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书单,是对心灵鸡汤的反抗


十年前,当手机摄像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想象现在各类美图app里的滤镜可以批量制造出如此炫目、美好的幻觉。
五年前,快手短视频的用户数从1亿涨到3亿,抖音短视频软件也上线不久,没有人能够想象到短视频软件和直播行业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就像当年十五岁的丁真无法想象到,在他20岁时,一段短暂的直播出镜之后,他能够获得海量的关注。
今年,“出圈”的一切,都似乎成为了当下焦虑的映照。《三十而已》让女性的困境成为焦点;《隐秘的角落》让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待青少年的成长;在《十三邀》出镜,并出版对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社会学家项飙,被一次又一次地请到台前,解答着人们关于“内卷”的各种困惑。
科技、经济的高歌猛进和这样时代里个体的茫然和焦虑看似矛盾,却实为一体。 在滤镜、快速剪辑的视频、飞速游过屏幕的弹幕之间,我们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为了保护他人和自己,不得不戴着口罩的这一年,我们的情绪被怎样地影响?在无数个性签名里声称要“做自己”的时代,我们对自己究竟了解多少?
这是“冬日阅读计划”的第四期书单,心理/教育书单。
在机场的书店,在网店的畅销排行榜,我们已经见到过太多以“心理/教育”为噱头的心灵鸡汤。这一次,我们用优质的书籍,为这个类别做一次“正名”。
本期书单里,我们会探寻记忆的痕迹,会回到弗洛伊德的时代,会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好的语文教学,会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接近社会心理学,也会从法律中去寻找人性的底线……
✎作者 | 程迟
✎编辑 | 萧奉

《从枪炮到玫瑰》,[美]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 / 廖江群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6
「这些信念使得成功人士确信他们所得到的一切也是完全应得的。富有和健康的人将自己的好运及别人的厄运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把好运和美德、厄运和不道德联系起来,能使幸运的人在自豪的同时,也不必对不幸的人承担责任。」
偏见和歧视有什么区别?
外貌真的如此重要吗?
人们为什么会互相伤害又为何会互相喜欢?
社会、媒体怎样塑造人们的互动?
作为人类,我们是否只能是情绪的奴隶?
在《从玫瑰到枪炮》里,作者用异常清晰的逻辑勾连起了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日常。在这些日常里,我们不断地自我塑造、互相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格。
或许你看过皮克斯的电影《头脑特工队》,片子里用拟人化的情绪解释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路径。而这本书,是将人类的情绪如何在更广的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机制解释出来。
这本书是经典教材《社会心理学》第四编的缩写本——它是让象牙塔中的知识走向大众的尝试之作。如果你觉得心理学的教材很难懂,那这本书会让你重新认识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严谨但是依旧常人可及的学科。 读完这本书,再去观察我们周遭的社会,我们会看到更加完整的图景,通过这幅更加完整的图景,我们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

《偏见的本质》,[美]戈登·奥尔波特 著凌晨 译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0-10
「情绪动荡的人们将矛头指向特定的(几乎所有的)嫌疑个体。出于愤怒与恐惧,他们将单独的个体视为罪魁祸首。而人们的漫骂与遣责在替罪羊之间游移。随着人们情绪趋于平静,不再需要宣泄的出口,最后的审判往往比最初人们的呼声要温和、有限得多。一名替罪羊就足以安抚处于闹剧尾声的人们。而随着他被惩罚,这场灾难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会迅速结束。」
本书的作者戈登·奥尔波特是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也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类的偏见。
性别偏见、种族偏见、宗教偏见……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偏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为什么会有偏见? 偏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似乎是人类共有一种反应机制,对自身群体的一种“保护”,但这种“保护”的结果是伤害另一个群体。
奥尔波特的这本巨著,将他的研究成果和实例结合,宏观地展现了偏见如何形成,以及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过程。
在“政治正确”“白左”等各类身份标签横飞的当下,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偏见之书”,让我们直面人类的缺陷,并且找到恰当的方式去摒除让人类互相伤害的偏见。

《心灵的整饰:人类的情感商业化》 [美]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著成伯清 / 淡卫军 / 王佳鹏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20-1
「诚然,一个充满恐惧的人,可能会犯错误,可能无法深思熟虑,甚至可能(如我们所说)无法思考。但一个完全没有情绪的人,就没有了预警系统,对景象、记忆或幻想的自我关联性则就失去了依据。就像个没有感觉的人去触摸火一样,一个没有情绪的人会受任意武断之害,而这从他或她的自我利益的角度来看,是非理性的。」
这是冬季书单里第二本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的书。在第一份社科书单里,我们推荐过她的《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悲伤》,而这本《心灵的整饰》是她“老本行”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她的书有一个非常一致的主题,那就是“同情”。在本书中,他就试图去了解,人类心灵在商业社会里如何被异化。
或许你看到过飞机上空姐的笑容,会觉得有些虚假、不真实;你或许还看到过高速收费站的监控里,收费员在每一辆车辆经过时露出的机械笑容,会让人觉得“心累”——这些就是霍克希尔德研究主题。
在现代社会里,服务行业的扩张,使情绪已经被赋予价值。当情感被不断地“整饰”之后,将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将会面对怎样的未来? 当包括你的情绪在内的一切都被商业社会估值的时候,你会如何面对?阿莉没有给出我们答案,但提供了一个用同情心去思考的路径。

