心却热衷仕途经济,渴望在官场显身扬名,获得士族特权,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一旦获得朝廷给的机会,立马就出山了。
比如唐代的进士卢藏用,因为早期不受重用,遂隐居终南山,开始自我炒作,后来果然皇帝下诏请他做官,他立马就去了。
他还出言讽刺过司马承祯辞官归隐是想坐地起价,问皇帝讨要更大的官职,结果被司马承祯一句话反击。司马承祯对他说:“在我看来, 终南山却是一条你做官的近路啊。”
从此诞生了“终南捷径”这个贬义成语,专门讽刺古代那些满肚子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势利之人,假清高、欺世盗名的虚伪之徒。
二、薛宝钗胸怀“青云志”要“借东风”,她想走“终南捷径”进豪门。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何许人也?金陵一霸,皇商薛家的大小姐,祖传的财大气粗,仗着亲戚权势无法无天。偏偏这姑娘长得漂亮,有头脑,又读了书,没有成长为她哥哥薛蟠那种草包废物。
薛宝钗血液中流淌的是经常压制不住的“热毒”。这股子“热毒”就是她对功名利禄的向往。薛家虽然有百万家资,但也不过是金陵的商贾土豪,哪比得上京城上流社会的权贵官宦体面尊贵呢?
薛宝钗恨自己不是个男人,不能去科举考功名,不能去搞仕途经济,也不能去商场上叱咤风云。她只能利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自己美丽的容貌,丰美的身材这些资本去赌一把,想要借着王家和贾府的亲戚关系这两股“东风”,找个好丈夫,飞跃成为权贵官宦之家的贵夫人,这就是薛宝钗一生追求的青云之志。
她和那些想走“终南捷径”的古代读书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吗?不过都是费尽心机地想给自己镀金加码,想要换取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利益。
薛宝钗一开始的目标是要选秀,进宫去博出路,哪怕是做宫女做女官,她也想努力逆袭,像大表姐贾元春一样飞上枝头变凤凰,当娘娘。
可惜,选秀之前他哥闹出了人命案子,进宫是不可能了!那只能进贾府避难,经营“金玉良缘”。
薛宝钗攻略贾宝玉可是下了血本的,她把这桩婚事当成一桩买卖在经营,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物化,当做诱饵,当做商品,当做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工具人,想要“货与权贵家”。
她明知道宝玉喜欢林黛玉,明明心里觉得金玉之论没意思,也依然不分早晚地围着宝玉打转,几次甚至追到了黛玉屋里;中午头明知道宝玉要午睡,也闯进他卧室坐在窗前绣肚兜,不避嫌孤男寡女;给宝玉看金锁又当面解排扣,并且不把金锁摘下来,还引着宝玉趴在她身前看,闻到了她身上冷香丸的味道;在贾母屋里羞笼红麝串,冒险露出“雪白的一段酥臂”,引得宝玉想入非非。这对于一个古代未婚少女来说,能做到这几步,堪称是豁得出去,胆识魄力不小。
更别提薛宝钗一向声称“女子无才便是德”、“作诗是不务正业”,她自己却为了迎合宝玉,吸引他的注意而总是卖弄才干,海棠社属她最积极踊跃,李纨也很懂得察言观色,特意让薛宝钗夺魁《海棠诗》,螃蟹宴上薛宝钗见宝黛都写了螃蟹诗,她也一反常态言辞犀利的赶着写出了《螃蟹咏》。
薛姨妈、莺儿和薛蟠都是宝钗的助攻:薛姨妈把宝玉推进宝钗闺房,布置梨香院雪天酒宴还要留宿宝玉,莺儿几次三番向宝玉推销宝钗什么“金锁和通灵玉是一对”、“我们姑娘还有几个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薛蟠得到了好吃的也专门请宝玉吃。
薛宝钗正面攻略不动贾宝玉没关系,她才去的是全方位攻略手段。薛宝钗一进贾府就笼络下人,她不顾自己千金小姐的身份和小丫鬟们一起玩儿,动不动就用二手衣服、二手戒指、二手裙子等小恩小惠打点关键的大丫鬟,比如金钏、花袭人等。
