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能量的NAGA学习心得(下)
二、万物至简,返璞归真——NAGA的行牌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去评价NAGA的行牌,我会说:“朴素”。这里的“朴素”,拥有三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面对一些极为普遍的情况,NAGA做出的选择基本和一个拥有完备日麻世界观(换个说法,能安定在凤桌七段)的雀士相同,基本和大部分情况下数据和统计学显示的规律一致。比如,全好形平断的副露巡目,面对先制立直的进攻与防守等等。
第二个含义是,NAGA的行牌包含有某种可以总结的普遍规律,在面对相同或相似情况时,NAGA总能给出相近的答案,这也是我们学习NAGA打牌的基础。
第三个含义是,NAGA不善奇技淫巧。说的就是诸如一点读等类似情况。在这个层面上讲,我认为“朴素”是一种贬义词。就如我曾说过的那般:“如果’朴素‘’阻碍了进步,那么它就应该被抛弃”。但令人头疼的是其中处于某些中间地带的问题,没有证据证明究竟AI的朴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无疑是最令AI学习者头疼的情况。

我认为,作为一个AI学习者,面对各种高端技巧的运用时,最为合理的做法是站在比AI更高的思维层级上,即“我知道这个何切NAGA会这么打,以及他这么打的原因,但是我出于这样的原因选择其它的打法。”(注:这里的高端技巧应当的确是某种高端技巧,而非攻守判断等等之类简单的问题,或“牌风”之类的理由。)

比如上文的何切图片,不加思索地通通PASS,处于最低的思维层级;知晓这里存在碰的打法,属于更高的思维层级。知晓这样的打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或不使用,以及使用或不使用这样打法的原因,处于最高的层级。
这里辨析一下在NAGA学习中存在的几种观点:

(1)不从结果中分析出原因的话就没有意义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包含了一些更深刻的哲学讨论,这里篇幅太小不便展开。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完全正确的。倘若能以人脑分析出AI选择的缘由固然对学习极为有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析原因的学习就没有意义。我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如下:
第一,麻将不是论文答辩,只看行牌不问缘由。
试想以下的情形,一个立直NOMI从来不立直的雀士,在学习NAGA后发现它大部分情况都会立直,虽然不理解NAGA这么做的原因,但他还是这么去学了。那么能说这位雀士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吗?很多新人在打牌时根本没有理由,或者是基于错误的理由在打牌,而正确的解释又过于复杂,短时间内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先设立一个正确的公式总是有益的。毕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切出正确的每一打。
第二,某些场况是简单的,对应是清晰的,详细的解释是复杂的,那么不必苛责原因。
比如,第一枚役牌碰不碰,NAGA90%的情况都会碰,若要分析原因大抵就是“局收支高”了,但究竟为啥直接碰第一枚的局收支更高?这个问题对人类来讲就很不直观了。但我们可以分析出几个简单的不碰情况,除此之外就通通碰,这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一打,这显然对水平的提升是有益的。换言之,简单情况学“形”。
第三,反之,如果场况是复杂的,对应是模糊的,那么我们应当理解其后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几个简单的公式并不能帮我们找到正确的每一打,它往往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决定。我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从“形”上去模仿,而是要综合运用牌桌上已有的信息,根据我们的所学综合做出判断,再根据NAGA的结果进行修正。
(2)重视A级失误
这话没错,但要是变成“只重视A级失误”我觉得就是很不可取的。我认为,将错误“分门别类”划分等级,本身就已经比修正这些错误更加耗费精力了。实际上,NAGA给出许多非A级失误都可以通过总结几个公式,学“形”来解决(比如幺九手顺),不用耗费脑力深入分析。更何况,100点的局收支差虽然只是1000点的十分之一,但也是差别不是么?并且,这些问题实际上很多都是某些差别虽然小但十分稳定的类型,只要打对就能稳定获得局收支,何乐而不学呢?

