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能量饮料市场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图]

一、概述
能量饮料是通过加入牛磺酸、赖氨酸、精制白砂糖、咖啡因等功能因子,在B族维生素的辅助下,及时补充人体能量。同时,牛磺酸和咖啡因能促使中枢神经变得活跃,各种功能因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协同作用,获得抗疲劳功效,能量饮料含有一定能量并添加适量营养成分或其他特定成分,能为机体补充能量,或加速能量释放和吸收,一般具有“抗疲劳”、“提神”等功效。因此,能量饮料产生的功效是产品本身的核心价值体现,也是能量饮料区别于一般饮料的重要特性,能量饮料大致可分为补充型和功能型两大类。
能量饮料分类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从原料上看,中国的能量饮料一般含有牛磺酸,咖啡因,赖氨酸,烟酰胺,B族维生素等物质满足人们缓解疲劳,补充体力,提高注意力等诉求。消费人群一般包括快递员,外卖员,司机以及经常熬夜的学生,蓝领白领,主要的代表品牌为红牛,东鹏,乐虎,体质能量。
能量饮料中含有的成分具有缓解疲劳,提神醒脑的功效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二、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能量饮料的科学认识加深和相关企业的大力营销,逐渐形成了正向的消费反馈,增强了消费者对能量饮料的接受度和主动消费意识。同时,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时长增加,加之运动、电竞、音乐节等能量饮料消费场景不断拓宽,消费者对能量饮料的需求不断增长,部分年轻一代消费者养成了对能量饮料的消费习惯,消费人群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能量饮料产销量均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我国能量饮料产量达942.5万吨,同比增长13.40%;需求量达921.8万吨,同比增长12.95%。
2014-2021年中国能量饮料产量及需求量统计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我国能量饮料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较快,2021年我国能量饮料市场规模达1014亿元,同比增长,在持续高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能量饮料市场规模仍与海外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对标海外市场,我国能量饮料行业仍有数倍成长空间,预计到2022年我国能量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162亿元。
2014-2022年中国能量饮料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三、市场格局
近年来除了主流能量饮料公司,众多食品饮料龙头也纷纷入局能量饮料市场。受益于能量饮料行业的高景气,除了市面上主流的能量饮料产品,注意到近年来许多食品饮料龙头公司如统一,伊利,娃哈哈,中粮等通过在口感,包装,营养成分上创新主动切入能量饮料赛道,不同于红牛、东鹏等聚焦并深耕能量饮料的企业,分析认为食品饮料巨头布局能量饮料一方面是为了扩充其自身品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如若推广顺利,公司亦可适当加大资源投放使其成为新的业绩增量,从结果上看,多方入局能量饮料为能量饮料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各自的大力宣传进行消费者教育,做大了蛋糕的同时促进了能量饮料行业的良性竞争。
众多食品饮料企业龙头近年来纷纷入局能量饮料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我国饮料行业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快速发展。能量饮料市场潜力十分可观,对潜在进入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形成了红牛、东鹏特饮、乐虎、体质能量、战马等知名品牌,领先的形势已经确立。领先企业在品牌、营销网络、规模经济、食品安全及质量控制、技术研发等方面对潜在进入者形成壁垒,行业集中度较高。随着能量饮料市场的兴起,较高的毛利率也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近年来,部分知名企业纷纷推出了新型能量饮料产品,如统一旗下的够燃、安利旗下的XS、伊利旗下的焕醒源等,但此类产品在国内销量较小。
2021年中国能量饮料行业主要品牌终端份额测算(以零售额计)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更多本行业详细的研究分析见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2023-2029年中国能量饮料行业全景调查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同时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还提供产业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书、IPO咨询等产品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