《郭初阳的语文课》 郭初阳 著,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10-1
「上那些课文的时候,我只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上今天这节课,我才算是一个老师!」
近两年,越来越多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讨论出现在我们视野里。 有人说小孩子灵动的思维正在被刻板的语文教育所压制,有人说,语文教学就应该严格遵照大纲教会孩子们阅读、写作的范式。
《郭初阳的语文课》就是对这些讨论的回应。郭初阳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他跳脱出教材的框架,用自己的方法教授孩子们语文。 在他的课里,“语文”并不是主角,“思维”才是。
他将语文教学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内容看似跳跃,却紧密相连,从古希腊的哲学家,到《南方周末》投稿的实练操作,这些课程完整地训练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接收和表达。 这本书是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作为一个实验,也让我们看见了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更有趣的是,虽然郭初阳的这本书的受众是中小学生,但是家长们和老师们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能够在这些课堂实录中找到一种孩子沟通的方法——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英] 西蒙·巴伦-科恩 著,高天羽 译,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
「我面对的难题是解释人何以能对彼此造成极端伤害,同时又不依赖于那个过于简单的”恶“的概念。让我们把“恶”替换成“共情腐蚀”。」
为什么有人可以轻易地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为什么纳粹可以有系统、有组织地去屠杀如此多犹太人,并且类似的事件在人类历史中屡见不鲜?人类的残酷行为究竟是与遗传关系更大还是与社会影响因素关系更大? 当讨论人类历史上的集体惨剧时,很多人会用汉娜·阿伦特的那句“平庸的恶”来解释。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种解释又未免过于单薄。
究竟什么是“恶”,人又为什么会作恶? 在西蒙·巴伦-科恩的这本《恶的科学》里,为了解释“恶”,他抛弃了从“恶行”本身来定义“恶”,而是用“共情”作为“恶”的对照,去讨论“恶”。
这本书会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不管是冲动之下,还是筹划已久发生的恶行,都与人的“共情”能力息息相关。
一个人的基因、遭遇以及所处的社会氛围,都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共情能力。 当读完这本书时,我们会重新意识到,与其说过往的许多悲剧是因为“恶”太多,不如说,是因为“共情”太少。

《像我们一样疯狂》,[美] 亿森·沃特斯 著,黄晓楠 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人们应当用担忧生态多样性消逝一样的态度,来担忧精神症状的地域差异性理解和不同疗法的消逝。各异的疗愈形式以及特有的心理保健文化信念——人们永久痛失这些精神物种的严峻形势不亚于某种植物或动物悄无声息彻底灭绝的状况。」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Crazy Like Us,Us是一个奇妙的双关。它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美国”。来自美国的记者伊森·沃特斯,用数年的时间走访世界各地,去了解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心理治疗的状况。他得出的结论是:“所有人都像我们美国人一样疯狂了。”
就像美国从二十世纪初创造了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在麦当劳、亚马逊、苹果已经占领世界的时候,美国的疾病诊断标准也影响着并且塑造着世界。
作者通过四个地区的例子,讲述了美国的心理障碍诊疗标准、美国的制药产业等如何将各种心理疾病“出口”到世界各地。
香港的厌食症、斯里兰卡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桑给巴尔的精神分裂和日本的抑郁症——这些突然爆发的区域性疾病,与美国诊断标准在全球的推广息息相关,而诸多病患,因为诊疗时忽视本土的境况,并未得到良好的治疗,社会也在承受相应的代价。
当我们提到心理科学时,已经很少去考虑到这门科学中存在的“霸权”。当地区间的差异性被全球化抹平时,心理危机的地域因素也被忽略了。这种趋势是危险的,因为它极有可能加剧某种疾病在某地的发生。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作者是心理学界的“局外人”,他用记者的眼光,去审视美国、全球化、精神疾病、区域不平等之间的联系。
在全球对心理疾病治疗不断高歌猛进之时,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执拗的低音,去看到被忽视的另一层真相。

