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伤寒论》原序的真伪,杨绍伊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的方法
对于《伤寒论》原序的真伪,杨绍伊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的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23字为叔和撰入,为探明经方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并考证出王叔和对仲景书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受《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将仲景论广之伤寒与《内》《难》所述伤寒混同,将有关“三阴三阳”及“诸可与不可”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伤寒论》;将其认为属于杂病的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金匮要略》,二者合称《伤寒杂病论》。 哪个字句是张仲景原文,哪个字句是由王叔和补入,都列得清清楚楚。杨绍伊如此深厚的国学功力,令人观止! 1948年,刘民叔协同师兄杨绍伊,以王叔和《脉经》和孙思邈《千金翼方》为底本,校勘考订完成《汤液经》一书,明确提示:第一,《汤液经》确实存在于汉前,商周已有积累,众多方证皆以八纲为理论,病位分表里,病性分阴阳。与《神农本草经》一样,并不是一朝、一代、一人所完成,《伊尹汤液经》只是托名,标志时代背景而已。第二,《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张仲景是由《汤液法》“论广”而成。第三,从张仲景论广条文中,可以看到张仲景对经方的发展。 至此,《伊尹汤液经》得以流传。《汤液经》强调的是天人相应,经过了数代人的内证,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是从临床的角度出发,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方面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天行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之三阳病,以及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三阴病,认为三阴三阳不是一个生理概念,而是一个病理概念。 仲景在《汤液经》经方的基础上,分辨出三阴三阳病证,加减化裁,“论广”而成,撰为《伤寒论》,并重释了《汤液经》经方方义。从《汤液经》中可以明显看出,桂枝汤证实际就是稚阴稚阳感受风寒外邪之证,根在卫阳不固,营不内守,即表虚证;麻黄汤证实际就是壮阴壮阳感受风寒外邪之证,根在卫阳被遏,营阴凝滞,即表实证。三阴三阳均有表证,只要尚未入里,传经传腑(脏),均属太阳病,可按表虚、表实用桂枝汤 或麻黄汤治疗。 《伤寒论》也继承了《汤液经》的阴阳五行思想,如阴阳二旦汤的使用,除频繁地使用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即《汤液经》的阴阳二旦汤)外,更对古方进行了加减化裁,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创制了大量的桂枝系列方剂和柴胡系列方剂。 仲景还创制了小建中汤,且留有阳旦汤名而未见其方药。历代医家中,有的认为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有的认为小阳旦汤乃桂枝汤加黄芩,有人认为小阳旦汤即小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