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魔白居易,现实主义的代表,从三个方面淋漓展现!

2023-06-23 22:06 作者:bili_67998702395  | 我要投稿

前言:

白居易被我们称为“诗魔”,是唐代诗坛里一道亮丽的景色,从白居易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历程,白居易在生活中豁然旷达,关心同情百姓,他的诗歌更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深入解剖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人生观

白居易的一生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既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为人处世上,又表现在渴望仕途和想要退隐上,正是这种矛盾围绕,使白居易感到痛苦悲愤。

白居易曾以“乐天”自许,但却壮志难酬,空有一腔抱负却不能实现,想要自由却做不到洒脱释然;同时,通过对他诗歌分析,从中还能看到许多关于女性的身影,这是一个具有矛盾又带有悲剧的人物,这与他的人生观有很大的联系。


1.乐观知足

众所周知,苏轼多次表达自己对白居易的倾慕之情,周必大说:“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苏轼也经常谈到自己与白居易的相似,这类话语“屡形诗篇”。苏轼认为自己的遭遇和白居易的经历有相同之处,更是崇敬白居易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通过对白居易的了解,更是对苏轼在缓解自身痛苦上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能够积极乐观、豁达开朗。如果更进一步加以分析,则不难发现白居易的这一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理想,从侧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道主义思想。


如孔子是把“仁者,爱人”当做核心思想来宣扬的,白居易则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即能够济世安民视做是“仁”的最充分体现。白居易的“救疗生民病”,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兼济”思想,正是与这一传统一脉相承的。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推己及人”的精神,也就是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懂得感同身受,懂得无私奉献,关爱集体,这就是中国古代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白居易正是这样一位积极用世的人道主义者。

2.“中隐”于世


“中隐”这一思想由白居易提出,在他诗中描写了一种不操心也不废力,不会遭遇饥饿和寒冻,每年没什么事进行处理,但每个月也有俸禄可以拿的中隐生活,十分舒适惬意。

白居易的思想指导着他的实践,也对后来的文人起到了启发作用,在专制集权越来越严重,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人生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以及所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因而具有示范性的意义。白居易的这种中隐的生活态度,非常适合宋代文人的生活节奏,由于宋代文人所处的生活形势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他们对于白居易这种“中隐”的观念和豁然淡泊的为人处世非常崇敬,甚至称他为“一代之伟人”,白居易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和悠游闲适的生活也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苏轼也非常崇拜白居易,更是在生活中学习白居易,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正好是朝廷新旧两派激烈暗斗的时代,处于这种暗波下,白居易也多次受到罢免,但这些遭遇并没有把苏轼打垮,反而进行了磨练,使白居易更加以一种超然脱俗的心态看待生活,形成了一套自己积极乐观、不拘小节、超然脱俗的处世观。

据记载,白居易性格直率坦诚,并不圆滑,不善于与人虚伪处事,因而所遭受到的不公和挫折也比较多。白居易被贬到惠州时,在惠州作出了《纵笔》一诗,写到迎着春风,躺在床上睡个好觉,本来想表达自己乐观的心态,但被宰相章惇看见后,认为白居易的生活过于安逸,又把它贬到更偏僻的地方去了。

3. 女性意识


从古至今,我国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反映女性相关问题的作品,最早的一部作品是诗歌总集《诗经》,例如在《氓》中有被男子背叛后洒脱离开的弃妇,《关雎》中被坚定选择的美好女子,《女曰鸡鸣》中机智勇敢的女子,《静女》恋爱中的女子等。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大量的诗歌涌现,李杜也写了许多关于女性生活的诗歌,但是在数量和质量上,白居易所描写的诗歌更占上风。在他描写的诗歌里,懂得尊重女性,看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不易和艰难以及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


在白居易的劳妇诗中,代表作有《红线毯《观刈麦》等。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于开元、天宝年间达到繁盛,玄宗晚年由于于酒色、佞臣当道,朝堂充满了政治危机,以至于爆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也因此有了劳妇诗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白居易写出来《观刈麦》,作于唐宪宗时期元和二,这首诗歌描写了在炎热的夏天,妇女们把孩子放在旁边,一边照看孩子,左手拿着框,右手撒着种子,反映了普通老百姓们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作者把劳动的女性们处于其平等的地位来看待,并非把他们的劳动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看到了他们的付出。诗人矛盾的女性观在劳妇诗中也多有体现。


