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临江仙》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三国演义》是优秀文人的文化素养与民间艺术活力相结合的结果,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生平不详,其书流传至今已被多人修改。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刊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二百四十回本,即嘉靖壬午本。而如今的通行本则是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整理的一百二十回本,即毛批本。
毛批本《三国演义》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卷首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在嘉靖壬午本中并未收录,而是被毛宗岗父子点评、校对、增删原文时加进去的,作者是明代文人杨慎。这首词写的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算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也一样会在历史的波涛中被淹没,一生的起落浮沉,到最后都会化作佛教的一个概念——空。就像青山和夕阳一样,一直在变,却仿佛始终未变;包容一切,又似乎一无所有,这就是“空”。好比历史大势的分分合合,历尽千帆,依然归于平淡,就像《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看到的天空一样,将一切罪恶与纷争尽数洗礼。
那么,作为不是英雄的普通人该怎样做呢?那就应该像笑傲江湖的渔人与樵夫一样,亲近自然、顺其自然,不求轰轰烈烈,只求问心无愧,一壶浊酒,与同道之人一起享受平淡人生。因为无论人生多么轰轰烈烈,到最后也必然归于平淡,成为普通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历朝历代的史书,都在讲这个道理。脱胎于史书的《三国演义》,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东汉末年的英雄们,纵然叱咤一生,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壮志未酬,谁也没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反而被三国后期才崭露头角的司马家族坐收渔利。历史不会为英雄而改变,英雄也必然会隐没在历史的滚滚波涛中。而讲述他们故事的人,聆听他们故事的人,一边享受着故事中的精彩段落,一边明白了什么是“义”。所谓“义”,就是合理,即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场合,做合理的事,最终达到的理想效果就是世间万物彼此之间大公无私的和谐。《三国演义》讲述的三国故事,演的就是一个“义”字。它在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以史为鉴,做个好人;如何在艰难的世道中摸爬滚打,追求人生理想,如何实现虽败犹荣,如何做到问心无愧。志存高远也好,清静无为也好,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无愧于心,无愧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