(3)AI不惧怕面对困难的处境
我的看法是,当你的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当你不再能简单地凭借牌效和判断的优势碾压同桌对手时,是什么能让你更进一步地前进呢?实际上,当你的提升遇到瓶颈,若你想要更进一步,你必须要学会面对并处理好这些困难的处境。
下面我将具体地就NAGA的打牌特点进行分析。
1.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牌效
可以说,牌效是在学习NAGA中最好学习的部分,也是对初学者来说提升最大的部分,某知名雀士曾说:"学好NAGA的序盘牌效,水平能提升两段。”由此可见,学习NAGA的牌效对于初学者来说耗费小,收益高,是值得首先攻克的部分。由于NAGA“朴素”的特点,因此其牌效实际上和现存的牌效体系差别很小,学习者只需要在自身体系上小幅度修改即可。
并且牌效部分刚好是“场况是简单的,对应是清晰的”内容,简单总结几个公式即可做到严谨的序盘手顺。我认为,序盘牌效学习真正的难点在于能否在实战中精益求精,不出差错,形成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倘若理论学会了,在实战中却马马虎虎,那学习效果的效果自然约等于零。

一般而言,在讨论序盘牌效前,我们必须讨论行牌的思路和手牌的类型。行牌的思路相当于本局的战略方向,主要的考虑因素无外乎“大”和“快”。有没有哪种路线可以将打点提升到满贯?有没有机会可以迅速提升手牌速度,拿下这一局?除去少部分极端场况,我们不会把“安”在一开始就纳入战略的考虑中。不同类型的手牌,其牌效也是不同的。
针对普通平场而言,一般我们优先考虑能达到满贯的路线,若没有路线能达到满贯,再考虑速度最快的路线。
决定了做牌的方向,手牌的类型也就决定了。一般而言,手牌的类型分为4类:
1:面子手;2:变则手;3:半变则手;4:特殊和牌形与其兼顾形状
面子手,指按照做牌方向前进时,严格按照基本的牌效前进的手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以好形立直、役牌为目标前进的手牌。
变则手,指按照做牌方向前进时,必然违背基本的牌效,这一般是为了做成达成满贯所需的手役,有时也是因为所做手役可以快速和牌。比如,以对对和、混一色、带幺九为目标的手牌。
半变则手,指按照做牌方向前进时,在手牌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时刻,需要违背基本的牌效,而在其它部分和时刻严格按照牌效前进的牌。例如,以三色同顺、一气通贯、小三元等为目标的手牌。
特殊和牌形与其兼顾形状,特殊和牌形的基本牌效与面子手体系完全不兼容,尤其当需要兼顾时,需要对特殊形和一般形的牌效进行取舍。包括以七对、国士无双、流局满贯为目标的手牌。
一般而言,变则手、半变则手的牌效相对简单,相比于牌效更重要的是能否注意到向对应手役前进的路径。

就面子手而言,当搭子未齐的早巡时,切浮牌的普遍规律如下:(<表示先于后者打出)
一般规律:客风<普通幺九<场风(非自风)<三元<自风<弱28 <宝牌浮牌(均未现)
客风顺序:同现枚数,竞争家自风优先打出,平场下家优先,上家最后。不同现枚数,优先打生张,若渴望和牌且客风成对有牌效,优先打现枚数多的。
幺九顺序:同色对称先打1。摸对提升不大的,优先打生张。
役牌顺序:摸对有提升的手牌,先打出现枚数多的,否则(如全好形平和搭子齐全)先打生张。摸对提升极大的牌,可以后于28打出,但一般不后于37打出(如手牌无役宝牌3)。现1自风一般后于现0场风,与现0三元微差。
三元顺序:发<白<中,优先打摸切的牌。
其内在逻辑为:
提升效应:进张后提升最大的牌最后打。
压制效应:越容易被别家利用的牌越早打。
留安效应:留下安全的牌,优先留亲现。
在早巡,除非提升效应差距极小或不存在,否则优先考虑提升效应;除非提升效应和压制效应都不存在差距,否则不考虑留安效应。
例如,平和全好形缺雀头的牌形,客风成对的提升比役牌大,因此此时要先打役牌;
当手牌为碰出役牌后全好形,数牌摸好形的提升不大,不如留生张役牌;
手牌为全好形一向听时,基本没有什么能提升质量的浮牌,留下安全牌。
手牌五搭齐全,幺九数牌成搭提升微弱,不如留下更安全的现2客风。
以下为几则案例