如诗作《代卖薪女赠诸妓》,诗中写到了自力更生卖薪的女性和与妓女的比较,描写出两种女子的不同生活,从语气中可明显看出对卖薪女的鄙弃以及对于女性的赏玩态度。白居易在商妇诗更是中关注女性的情感需求,这类诗的代表作有《盐商妇》《琵琶行》。

唐朝初年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为商业荣盛奠定了基础。文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反映商妇的诗作也就产生了。


《琵琶行》里面描写的女子为商人妇,女子本是京城教坊里的第一人,经过长久的等待,终于能嫁于他人,称为商人妇。白居易因性格原因,被朝中人排挤,被贬至江州司马,一身抱负却不能实现,更是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千古之叹。

诗人将自己的生命遭际比附于这个沦落的商妇,使之具有了同样珍贵的属于自我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意识“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诗人假意妇女发声,诉说着她们的殷殷诉求。

二、白居易的仕途


受古代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每个文人几乎都有仕途的情结,他们渴望入朝为官,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白居易也不例外。

白居易16岁时,写出来《赋得古原草送别》,正是这篇古诗,使得白居易能得到高官的青睐,更是留下了“居大不易”到“居即易矣”的千古美谈。从这里可以看出,白居易小小年纪却已展露锋芒。

但是,这个才华横溢、有才情之人的仕途之路却历经坎坷,一直到白居易32岁时,才被授予一个九品的校书郎,这正对应了“大材小用”。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就此开始,他来到了首都长安,并租下了以前相国府的东亭作为自己的房子。


在这段时间里,白居易度过了一段安静清闲又失落的时光。直到在周至任县尉时,因一首《长恨歌》使白居易名声大振。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白居易终于依靠自身的才华,从县尉一步一步成为了翰林学士,也终于有了机会到皇帝的身边。

不久,又担任左拾遗,白居易的仕途之路终于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好景不长,皇帝不太满意着这个过于耿直的言官,调任为京兆户曹参军,这让壮志满怀,一心想要有所作为的白居易备受打击。就在这一年,白居易遭受到了丧母之痛。等到丁忧结束回到朝廷,皇帝却任命他为太子左善赞大夫,不仅是个闲职,而且连活动范围都受到限制,这就意味着白居易的理想抱负再一次破灭了。


就在这时,宰相武元衡被人杀死在街上。白居易上奏章,认为宰相被杀害是一件国耻,应当追查凶手和幕后指使,却被人授之以把柄。最终,白居易被宪宗帝降罪,贬为江州司马。白易本是抱着莫大的希望来到长安城,希望能用自己的满腹才华来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但谁知,兜兜转转之余,最后却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来到这偏远之地。其内心的悲凉可想而知。可以说,白居易的仕途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整体而言是壮志难酬的状态。正如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表面上虽然再写琵琶女的遭遇,实际上正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倾诉,是自己悲苦被贬生活的内心写照。

三、白居易的诗歌意象

(1)梨花


中唐之际,梨花诗的创作日渐繁盛,梨花意象层出不穷。梨花诗的创作,意象独特而又新颖的作品多出自白居易之手。他一生写作了12首梨花诗,其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超脱现实,追求在幻境中解脱的梨花花神;同情弱者,慰藉被抛弃冷落的陵园妾;追忆往事,融人亲身经历的情感之花。

白居易对梨花的感情深厚。因其前半生的仕途跌宕起伏,爱情不尽如人意,又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颇深,所以他特别倾情于被时俗冷淡的“梨花”。梨花对仕途艰辛、旅居在外的白居易而言,既可以安慰现实中孤寂的灵魂,又促使他对生命、命运以及人生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仕途、爱情和个人思想赋予了白居易梨花意象丰富的内涵。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清明承袭了前人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一方面,古人在清明多有出门踏青(今指春游)的活动,或进行拔河比赛、放风筝、品尝新茶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而在清明时节踏青,已是暮春之季,察看暮春景物,早已“花落知多少”,绿肥红瘦,多是一场花褪残红之景。

这对于有着最为浓烈的伤春怀景之情的古人来说,清明最易触动人生感伤的琴弦,最易感受到暮春的那一丝轻寒。而此时节,若要赏花,恰恰有一种素雅白花为之开放,自然是玉洁冰清的梨花。春风沐雨,千树梨花,有一种独挡暮春,压尽天下花的气势。


