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立讲《论语》】第9讲:孔子的招生规则
#公众号:天第书院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第七》
有一天,孔子在课上宣布了他的学规,也就是他的招生规则,总共有三条。
前两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就是“启发”这个词的来源。
“愤”是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想说说不出的样子。
不到他左思右想还想不通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你看孔子是怎么教学生的?
只有当学生下足了功夫,日思夜想仍不得要领时,孔子才一语道破,如当头棒喝。
掌握好这个节点,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孔子这段谈教育经验的话,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你事先不管学生到了什么程度,就把结论、道理随便地直接灌输给他,不但不会帮助他理解,恐怕还会有负作用,他不会珍视这轻易得来的答案。
很多老师不明白这一点,只顾满堂灌,可刚下课学生就全都“还给老师”了。
第三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就是成语“举一反三”的源头。
任何一个知识,老师的责任只告诉你四分之一,学生的责任是把剩下的四分之三根据老师的方法自己推导出来。
如果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或者不愿意做这一点,那么老师就不必再搭理这样的学生了。
孔子还说得特别形象:他指着自己坐案的四个角,说:老师只告诉你一个角,另外三个角学生自己去推导领悟。
如果不愿意或没能力做到,这样的学生就不要了。
你可能会说,哇,这就不教了!
其实,孔子的这个学规,本身就是在教:教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所以,不教也是教。
我们都知道孔子“诲人不倦”,但你不要以为不管什么人,孔子都耐心教导他。
还真不是。
孔子“诲人不倦”是真,但要看什么人。
有些人,他看一眼就倦了。
比如上述三类人:不愤者,不悱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
最后,让我们一起把《论语·述而第七》里的这段原文背下来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人行之成模范,众人行之成风气。
欢迎将此文分享转发给更多有缘人,一起加入到“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的行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代码,也是中国人的国学必修课。
读《论语》,知中华文化,懂善恶美丑。
读《论语》,涵养智慧、心胸、气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