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爸妈和弟弟酗酒,弟弟在28岁已经肝硬化,就是戒不掉酒,我看着痛苦难受,该怎么办?

2020-03-05 16:52 作者:秦秦哥心理情感  | 我要投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如何让当事人通过习惯戒断来维护自身健康状况的一个问题。你作为家庭的一员,你的痛苦并非来自自己,而是来自于亲人不听劝无法戒酒导致的心理痛苦。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如何让你爸妈和弟弟通过习惯戒断来戒掉嗜酒的毛病。

要戒酒就要分析嗜酒习惯的成因。基本成因如下所归:


1、嗜酒习惯的自身精力和时间消费需要。

因为在生活中,嗜酒者本身没有工作或者兴趣爱好可以足够消耗他自身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嗜酒者就通过饮酒来消费自己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喝酒后人的意识处于麻痹模糊状态中,因此人对充裕精力和时间的敏感度降低。从而获得一种自适应心理下的安逸状态。

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就是因为人在意识清醒状态下时,如果自身精力和时间充裕,且没有可以消费这种时间精力的途径,那么这个人就会处于一种内心煎熬状态。俗话说“闲不住的人”就是说人的这种心理。

2、不排除存在生理性的成瘾性。

就类似一些令人成瘾的食物一样,嗜酒者可能存在着生理性的嗜酒原因。

3、自我逆反心理导致的嗜酒。

有些人在知道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后,明知吃喝某种食物会加重疾病,但却控制不住自己去吃喝这种食物。这种心理状态极为普遍。例如在乙肝患者中,有很大一批人都明确知道自己不能喝酒,但却无法自控,非要喝酒。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有很大一批人都明确知道自己不能吃过多的含糖食物,但却无法自控,非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

这种在自己明确风险意识下而“主动迎接”风险的做法,就是出于自我逆反心理。人们俗称“自暴自弃”心理。之所以有这种心理状态出现,就是因为在人的潜意识中“主动迎接”风险能给自己以一种“安全感”。这个“安全感”可能会把大部分人说晕。通俗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愉悦感。在表面来理解,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人管不嘴的表现。

4、生活不如意自我麻醉型嗜酒。

因为生活不如意,固在清醒意识下忍不住去想那些不如意不愉快的事。进而导致自身潜意识中采用喝酒麻醉自己来减少自己对生活不如意的痛苦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自适应的心理安逸状态。


在列出了上面四个嗜酒成因以后,就可以找到实用的嗜酒习惯戒断方法了。要说明的是,上面所列四条成因中,第二条虽然是生理性的嗜酒成因。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理调节心理干预手段使嗜酒者戒断嗜酒这一习惯。原因在于心理上的抗拒嗜酒会促使自己身体在生理上逐渐戒断嗜酒习惯。

那针对上面所列的四条嗜酒成因,对应的心理干预手段是什么?如下所归:

1、因为一个人精力和时间充裕,因而导致嗜酒。所以对应的做法就是想法消耗他的精力和时间,最好是透支型的消耗。简单说就是让他忙起来!忙的晕头转向起来。

但因为嗜酒者有嗜酒这一依赖性的习惯。所以你让他主动忙起来是不具有多少可行性的。因此主要思考如何让他被动忙起来。

一个人如何被动忙起来?最直接的做法一是让他为生存(吃喝拉撒睡)忙起来,不忙就要忍饥挨饿,而这种忍饥挨饿会触发一个人的求生本能,在这种本能驱使下就不得不忙起来。二是让他为兴趣爱好忙起来,他有什么兴趣爱好就大力支持鼓励。把他的在兴趣爱好上的愉悦获得感充的提起来。兴趣爱好是一个人自我驱使的原动力,近乎于一个人的本能层面。因此大力支持鼓励一个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会在自我驱使下在自己兴趣爱好忙起来。这两个切入点都不用花费自己多少时间精力,就能充分让嗜酒者忙起来。

如果单单一条不够让他忙起来,就两条一起用。

2、生理性的嗜酒使人饮酒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令人持续通过饮酒来满足自己的愉悦感。若要心理干预就显得貌似没有思路。但要知道一点,既人对任何食物的成因性都存在着一个最佳心理获得区间。当一个人对自己渴望的食物获得一直在一个“最佳心理获得”区间内时,就会处于一种极其自然的心理状态,就不会对一种食物产生厌恶感。

因此可以想出一个思路,既让嗜酒者对酒的最佳心理获得区间被打破。俗话说就是“吃腻”、“吃伤”。

但在这种嗜酒上来说,让他吃腻、吃够比较难,因为他喝醉了就到了顶了不喝了睡过去了。因此让他吃够、吃腻的状态无法完成。

因此可以通过让他“看够”、“闻够”的方式让他在心理上对饮酒产生厌恶逆反心理。

如何看够、闻够?给他买酒,买到家里院子里走廊里放的全是酒!并送上关怀的话“你喜欢喝酒我就给你多买点”。到处都放满了酒就达到了让他“看够”的目的。进而再让他“闻够”。要问够就要打开酒,在家里用酒泡脚、拖地、洗臭袜子、洗内裤等,通过即能让嗜酒者闻够又能让他在闻到酒味儿是就能将酒味儿和一些肮脏的场景联系起来的效果。从心理上引起他对酒的厌恶反感。

3、因为疾病导致的逆反心理产生嗜酒这一行为表现。一是主要通过一些暗示性的宣教来改变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二是通过正向引导,让他生活的乐趣多起来。

暗示性宣教效果要比直接宣教效果好,所以首选暗示性宣教。怎么宣教呢?一是给他提供接触到一些因为自暴自弃导致疾病迅速恶化的例子。例如可以摘取一些网络视频在家里电视上经常播放。或者在自己朋友圈里放视频,保证他能看到。二是通过在家里放置一些印刷的材料。例如网络上摘取的案例打印下来,放在客厅或者家里的角角落落。让他有意无意就能看到。三是在家人聚在一起时,摘录他人案例或者自己编造案例在家人面前说起来。例如说“我一个朋友不能喝酒非要喝酒,肝硬化昨天进了医院大出血,血液流的医院床上屋地上算是雪”一类类似的说法。

正向引导既让他对未来生活有所期待,又让他认为自己的病情并不“值得”自己自暴自弃。有所期待就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持续在自己兴趣爱好上获得愉悦感快乐感满足感,所以就对生活有了期待。通过一些暗示性正向案例宣教让他觉得自己不值得自暴自弃。例如说“我一个朋友得了癌症死了,他还年轻啊!他要只是你这肝硬化疾病就好了,维护好没啥大问题,哎,命啊!”。

4、因为一些生活不如意或者打击而导致自己通过嗜酒来麻木自己。根源在于他面对生活不如意的心态上存在着极大问题。他没能力去分析总结失败经验,也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内心压力过大,导致只有酒精麻醉自己才能让自己得到自适应心理下的安逸状态。

既然他无法面对问题并分析总结问题,所以作为亲人可以替他分析总结问题。前提是心平气和,不要责怪他。一是把他的失败结果淡化小化。二是把他失败经验总结的简单易懂且他也认同。

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对生活不如意的敏感度降低,进而敢于面对当下生活不如意的困境。以使他恢复到心平气和理性冷静的心理状态下

最后:


看着亲人嗜酒伤身,自己痛苦毫无用处。不如冷静下来寻找切实可用的办法,使他在潜移默化中戒断嗜酒的习惯。

我爸妈和弟弟酗酒,弟弟在28岁已经肝硬化,就是戒不掉酒,我看着痛苦难受,该怎么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