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档案:西德陆军50年代对未来新坦克的要求和设想(一)

简介:上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军队成立后不久,联邦德国就开始对新一代坦克的研发提出设想,本文这篇写于1956年的西德陆军档案就阐述了相关思路。文中指出,未来军队需要一种由中型坦克演变而来的“标准坦克”(其实也就是后来的主战坦克概念):它拥有强大的火力和优秀的机动,同时在装甲防护上有所舍弃;它既能实施侦查警戒,又能打击敌方重防护目标,因此将在角色上取代过去的轻坦和重坦;此外为了支援步兵,还有必要开发一款与“标准坦克”零部件高度通用的无炮塔“突击坦克”。50年代的坦克仍然停留在均质钢甲时期,随着破甲弹的大面积应用,甲弹对抗一度呈现“弹盛甲衰”的局面,因此本文构想的坦克主张牺牲厚重的装甲防护换取机动能力,体现了当时西德陆军典型的“机动即防护”思想(下附有本人中文翻译)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档案馆www.bundesarchiv.de)



原文大意(限于个人德语水平,翻译如有错漏之处还望包涵):
关于:对于坦克的军事要求
1954年11月19日的文件中所写的对于坦克的要求将坦克区分为:
轻型坦克(侦查坦克) 不超过20吨
中型坦克 不超过40吨
重型坦克 不超过60吨
突击坦克(无炮塔) 不超过40吨
坦克的装甲构造由对手的战术和反坦克武器所决定。
核战争以及各种陆基和空基反坦克武器的性能进步迫使装甲部队提升其机动能力,即速度、越野能力、转向能力、加速能力以及续航能力,并缩小其被弹面。坦克的火力必须提升,同时也不能放弃必要的装甲防护。
如果从这个角度审视迄今为止对坦克的要求,我们可以认为中型坦克是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使这种坦克变得比当前的设想更具机动性是尤其值得的。
人们要求的是一种尽可能更低矮的标准坦克,战斗全重最大为30吨,拥有30马力/吨的吨马力数。其穿甲性能和装甲防护力彼此之间必须满足在一定距离上能够摧毁敌方重型坦克(斯大林3)(译者注:这里直接点名提到IS-3,至少说明当时在西德眼中该坦克是敌对阵营重坦的典型代表,也是需要格外关注的对象),同时在此距离上又不会被敌重型坦克摧毁。
这样一种坦克将在装甲部队和装甲掷弹兵部队内同时承担轻型坦克的任务,即战斗侦查和警戒。根据经验,这些任务只有通过战斗才能完成。如果被赋予了战斗侦查和警戒任务的坦克相比需要由它提供警戒护卫的中型坦克在火力上更弱,那将是没有意义的。而对新坦克战斗全重和吨马力的要求大大模糊了当前中型和轻型坦克之间的区别,以至于我们可以放弃后者了。
重型坦克曾是大量中型坦克的支援车辆,即专门用于摧毁敌方重型坦克和重型反坦克武器。而对其武器性能的相应要求,我们却已经如上所述在标准坦克身上提出。依照当前文件的军事要求,重型坦克区别于中型坦克的将只有更强的装甲和更大的重量。由于即使更厚的传统装甲也不再能防御现代化的破甲弹,同时在装甲材料领域又没有出现根本上的革新,故尽可能通过更好的机动性来弥补不可避免的装甲防护欠缺看起来才是正确思路(译者注:这句话点出了“机动即防护”的思想)。
这意味着:放弃更强的装甲来节省重量,从而提高机动能力,而这反过来又跟在新型标准坦克上提出的要求一致,于是重型坦克也可以放弃。当然前提是,正如已经着重强调的那样,坦克要拥有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武器。
在装甲师里,坦克是主力武器。它决定了进攻速度。为了深入敌后作战,它需要一只可旋转的炮塔。
在掷弹兵师里坦克应成为步兵作战的有力支援武器。在这里它需要适应步兵进攻的速度。尽管坦克和步兵之间的协作按照设想要充分利用坦克的速度,但步兵对得到坦克直接支援的需求则对其加以了限制。
坦克与步兵机动的捆绑对坦克较小的被弹面积格外提出了要求。为满足它,人们可以不再需要伴随步兵作战的坦克具备360°环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款没有旋转炮塔的坦克,即“突击坦克”用于协同步兵。除此之外,该坦克要由与新型标准坦克相同的零件组装而成。省去旋转炮塔后节约的重量,则要用于加强正面装甲。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为网上下载图片,非档案原件,仅为美观之用)
相关阅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