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责任地说一说罗刹海市
首先 我并没有完整地听过一遍这首歌 因为我一直以来也不喜欢刀郎的歌 当然 我不喜欢不代表刀郎的歌就不好 因为我不是神 没法武断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定义世界。 很多人在关注《罗刹海市》时 都为其讽刺了某某人、某某产业甚至是某某世道而振臂高呼,认为这才是现今败落的华语乐坛应该有的良做。 我不这么认为,也不认为《罗》是良做。一首作品的价值 在于其传播的广度和时间长度。广度受当时大众审美和资本宣传包装。时间长度靠作品本身技术水平、文学表现力。就像之前火的《惊雷》,当时的广度就是当时快餐式审美和他与杨坤互撕的热度带来的,而短短过去了几年 就已经没啥人去关注,这就是其创作技术和文学表现力的不行导致的后果。 那么《罗刹海市》怎么样呢?为什么这么有广度。首先是符合了现在的大众审美,而现今的大众审美是什么?由于近些年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短视频的兴起,人们越来越不喜欢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事物,更多的是抱着“找新鲜 瞧热闹”的心理去看世界,有热闹可看 哗啦一群人围观 吃到瓜后就心满意足离开 以后也不会去回想 也不会再谈及。那么 这首《罗》还是很热闹的,歌词够辛辣 还能含沙射影,于是又让众多靠流量赚钱的人找到了热度,所以其获得了广度。但是,它与其他在这个时代拥有热度的作品本质上没有区别,因为大众审美没有变,不会因为这一首歌就让人们换了一种审美观念。 我们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看看这首作品的时间长度如何,但我武断地不认为会有多长。 对于创作者 附庸于大众审美会让你短期内有热度有流量。但是大众需要的不是附庸 人们需要被引领。创作者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有引领大众审美的使命感,从古自今 那些能流传很久的作品 无不是在某些方面有“创新”的,不是技术手法创新,就是表达手法创新,所以说好的创作 更像是一种试验。就像周杰伦横空出世,在他之前,流行音乐更倾向于“精致、规整”,更追求词曲结合,而周杰伦用极富个性的咬字、丰富古怪的和声进行以及另类的节奏 引领的新的时代 并且更新了人们的大众审美,让人们发现“就算是听不清歌词,也能很好地听完一首歌”,在他之后的创作者 几乎都在模仿甚至抄袭他的风格。 现今的华语乐坛 其实不缺那些附庸于大众审美的创作者 因为这样的创作者太多 都烂大街了。而是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作者去不断做试验,创新靠的是对音乐技术的理解、对文学表现力的理解和一点除己无他的个性。当然 试验肯定会有大量的失败 就像龚琳娜,也有可能 《罗刹海市》也是刀郎的一次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