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六五”隧道惨案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为纪念七七事变和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罹难的同胞,7月7日,我随攀枝花学院2023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体会重庆人民坚毅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警惕自身、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在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前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的浮雕,浮雕上刻画了日军轰炸重庆时的情景,左边写着“愈炸愈强”四个大字,引人深思。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防空洞负一楼,依次参观各个展览品。三幅命名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画作,由线条组成刻画在金色画板上,展示重庆人民家园被炸毁前、被炸毁后、再重建后的情形。亲身经历“六五”惨案的幸存者粟远奎在记录片里讲述了他与家人在防空洞里逃生的经历。粟远奎说,他与家人被拥挤的人群挤散,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睡去”,自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粟远奎语音哽咽,眼中闪着泪光,继续说道,他看见防空洞内外横七竖八躺着无数遇难同胞的遗体,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我想我不是观看人群之中唯一为之动容的人,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出自民族血脉的悲愤。
据统计,日军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4年12月19日持续对重庆实行无差别轰炸,直接伤亡32829人,财产损失100亿元法币。日军企图以这样的方式使中国人民产生厌战、恐惧心理而投降,但是痛苦折不断山城人民的气节,灾难也压不弯山城人民的脊梁。重庆人民就在这样的战争灾难下,不断地重建被毁家园,在抗日大后方承担起了募捐筹粮,输送抗日志士等等民族重任。现今,静静躺在展馆内拥有精致花纹的募捐箱是当时重庆一名女子捐赠的梳妆箱,以供装载募捐到的资金;陈列在玻璃柜内的日报,报道的是重庆男儿走上大街,举办支持抗日支持募捐的游行活动。人民的抗日行动深刻地诠释了“愈炸愈强”四个字的真正内涵,那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越是欺压我们,我们就越加坚强、越加坚定要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华儿女共出一脉,血肉相连,在挫折下不会一蹶不振、气馁不前,反而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随后,我们进入防空洞负二楼。到这里我们才真正来到“六五”隧道惨案的遗址,由实木制成的隧道口门现在正大大的敞开着,很难想象当时在这里遇难的同胞是怎样的绝望。我们提着纸质的灯笼,走在昏暗的隧道内,两边墙壁都刻上了浮雕,人们扶老携幼避难于此狭窄、简陋的防空洞里。我的手触摸着冰凉的墙壁,目光所及慌乱的避难人流雕像,我的心在颤抖、滴血。在昏暗的隧道内,我们静坐观看了“六五”隧道惨案的纪录片。大家神情默然,感同身受,试着想象代入自身进入当时重庆人民面对日军轰炸机来临的惨烈与苦难之情形,却始终感觉不及亲身经历情感来得猛烈而真实,我只能用贫瘠而又无力的文字表达我所感受到的微末一角。
我仿佛穿越到了1941年。在平时,当看见两颗红灯笼高高挂在警示杆上时,我知道日军正向我们袭来,通常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到最近的防空洞去,对此我已习以为常并且感到厌烦。但今天有所不同,日军来得十分突然,我必须马上跑到就近的防空洞去避难,丢掉手上的东西,带着家人和行李快速向就近防空洞跑去。但我没想到洞里人太多了,日机轰炸的时间更长,导致洞里缺氧。我随着人流拼命向洞口拥去,求生的欲望弥漫着整个防空洞。然而,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倒下,日机的猛轰乱炸、锁死的洞门无情地粉碎了人们生的希望。这一天,我们重庆人永远铭记,“六五”隧道的惨案就带走了2500人左右!

在这小小的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折射了中华儿女为抗战胜利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以及自古以来“心怀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我们青年应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历史,汲取经验教训,以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姿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通讯员 黄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