《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 [美] 埃里克·坎德尔 著,喻柏雅 译,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7
「与同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革命的量子力学或宇宙学等其他科学领域相比,分子生物学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因为它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直指我们作为“人”,我们究竟是谁的核心问题。」
对个体和集体而言,记忆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
在中国的语境下,记忆力曾经被拔高到了与智力等同的位置。在考试中,很大一部分也与记忆和背诵直接相关。在童年时期,很多人或许也看到过电视里宣传的“记忆神童”和“神奇记忆法”。
如今,对记忆力的狂热迷信已经不再,但人们对记忆力的认知却提高了不少。
诺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这本《追寻记忆的痕迹》,既是自己的私人回忆史,也是一本优秀的学术科普、编年史。
从纳粹横行的年代,到新世纪的神经科学发展,坎德尔用极为动人的笔触写下了关于“记忆”的研究如何发展,以及它如何影响到大众的生活。
这本书不会教授你如何获得超级记忆力,但是通过这本书,你会了解到记忆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 这种对记忆的全面认知,才是关于记忆,我们最需要了解的部分。

《基因、大脑和人类潜能》 [英] 肯·理查森(Ken Richardson)著,,武越 译 ,中信出版社,2018-7
「此种(基因与潜能)观念一方面与人的天生差异相制约,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表达了当代社会所吹捧的“机会均等”“发觉孩童潜能”等浮夸之语,堪称八面玲珑。」
基因科学和脑科学发展的这几十年,我们的社会文化有了一种深刻的变化。等级观念已经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被合理化了。
肯·理查森的这本书对这种并不合理的“合理化”做出了挑战。他从基因、大脑和人类智力这几方面给出了详实、具体的例证去探讨文化、科学和事实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精华的一部分,就是在前面大量的事实说理后,对当今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质疑。一方面,基因、大脑和潜能对个体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但是当这种影响被不断地强化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忽略社会、环境和家庭等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如果将一切“不成才”都归因于基因和先天条件,是对人类个体发展一种非常“方便”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否认了人类社会对人的塑造力,因而更可能的结局是,在科学的外衣之下,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愈演愈烈。

《一个偶像的黄昏:弗洛伊德的谎言》,[法]米歇尔·翁福雷 著 ,王甦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
「按照他“科学神话”的逻辑,弗洛伊德辩称,“记忆的痕迹”世代相传:语言的象征性使用、弑父和俄狄浦斯情结构成了穿越时代、埋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材料——这些材料要么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要么是时常被重复提起的东西,甚至两者兼有。这种传播了几千年的东西与人的生理、解剖、血肉和身体无关,而仅仅与无意识有关。」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学派,早就已经从心理学界“出圈”。在不断地被解读、被阐释和被引用后,他成为了精神分析的代名词。
作者米歇尔·翁福雷将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当成自己的笔,画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有着阴暗面的弗洛伊德。
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弗洛伊德的思想,他用“潜意识”“童年创伤”“弑父情结”等范式去研究他的病人,并且这些范式也为后人所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界把他和他的学说奉为神明——因为他的理论实用性极强,可以解释很多之前人们无法解释的心灵现象的发生。
但这本书所做的,是将弗洛伊德其人、其学说,放置在历史中进行思考。一方面弗洛伊德是无可争议的开拓者,他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出了新道路,他的学说为大众所熟知;另一方面,是他的学说内有矛盾之处,以及他的学说与纳粹之间的暧昧关系。
心理学虽然以研究个体为主,但社会背景仍然是他发展路径里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之所以值得推荐,是因为它是一本“去魅之书”,让我们不再用仰视的眼光去看待弗洛伊德和他的思想。

《刑法学讲义》罗翔 著,果麦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8
「但怀疑的目的是为了相信,是为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不是拒绝甚至虚无真理。我们的有限性决定了法律所追求的正义是有瑕疵的,但并不代表正义是不存在的。」
本期书单并非法律书单,而是教育/心理书单,但是这本《刑法学讲义》放在本期书单中却是合适的。
罗翔身上的标签太多,人们在视频里,在截图里看着他讲解各种各样奇怪的案子,他更像一位“布道者”而不是一位老师。
这本书是通过法理、刑法来解释我们生活的一种尝试,对于并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是一种另类的“再教育”。
在无数的法治节目中我们看到的刑法和刑罚,看似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法律作为人类道德的最低要求,是人类精神状态的一种另类“量表”。
当了解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法”“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刑罚”“这项法律的来源是什么”之后,这些冰冷的法条和法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法律,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底线。

硬核读书会“冬日阅读计划”开始了,五份书单,五种态度,一起用阅读好书的方式告别2020。
历史书单,今年你最该照照历史这面镜子

社科书单,属于你的宝藏书单

文艺书单,文青不再是贬义词

博物书单,通往神奇世界的奇妙大门

12月“冬日阅读计划”更多优秀书单及读书好礼,请关注【硬核读书会】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