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湿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湿病五:湿家病,身上疼痛,
《伤寒悬解》湿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湿病五: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寒湿在头,不关中焦,故自能饮食。湿盛气滞,肺金不清,故头疼鼻塞。内药鼻中,清肺金而去寒湿,则愈矣。 湿病六: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为阳虚,发汗太大,风去而阳亡,阴旺湿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1 发汗泻湿之要点;一:阴雨天不可发汗,二:不可大汗,取微微欲似汗,则风湿俱去。 2 大汗者,则汗出阳泄,故风气去而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必取微微似欲汗出,方能风湿俱去。 湿病七: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与《金匮》卷四,湿病八,麻杏薏甘汤同) 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时剧。汗出当风,开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阻碍气道,故身痛而发热也。 1 伤于外寒,而有里湿,营郁之风,风湿相抟,不能外泄,所以称“风湿”。伤于外寒,而小便不利者,称为中湿,或湿痹(湿病一提纲)。 本卷开头,湿者,外感风寒,而里气内应也。故湿邪者,是为里气之偏,而非外邪。 2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者,此当“风”者,是伤寒也。汗出之时,皮毛窍开,当风袭之,是伤寒窍闭也。或久伤取冷所致,久伤取冷,即是典型的伤寒之义。 汗出而寒闭,营郁之风与本气之湿,则风湿相抟,卫气壅阻,所以一身尽疼,经阳阳郁则发热。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黄发汗泄湿,泄营卫之壅阻,杏仁泄肺,行气以化湿,薏仁燥湿而培土。此剂量不大,取微微汗出之义。微汗出,则风湿俱去。风袭皮毛,即伤寒窍闭,是病之来路,故重点风。 3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者,是汗出而伤外寒之闭也。风寒互文之义,此“风”要当寒理解。《内经》中伤寒,皆言伤于风,风寒互文,只是字不同而已。如《伤寒论》言伤寒,《内经》言伤风。本条提纲又言“当风”。从太阳病来说,皆是“伤寒”,以太阳以寒水主令也,太阳病,必是伤寒。《难经》则言伤寒有五。学完太阳篇,学完黄师,你就知道,此当风的“风”,即是伤寒之义,此寒即是用“风”来表达,不要真的误以为伤风,外风袭人,即是外寒之义。还有历节,酒后汗出当风,即是酒后汗出伤寒。《金匮》卷十,水气二也有此解可以参考。此风不解,则对太阳中风不解,对太阳伤寒与太阳风寒,都分不清,更不用说伤寒有五之理。 论:湿病之风湿、中湿、湿痹之定义,对比历节的定义;风湿区别于历节。风湿和历节不是一个病,风湿偏于全身疼,历节偏于节节疼,此为最简单的分法。风与湿者,皆是内风内湿,因外寒而发病也。 湿病八: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分两不同。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附子三枚,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于桂枝附子汤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余依前法。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附子三枚,炮 白术四两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寒滞,故身体烦痛,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去寒也。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己土也。 1 伤寒八九日,湿为寒闭,则两相抟结。外伤之寒与里虚之湿,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痛,转则身疼,不能自转侧身。(风湿相抟,就是寒湿相抟)不呕不渴者,是排除伤寒表实证。不呕者,排除表实肺胃之上逆(麻黄汤证);不渴者,是排除卫热之肺燥也(麻黄石膏证)。 脉浮,此有外寒,浮为太阳表闭之风。风则浮虚,浮虚而涩者,此是血分之寒也。 涩为亡血,涩为血瘀,涩为血寒。湿者,里气也,源于阳虚也,所以血寒,故脉涩者,是为血寒,血寒生风,所以浮虚。 脉法一:浮则为风,紧则为寒,以风性浮而寒性紧,所谓风则浮虚,寒则牢坚也。(应该是这条) 桂枝附子汤,桂枝通经解肌,和中气而解表,附子扶阳,暖血而驱寒。温里解表,窍开汗出,则风湿之俱去。 2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此是木气升达,而疏泄令行也。湿在中土,尚未下传膀胱也。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小便不利,是土湿木陷,而生下热,膀胱湿热闭癃,不能疏泄,则小便不利。而此小便通利,是木气升达,而未陷生热,所以小便通利,就是湿有泄路,故湿不在下,而湿在中土。土虚生湿,故白术燥土也。土湿源于阳虚,故附子扶阳以暖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