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益卦》象传,原文是:“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是增多,收益的意思,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卦。益卦的上卦“巽”是风,下卦“震”是雷,风愈强烈,雷也愈响亮;雷愈响亮,风也愈急速;风与雷相互助长,使气势增益,这就是“益”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见到他人比自己优秀善良,就应当毫不迟疑,像风一般立即追随;自己有过失,就应当好不忌惮,像雷一般果断改过;这是使自己获得增益的大条件。 《论语.学而》中提到:“过,则勿惮改”,就是说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左转.宣公二年》有句名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王阳明也说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讲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意思是指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之二:“过在所当改,吾自改之,非为人而改也。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过是为自己改的,不是为别人改,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应当欣然接受,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 从这些历代大儒的名言可以看出,他们对改过是非常是非常重视的,也可见“有过则改”的难度确实不小。《国语.周语》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说的是向善就好像攀登山峰一样难,向恶就好像山石坍塌那样容易。有句俗语:“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也是说的同一个道理。向善虽然难,但是不作恶的话,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小的,我们不希求每个人都做善人,大善人。这个也不太现实,做个对社会无害的人就已经非常值得赞叹了。但是作恶就会害人害己,是需要极力克制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审视自己,有小过就要立即改,不能日积月累形成大过,到时候悔之晚矣! 曾国藩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有心计,报复心强的人。后来他注意到自己的这些缺点,每日三省吾身,终成半个圣人。所以犯了错误,能改正就好,浪子回头还金不换呢。 见善则迁,这个需要从小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宣传正能量的人和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对社会有益就更好了。还是那些老话:“作善鬼神钦,作恶遭天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