随着巡目推进,压制效应的重要性急剧下降并迅速消失,留安效应的重要性逐步上升。一般而言,针对普通的手牌,当牌局进行到7-8巡时,即使手牌仍有改良的余地,也需要开始留安。而那种搭子全是愚形、浮牌一堆,无望迅速和牌的牌形,往往要在3巡时就开始留安了。
已经副露的手牌的留安判断更高,一般在4-5巡便开始考虑留安。
根据现代麻雀最新理论,全好形的平和,保留完全一向听的2378牌保留到8巡,456牌保留到4巡,而如若碰听的机会十分重要,则可以始终保留。
针对单纯的打点改良(如宝牌浮牌),一般留至8巡;如果改良除了打点之外还可以提供副露机会,那么可以一直保留(例如三色)。
有关鸣牌牌效的部分,放到下一节主要讨论。
序盘牌效千变万化,但脱离不了做牌方向和手牌类型的大方向,离不开提升效应、压制效应、留安效应的三原则。随着巡目推进,场况更加复杂,单纯的公式也就失去了意义,需要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考虑优秀的数牌浮牌和较差搭子是否退向的问题时,一般遵循以下的规律:
1:高向听主动退向
2:低向听谨慎退向
3:打点有提升坚决退向
4:巡目越早越好退向



在考虑较差听牌时的即立和拒听问题时,NAGA基本和数理麻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存在四连形和断幺时,更倾向于拒听,小牌更倾向于拒听,早巡更倾向于拒听。


2.因势利导,奇正相生——速度与打点的抉择
考虑速度与打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决定做牌思路和方向的过程。我们通常将1-2番认为是小牌,3番认为是中等牌,满贯以上认为是大牌,并以向听数和推进向听的难度衡量速度。一般有关速度和打点的问题,按类型可分为手役问题、宝牌问题和副露问题,按巡目可分为早、中、晚巡。
早巡是较为重视打点大小的时期,如果速度本身已经够快,那么可以适当减速甚至退向听追求打点。平场副露手早巡平衡速度和打点的大致规则如下:
1:1-2番的牌,拒听可以提升至少2番的情况,可以拒听。
2:3番的牌通常不再拒听
3:4番满贯以上,不再损失速度追求打点提升
4:3番好形听牌和4番愚形听牌,如果增加的番数是因为手役,并且听牌强度下降不多,那么可以选择愚形;如果增加的番数是因为宝牌,那么选择好形。
5:带宝牌两面2番和宝牌双碰,选择宝牌双碰;强于2番的则选择两面。












针对役牌的副露,普遍规律如下:
1:没有特意说明不碰的,通通碰,俗称“能碰就碰”。
2:场况极端情况,例如南四局不放铳不吃四的场面,速度不快的不碰。
3:南场后期的大TOP,速度不快且打点不高的不碰。
4:急需打点的落后四位,需要立直提升打点的不碰。
5:平场,好形充足有望立直提升打点,碰出后很小的早巡不碰。
6:役牌为唯一雀头,副露后没有满贯的不碰。
7:搭子欠缺且质量极差,浮牌质量差的不碰。







针对后付:普遍规律如下:
1:一鸣能消除愚形的,开始后付;
2:满贯牌的后付,可以从好形开始,但必须保证除役牌对子外其余均为断幺牌,可以保留断幺的退路。
3:不惧怕绞杀。




