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神文化之旅——“阅读”日本

“阅读”日本,代表的不仅仅是字面含义上的文字研究与阅读,更有着对于海岸另一边国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观察、分析和体悟。“阅读”日本不仅仅是作为我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一门让我感受到学习幸福的探索性课程而存在,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文化观察与思考方式:即面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面,我们都应该仔细观察和阅读。

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杂乱和矛盾感,厌恶、喜爱、推崇、排斥等种种看起来根本相差甚远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在“阅读”日本前和几乎所有人一样,在自己有限的视野里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真实印象。

世界上很难再有比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的关系,几千年间历经过广泛的文化传播交流,同时也经历过让人无限痛心的战争,两个国家之间的人们仇恨过、喜爱过、憧憬过、厌弃过,时而友好交谈、时而恶语相向。回望悠长的两国交往历史,会有一种凝视着被撕裂的华丽锦缎的错乱感。我会因为看见日语里闪烁着古汉语影子汉字产生亲切感,进而想要学习这门语言;会因为寺院里的古建筑恍然间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华文化自身的映射,让我有如入拥有倒影的湖泊一般的梦幻感;我会因为文学中的“物哀”,网络上的“唱见”,动画里的“二次元”这些有着日本特性,但又深层次地触及整个汉字文化圈的精神内核的独特文化而被吸引。但同时我也会在看到右翼势力嚣张的时候愤怒不止;看到日本文化中一些完全无法让我接受的扭曲感而感到厌恶。如果说日本真的一个湖泊,那么湖面一定会如同一张破碎的镜子,里面有着古代中国的楼宇,有着军国主义的污渍,有着日本本土文化的迷离,还有一些矛盾的东西。我想对于世界上其它的任何一个国家,我都不会有如此复杂的感受。

跨过愤怒的河,寻找金色的梦——三十年前的追捕《追捕》和三十年后的《金色梦乡》
“阅读”日本,像是一趟精神上的旅行,让我在歌曲、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静下来,仔细品味每一个出自中国人和日本人之手的真实感受,理性地观察两个国家的文化与文化交流。品味之后,我对日本浮于浅表的认知,也才渐渐深入。从《追捕》间我能看到中日两国的现代社会背景,能够体悟到日本的社会意识变化,从中日两国的歌曲翻唱交流我得以有机会深入探究两国乐坛的发展,两国作家相互之间对于对方有着很多看法,并且还产出了很多作品,这是此前曾经涉及鲜少描述对方国家的中日影视作品圈的我没有想到的,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张承志的《长崎笔记》,讲出了很多中日双方民众对于对方矛盾情感的深层次精神原因,让我开始慢慢对两个国家之间人们的观点矛盾性有了初步了解。文字或者镜头间的有些话语一开始看起来感到震撼,但此后却促进了我更深层次的反思。在中国影视作品里,日本几乎只有二战时“帝国军队”的形象,在日本影视作品里,中国是一个“消失的没有政治经济的国家”,而当我们真正揭开迷雾,用全面的视角去探索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真正的想法时,我们的思考才能够更进一步,仅仅是执着于“刻板印象”因此避而不谈,对于思考来讲并无助益。当我踏上日本本土的那一刻,在跟真实社会下的彼岸的普通人接触的时候,我也发现,某一些印象和情绪,在悄悄发生着改观。

时值岁末,这场安静中带着喧嚣,迷雾中串联着思考的旅程也即将结束,站在这一张被撕裂的华丽锦缎面前,对于矛盾感的深入思考也许得不到最终答案,但是哪怕是向着那个缠绕的结前进一步,也是一件好事。期待有一天,被风吹到天空中的那面锦缎上,能够不再有裂纹。
Hitsu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