宝钗有事没事就满贾府里乱逛,到处打听事儿,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很多次,宝钗忽然就出现了,也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尤其是宝玉院子里,都被她踩得不长草,一个小小的三等丫鬟小红,连宝玉都不认识,宝钗却能听声识人,还能把她的性格为人分析的一清二楚。
宝钗讨好不了贾母,就拼命的讨好王夫人:金钏跳井,薛宝钗赶紧跑去给王夫人洗白,亲自献上自己的衣服给丫鬟当寿衣;为了帮王夫人请螃蟹宴,不惜拿史湘云当幌子;为了迎合王夫人的节俭风,受气富丽闲妆,穿半新不旧的衣服,把蘅芜苑布置成一个“雪洞”;她帮王夫人管家理事,遮盖婆子们聚赌吃酒的丑事,抢夺探春改革成果,自作主张把大观园的承包盈利分给婆子们收买人心,就是希望这些婆子们能听她的话,不要给她和王夫人惹麻烦……
如此种种心机手段、言行做派,哪里有半点像一个“真高士”?很多钗迷喜欢辩解,说薛宝钗与世无争,淡泊宁静,佛系做人。
那么请问您:世界上哪本字典里,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能解释薛宝钗以上的种种行为?
薛宝钗的虚伪嘴脸,早就被贾宝玉揭露无疑,他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如此被自己追求的对象狠狠地讽刺几次,薛宝钗却依然不放弃过劝宝玉科举读书,仕途经济,变成和她一样追名逐利的人,更没有放弃过金玉良缘,这种热衷名利的女子你管她叫“山中高士”?可能山听了都忍不住要摇头!
三、薛宝钗的前半生,完全契合她那一首《柳絮词》。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她做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在贾府经营了七八年时间,她已经从一个妙龄少女成为一个古代大龄未嫁女,古代人是不能和现代人相比的。因为古代人平均寿命短,普遍早婚早育,尤其是女子,二十七八都有当婆婆,当外婆的了!
薛宝钗在贾府想要借的东风一直没有真正借到,虽然他们母子三人一直住在贾府,借光参加了元春的省亲大典、在贾母的生日宴上拜见南安太妃北静王妃、又去参加王子胜女儿的婚宴认识了很多诰命贵妇人,可是薛宝钗的婚事一直无人问津提及。
傅秋芳的尴尬就是薛宝钗的尴尬,书中写:“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
薛宝钗作为一个古代没落商贾之女,她身如飘絮,不甘心随波逐流被大风刮到犄角旮旯臭水沟里去,想要借着东风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无可厚非。
甚至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家族的责任感,对母亲哥哥的感情,都还挺励志和感人的。毕竟英雄不问出处,古代的女子敢于摆脱糟糕的原生家庭,敢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是非常有勇气的。而且古代追求仕途经济,功名富贵本就是人们的主流观念,薛宝钗的种种行为,从她和封建家长们的立场来看都没有错。
但是,薛宝钗既然如此积极如此,对功名利禄如此热衷。那就别再标榜是什么真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了,用王熙凤的话说就是“没得叫人恶心”。
薛宝钗的问题其实从来也不是因为她热衷名利,艳羡荣华富贵,而是她虚伪,贪婪,双标,而且道德底线很低。
四、薛宝琴一首《钟山怀古》,直接讽刺薛宝钗:追名逐利假撇清,别怪人笑!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里面有一首《钟山怀古》这样写:“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个典故说的是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假高士”周颙。
钟山,就是南京紫金山,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周颙就是典型的走了“终南捷径”的“假高士”,他因为先隐后仕被孔稚珪用一篇《北山移文》骂得是狗血淋头,认为他是趋名嗜利的士大夫文人典型,表面故作清高,骨子里庸俗不堪。