针对其它情况的副露,大致规律为:
1:副露有满贯就全速前进;
2:如果不是副露后立刻就能听牌,那么从愚形开始副露
3:可以立直可以副露的手牌,副露的时机基本符合数理麻将统计规律。
即:愚形基本从早巡就开始副露,全好形的断幺平和,平场副露1番和3番一般等至9巡,副露2番一般至12巡。
3.避其锋芒,藏器待时——进攻与防守的判断
很多人觉得NAGA的攻击性过强,其实我觉得是因为当前流行的打法攻击性太弱了。实际上,在面对先制立直时,NAGA会少会选择全弃的路线,大部分策略都是"兜牌”,打出相对不容易放铳的牌,努力向听牌前进。而在那些NISI攻守表中对攻显著有利的牌,NAGA也是丝毫不惧打出危险牌进攻的。
攻守判断的原则如下:
1:巡目越早越倾向于对攻。
2:手牌大于两向听,烂牌,或大于一向听时有多家对攻,坚决全弃。
3:好形-好形平和D1等优秀的一向听,进攻为主,兼顾防御。
4:1-2向听中等牌力的牌,兜牌迂回。
5:根据场况、宝牌分布情况修正判断。





在防守立直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如果一家立直,那么在防守时应当考虑维持牌形的完整性方便兜牌;如果有人与立直家对攻,那么完全按照铳率最低的打法行牌。在防守时,NAGA高度重视早外,给予早外很高的平均。

这里介绍一下NAGA面对立直的绝学:无役默听对攻。
A类无役默听对攻牌一般有下面几种特点:
1:牌型很烂,不足以立直对攻;
2:安全牌很少,不足以贯彻安全防守;
3:要打出的牌相对危险度不高;
其核心思想与“无安对攻”类似,如果防守很快就会陷入无牌可打的境地,不如先默听,等摸到非常危险的手牌时再转而弃和,以期在期间能改良牌形或者直接自摸。

B类无役默听对攻牌一般有下面几种特点:
1:牌形很大,即使不立直自摸也相当满意。
2:待牌非常差,在对攻中胜率极低。
3:除了立直家几乎无人会主动切出。
其核心思想是用和率换取少输1000点,以及期待后续变化和改良。

在针对副露手的进攻方面,NAGA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进攻特性。实际上,由于副露手的听牌率问题,NAGA在对副露家的进攻会更加激进,又由于NAGA不善读牌,所以可能存在过度进攻的倾向,这种现象在针对染手时更加显著。
4.王者之师,阳谋当道——读牌与迷彩的末路
这个部分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基本一句话就可以概括:NAGA不会读牌与迷彩。
或者说,NAGA所有能做出的读牌,都是像5-2立直1高危这样从大数据中有迹可循的内容,而逻辑严密地对他家手牌或待牌进行1推测后决定打法的操作,它是做不出来的。同时,NAGA的行牌基本是按照全牌效前进的,虽然会在最后的时刻根据自己的手顺,考虑到荣和率,做出是否立直的决定,但在行牌过程中是不会刻意迷彩的。

其实,有关迷彩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迷彩提升荣和率的收益,和为了迷彩造成牌效损失时减少的收益,是否能相抵?大多数刻意的迷彩,从收益上都是得不偿失的,例如骗早外操作。倘若它真的可以带来收益,为何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AI做出类似的刻意骗早外操作呢?像135早早把5打掉骗筋,这是人类可以感受到的损失;而骗早外造成的损失,对人来说就不那么敏感了;而像这里究竟是先2P还是先4P,从直觉上来看人类已经很难区分了。
我们注意到,这里的2P也是拥有推荐度的,也就是说NAGA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2-4的手顺。考虑到当前的AI只会给出打牌的纯策略,我认为,对于某些情况下的迷彩来说,最佳策略可能是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迷彩操作。
日麻的理论永远在发展,期待今后的新理论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