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影评
2020奥斯卡落下帷幕的时候,慕名而去,想要看看这部荣获最佳影片的韩国电影,但一直没有时间,直到今天才补上。
我仅仅看过屈指可数的几部韩国电影电视剧,在固有的印象里,韩剧就是爱情片,而且是毫无营养的爱情。去年看了《他人即地狱》看了《山茶花开时》,我才发觉这是不了解的偏见。我们总听别人一言以蔽之,却甚少去自己寻找真相,而默认为听的太多的内容即为真理。日剧喜欢反思社会和人性,韩剧也开始反思社会弊病,我不由想到为什么国产剧没有,即使有,也会一再美化呢?写的时候,我想到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当时老师给我们介绍,自己也没有认真看完整个纪录片,当我再想看的时候,发现网上已经搜不到了。能说什么呢,除了无奈。
寄生虫这个名字及其形象,在搜图片的时候,忘记加影片两个字,出来的图触目惊心,让人不忍直视。他们像寄生虫一样依附着主人,蚕食着主人。有人说富人不至于那么蠢吧,我想这样的蠢正是用来和穷人的聪明做对比的吧。艺术渲染极致的真实,它的残酷,正源自于它的深刻。弟弟英语比普通大学生好太多,依然上不了大学。妹妹能把证书做的以假乱真,依然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他们一家人聪明,努力,却依然没有工作。而社长和夫人即使愚蠢到被他们骗的团团转,却依然有花不完的钱,这何尝不是一种反讽呢?
那对住在地下室的夫妻,一直感恩社长,即使社长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似乎他们就应该生活在地下室,一点的馈赠都是施舍。这难道不是阶级固化在人心里根深蒂固的影响吗?他挥起的刀砍向的不是剥削阶级,而是和他一样在命运里挣扎的人。因为他只看到了社长的馈赠,看到了他们抢占了自己寄生虫的位置。社会何其不公,在泥沼中挣扎的人们只能互相争夺成为寄生虫的机会,只有如此,他们才有底气去驱逐随地大小便的人。最终,基宇爸爸在无意识里将刀刺向了社长,这是影片的升华。影片多次提到一家四口身上的味道,这味道,是地下室的味道吗?不,那是阶级的味道。

这让我不由的想到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就是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穷人会越来越穷。老子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也是此意。所以当我看到基宇买下房子,爸爸走出地下室的时候,我觉得那是现实主义的开头罗曼蒂克的结尾。但后来发现那只是基宇的愿望,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实现,希望他走出固有的阶级,但又谈何容易呢?
整部影片用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来突出阶级的差异,一边是陋室、一边是豪宅;一边是歌舞笙箫,一边是被水淹没的地下室和无家可归的人们;一边个个身怀绝技,却丝毫没有用武之地;一边高贵而善良,一边低微且邪恶。可是正如基宇妈妈说的,他们不是有钱却善良,而是因为有钱,所以善良。有钱才有选择,不是吗?基婷让爸爸不要觉得对不起因为他们而被辞退的司机,我们才更艰难,更需要工作。现实到让人难过。他们邪恶吗?他们不得不邪恶,生活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整部影片节奏明快,立意深刻。它的残酷,源于深刻和现实。无论制作、布景、剪辑、演技,都无可挑剔。看完之后,有些压抑,更多的是反思。鲁迅先生批判中国的一切弊病,他骂一切不合理的人和事,而原因却不是恨而是爱,因为爱它,所以希望它更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敢承认问题,正视问题,问题才有解决的一天。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仅能看透生活的本质,还能够选择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