作者借薛宝琴之手引用这个典故,写下了“莫怨他人嘲笑频”之句,就是生怕有的读者还看不清薛宝钗的虚伪面具和反讽意义,真把她当成了什么“山中高士”。
只是这样被亲堂妹讽刺,薛宝钗不知道心里做何感想了。
可是薛宝琴为什么要嘲讽薛宝钗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小姑娘她有点飘了。
薛宝琴作为薛家的另一个女儿,也是一个很精明势利有心机的姑娘。她为了嫁入官宦之家,不给父亲守孝,不管重病的母亲,千里迢迢主动带着嫁妆来京城求嫁,却因为家族衰败和堂哥的人命案子,被梅翰林家嫌弃放了鸽子。
薛宝琴立刻就来到贾府,薛姨妈一家三口蹭了七八年的荣国府热度,她也要来蹭一把。果然贾母很给宝琴面子,让王夫人收她当义女,还亲自教导抚养她,又赠送了价值不菲的凫靥裘,还给她来了一招假提亲,差点是实现了宝钗嫁给宝玉的梦想。
薛宝钗都忍不住酸溜溜地说:“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薛宝钗和薛姨妈对薛宝琴其实也很不怎么样。薛宝钗嘲笑薛宝琴和史湘云一样“嘴太直”,薛姨妈元宵放烟火,搂着史湘云都不搂薛宝琴。全书中也找不到薛姨妈和薛宝钗照顾薛宝琴的描写。
薛宝琴在贾府也比薛宝钗更有体面,不仅贾母宠爱她,连贾府的大管家赖大娘子都开始巴结她,赖大娘子特意送了薛宝琴水仙和腊梅,薛宝琴转手就送了掌权管家的贾探春,和最得贾母宠爱的林黛玉,而没有送给迎春和惜春这种边缘的姊妹。
这种借花献佛,大点关键人物的手段和套路,和她姐姐薛宝钗如出一辙,而且她日常结交的玩伴也是侯门嫡女史湘云,和贾府贵公子贾宝玉。
薛宝琴在贾府越是得宠出风头,薛宝钗就越是没面子,明明她才是王夫人的正经亲戚外甥女,明明她来得更早,年龄更大,还有当大官的亲舅舅,可贾母等偏不抬举她,非要抬举薛宝琴。
贾府的人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背后里议论薛家姐妹嚼舌头,不知道如何嘲笑薛宝钗呢!
难怪薛宝钗看了薛宝琴的《怀古诗》坐不住了,鸡蛋里挑骨头也要找毛病,故作道学地说:薛宝琴写诗用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典故,这种风月传奇故事她可不懂!
林黛玉就看不惯,第一个就怼她:“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探春附和道:“这话正是了!”连寡妇大嫂李纨都表示:“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可见黛玉、探春和李纨都看不惯薛宝钗的虚伪做作,纷纷讥讽她在装道学。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跟谁在这里玩聊斋呢?金玉良缘的谣言传播了这么多年,谁不知道?,平时薛宝钗追逐宝玉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莺儿还和宝玉的心腹小厮茗烟拜了把子,薛宝钗还假公济私给茗烟的娘谋取了肥差……
如此表里不一,装腔作势?难怪薛宝钗被大家围攻,她一看风向不对,立刻闭嘴,估计是想起自己曾为了结交林黛玉暴露过她看过很多风月禁书的事情,她害怕林黛玉这个嘴欠的孩子给她抖露出来,以后才是真正没脸再装下去了。
贾宝玉此时一声不吭,但后来黛玉早夭,贾府抄家,他虽然按照长辈的要求娶了薛宝钗为妻,宝钗当然不会改变心意和追求,她依然劝宝玉读书或者出去做买卖,争取好一点的物质生活,甚至考上功名重新振兴家业就更棒了。
可惜宝玉充耳不闻,不仅不理她,和她相敬如宾,还冷笑着讽刺她为“山中高士晶莹雪”,这实在是薛宝钗一生最大的悲哀,何况后面宝玉还撒手出家把她抛弃!
要是薛宝钗从一开始就能务实一些,早点嫁个志同道合的丈夫,或是精明能干的商人,或是家境贫寒的举人秀才,像贾雨村或是程日兴那种,不就能夫唱妇随真和合?说不定薛家的家业早就振兴,说不定丈夫早就做官发达,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何至落得如此凄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