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逻辑解题就像是相亲,你真的标准清晰吗?
关于做论证的题目,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但可能会让你代入感,认识更深刻一点。
论证题目的解题思维路径有三种情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套上即选。
1.自上而下,就是你读完题干,就能分析出内在的逻辑关系,一眼识别逻辑漏洞。就像是和一个人聊天之后,就一下子感受到了和自己的契合点,一见钟情,非他(她)不可。
2.自下而上,就是读完题干,没感觉,然后看选项排除。就像是找对象相亲时1号对象没感觉,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2345号,各种排除,最终找到合适的。
不清楚题干的逻辑关系,就像是不清楚自己的择偶标准,所以在排除的过程中,不合适的选项非常明显,那就只能选择那个相对合适的。这种情况比较简单。
如果有两个选项都比较合适,就会开始纠结犹豫,这种题也是最难的。
但实际上,两个选项都比较合适的情况是很少的。之所以你经常在两个中犹豫,是因为你不清晰题干的逻辑(不清晰自己的择偶标准),会受到表面信息的干扰,犹豫不决,最终选错。
所以,我才一直强调,选错了,不要总拿选项说事儿,而是要先回归题干,梳理逻辑关系。
找对象选错了,有时也是因为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深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反过来说,一旦你的标准清晰,即便是有干扰项,你也会非常明确判断标准。所以可怕的不是干扰项,而是你不清楚判断标准。逻辑题目的判断标准,就是题干的逻辑关系。
之所以有时你会觉得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特征(比如语气词)排除,是因为题目本身没有想为难你,就像是相亲过程中,有些对象非常明显是不合适的。
但是解决难题,想通过表面特征就选对,想不动脑子就碰对,显然是不可行的。
3.套上即选,就是读完题干没感觉,但是在看选项时,发现某个选项特征非常明显,后知后觉地选了。就像是相亲时1号对象没感觉,然后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对象很契合,也就不需要再寻找了。
最后,找对象有可参考的标准,但没有固定的唯一的方法,论证分析也是如此,如果认为可以有固定的方法解决一切论证题,本身就是错误的认知。得高分,提升底层能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