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股价大跌30%,曾市值超2000亿的养猪龙头,要被市场抛弃?

2020-10-05 19:40 作者:侃见财经  | 我要投稿

养猪,这是近两年来最好的生意。

不少的养殖企业,靠着这一轮"超级猪周期"大翻身。

牧原股份借着猪价的暴涨,市值增长超5倍,并一度成为中小板的市值之王;卖饲料的新希望也借着这个最强风口,两年时间市值增长超1000亿。

然而,也有一些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养猪企业都出现了大涨的情况。例如A股的"养殖业大户"温氏股份,股价就不涨反跌。


作为中国最大的养殖业企业,温氏股份的股价走势明显对不起它的龙头地位。在其他的养殖企业股价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温氏股份的股价却不断下跌,在近半年的时间股价下跌超过30%,并创出了两年来的新低。


猪周期下业绩持续增长,龙头地位明显,但是二级市场上股价却是跌跌不休,这个A股的"养殖业大户"缘何不受市场待见?

"不一样"的养殖业大户

温氏股份的"发家史"颇有传奇色彩。

1983, 时值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商潮"席卷全国,已经53岁的温氏股份创始人温北英放弃了手中的铁饭碗,毅然决定"下海"经商。

温北英带着儿子温鹏程以及同村的温氏本族一共8人,各自出资1000元,按"七户八股"的方式创办了簕竹养鸡场。和很多"单干"起家的创始人不同,温北英一开始就想着以合作的方式来办企业,而这个思想也一直延续到后面公司运营的新模式。


在温北英和温鹏程父子俩的带领下,养鸡场的发展十分迅速,不到5年的时间,小小养鸡场的产值就突破了200万大关。不过,到了1989年,鸡肉市场持续疲软,养殖户开始亏钱。为了保障养殖户的利益,温氏果断将原来的"代购代销"的合作模式转变为了"保价收购",并创立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在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之后,养鸡场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4年,不断扩大的养鸡场销售额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不久之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诞生,并成长为了广东的一个知名品牌,在养殖行业开疆扩土。

1997年,看到了养猪行业巨大的潜力之后,温氏股份也开始涉足养猪业,战略方向也从"专养一只鸡"拓展到"再养一只猪"。随后,两线并进,温氏股份很快成长为了养猪养鸡"双料龙头"。到2010年,温氏集团实现上市肉鸡7.24亿只、肉猪505万头,总销售值达220亿元。

2015年11月2日,温氏股份成功登陆A股市场。上市首日,股价即出现暴涨,市值一度超2000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创业板"巨无霸"。

养鸡成为负累,"双线并进"弊端多多

除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外,温氏股份和其他养殖企业不同的地方,就是"双线并进"。不过,这个"双线并进"的模式,在当时看似乎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到了现在看,反而成为了负累。

从经营分析来看,温氏股份的肉猪占收入比例为64.79%,肉鸡则占28.8%。受到鸡肉价格近期大幅下跌的影响,温氏股份出现了"一边赚钱,一边亏钱"的窘况。而且,由于猪肉和鸡肉的周期并不相同,未来也十分可能继续着这一种情况。这对于温氏股份来说,并不是好现象。


如果未来猪肉价格见顶回落,而鸡肉价格又继续下跌,那么温氏股份很容易出现巨额的亏损。

市值被超越,"公司+农户"模式过时了?

依靠着"公司+农户"的模式,温氏股份在前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是在近几年,特别是在2015年上市以后,这种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公司+农户"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在效率上。绝大部分的养殖业企业都是使用"自繁自养"的模式,从出生到最后出售全部由企业控制,十分高效。而温氏股份则是提供猪崽和饲料,其余由农户进行养殖,这种模式要进行多次的沟通,效率并不高。

除了效率不高的弊端以外,利润被压缩也是这种模式下的另外一个弊端。虽然这种经营模式具有"轻资产"的优点,但是利润需要分给养殖户,利润会被明显压缩。从和牧原股份的毛利率比较来看,2020年牧原股份的毛利率高达63.27%,而温氏股份的毛利率则仅为38.39%,差距不可谓不小。

还有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管理控制不便,2018年非洲猪瘟就给温氏股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自繁自养"不同,一旦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以农户代养鸡、猪的温氏股份就会首当其冲。

从目前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温氏股份的市值已经被牧原股份远远甩开。与其说这是两个企业的差距,不如说这是两种不同经营模式之间的差距,或许这种"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已经过时了。

凭借着"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以及"双线并进"的生产策略,温氏股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两个温氏引以为傲的核心,现在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弊端。股价的大幅下挫给温氏股份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及时转变经营模式,"养殖业大户"也难逃周期之困。


股价大跌30%,曾市值超2000亿的养猪龙头,要被市场抛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