这为清明萧飒的气氛增添了不少的生机,赏梨花之人自然增多,历代文人对其更是赏识有加,梨花与清明结下深厚的情缘。另一方面,清明是祭祀的重要节日。扫墓多以烧纸钱、进献鲜花水果等为主,其次会在亲人墓旁手植松柏之木。

既有绿叶相伴,更需好花来配。这花的选择要显得庄重、肃穆,与陵园的格调相互统一、协调。大红大紫自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多以黑白二色为主。但在自然界中没有黑色的花卉,只能用白色的花朵寄托对亲人的哀思。梨花正好在清明前后开放,又“梨花”的梨与“离”字的发音相同,梨花亦有离别、悼亡之意。文人的眼光便聚集在梨花身上。

(2)松竹


松也是人们最早栽种的花木之一。古人认为,松和人一样,具有优秀的品质。《礼记》曰:“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姑贯四时不改柯易叶。”《论语·子罕》有句云:“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庄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松柏之茂。”针对松树的立场坚定、不畏严寒的品质,苟子阐发道:“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问正以是非对。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苛,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显然松树被赋予一种坚贞不屈 、特立独行、笑傲风雪 、坚贞不屈的人格。白居易写了《和松树》这首诗歌,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凸显松树的高洁品质。

诗的开头先写松树和槐树在风和日丽、气温适宜时节亭亭玉立、落落大方、伟岸挺直的身姿,为下文对这两种树做对比埋下伏笔。作者又写八月之后,天气转凉,随后白雪来侵,这时候的槐树不再是枝叶婆娑、枝干挺拔,但松树依然如原先一样苍色欲滴。作者由树联想到人,松树就像性格独立、不同流合污的君子,而槐树则像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小人。


接着作者以感慨的笔触写道,用最好的东西对待小人,小人永远还是小人,秉性不改,依然随风倒。而君子,不论怎么对待他,就像松树一样,被人砍伐了,依然可以做栋梁,为人们遮风挡雨。白居易还有一篇写松树的《栽松二首》,其中有云:“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作者这里所要表达的仍是一种赞叹与欣赏之情,借松树的挺直劲健、凌云向上,喻贤人的正直与志向高远。又在《赠王山人》中赞道:“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九年(814),王山人即指王质夫,当时王质夫隐居于屋城南的仙游寺蔷薇涧,本首诗乃用松树比喻王质夫的人品。

(3)笼禽


白居易贬谪时期创作了大量有关笼禽意象的诗。其实,早在白居易之前,陶渊明也提到笼禽意象。江州和忠州前期,白居易笔下与陶渊明笔下的笼禽意象是有区别的。

陶渊明笔下的笼是官场生涯之笼,而白居易笔下的笼是贬谪生涯之笼。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陶渊明向往的是一种看清官场浑浊之后的田园自由、个体自由;白居易向往的是一种通过居官实现人生价值,在浑浊的官场上革除时弊,服务国家,益于社会的自由。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白居易则曰:“凤巢阁上容身稳,鹤锁笼中展翅难。”由此不难看出,白居易是渴望为官的,渴望在仕途上任意驰骋的。因为这种积极参政的愿望和行为带来的贬谪之痛是刻骨的,所以他笔下的笼禽作为矛盾的结合体注定是悲剧的,不甘寂寞的精神必定是苦闷的。


忠州后期及苏州、长安时期一直到会昌时期,白居易笔下的笼禽意象开始向陶渊明的笼禽意象过渡。这是白居易在看清了朝政日非、权贵们互相倾轧、党派激烈争斗之后。不愿意再卷入是非的一种自我转化、自我解脱。陶渊明面对这些是毅然辞官,而白居易虽不再积极地从政,但也不是完全恬然自得,而是请求外任,继续做官,做远离朝廷的官,做为民办实事的官,过着不舍庙堂之富贵而有山林之逍遥的境地。在白居易看来,中隐是最理想的生存方式。既有隐世的自由精神,也不会陷入隐居的贫苦。关于这一点,学界还有其他人持此观点:“乐天非不爱官职者,每说及富贵,不胜津津羡慕之意。”白居易此时笔下的笼不单是贬话摘生涯之笼,还有京城朝政黑暗之笼,所以他在无法融入京城朝政黑暗、党派纷争的牢笼面前,只好明哲保身,自请外任。

白居易的诗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它对镜感叹,对鹤抒情等等,其通俗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旧唐书》、《诗经集注》、《全唐诗》、《中国文学史》


诗魔白居易,现实主义的代表,从三个方面淋漓展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