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下我的23考研

23考研的初试成绩前几天出来了,结果大概是失败的。写一篇文章反思一下自己的备考。目前是打算看看春招的机会,如果两三个月之后没有合意的机会再考虑二战。如果之后决定二战的话,以下的内容或许也可以作为参照。
一、考试的成绩
首先说一下初试的成绩。政治和英语都不错,加起来超过150分了。但是数学三和专业课都不行,都只有一百出头。总分在经济学学硕的范围内,实在不是一个好成绩。
二、备考的过程
1. 决策
本科的前三年,一定意义上我一直悬在空里,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反而脑子里有一些已经被证明无法实现的东西。大三下学期即将结束时,也就是22年5月末才决定考研。
对于考研的决策,我认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孙尉翔老师说得很不错。为了方便自己以后的查阅,我在这里简单概括,原文可以在孙尉翔老师的学术网站上找到。
给考研同学的一些建议 | 万物皆流 (andrewsun.net)
一是家庭的财务状况和规划。包括年收入、长期的储蓄情况、投资与负债情况,自用不动产等等。了解家里究竟为你准备了多少钱,比一味地怕花家里钱要更加务实。
二是相关行业的产业状况。你所就读的专业,很可能不只对应于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本身的产业状况是很庞大丰富的信息。在这里,你需要的是一些产业经济学常识。至少你眼中不要只看到公司和待遇,而是看到一条条有着上中下游的产业链。
三是了解在学术圈发展的信息,以及读博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这里的内容偏向于理工科,且我本人目前尚未考虑,就先略过。
四是记录他人的发展和命运。接触到前辈的时候,了解他们的现状,以及他们当年为达到此现状的个人经历。这有助于观照自己。但这里我本人想要补充一点,就是个人发展是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除了和前辈交流之外,也应该和身边的同学多交流。
五是与家人谈理想。个人的发展要努力和家人达成共识。如果难以达成功识,你就要有自力更生去追求理想的可能和切实计划,同时也要有不忘根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及时回报家庭的计划和能力。
2. 5-7月,半摸鱼的开始
决定考研以后,五六七月的我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因为学校和学院的一些琐事而耽误了很多时间。每天的考研复习时间只有6小时左右,坐在桌前也经常心不在焉。
我当时的目标院校是一所比本科好一些的理工类院校。选择这所学校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投机取巧,感觉理工类院校的社科专业会更好考一些。
下面,分科目反思一下我当时的复习情况。
数学:
五月份才开始慢悠悠看基础课(非常的后悔),武忠祥老师的高数基础课完整看了一遍,做了660的高数部分。
高数基础过完,上学期的课程就全部结束,进入暑假了。这时我感觉不能在基础上花费过多时间,再加上自己本科时线代和概率统计学得都还行,就略过了线代和概率的基础部分,直接进入强化了。
线代的强化,做了一遍李永乐的线代强化讲义,没有看课,只花了大概十几天。这一步做得非常错,一方面李永乐的线代强化讲义并不够用(听说张宇线代九讲比较好,如果二战的话可能会看一下。李范全书的编排模式和难度都让我不太能适应,就没看),另一方面自己对于线代的基础概念理解不到位,只是会做套路题,一遇到概念题就常常做不出来。这一点在最后考试的时候仍然是我的弱项,好像错了两道线代选择题。
大概七月中旬开始了高数的强化。听武忠祥老师的强化课程,每听一章就做对应的880。一开始也想做严选题,但是做了两章后,发现严选题难度较低且自己时间并不充裕,就没继续做。
高数强化进行了一半,就进入到了为期一周的期末考试复习(笑,此阶段结束。
对于高数的反思是,我的计算能力是够的,但是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存在欠缺,对于题型的归类也没有做好。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在考试的时候选填做得非常不好。
第一,自己的进度过多的受视频课所影响。高数的视频课动辄两三个小时,我当时却没有选择,只知道从头到尾看。现在认为视频课是可以挑着看的。但是也要认识到吉大的公共数学教学是非常浅显的,考试难度也非常低,是不足以应付考研的。所以复习全书上的要点都要弄透。
第二,没有反思和复盘。虽然我脑子里知道复盘非常重要,但却总是抽不出时间。这也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
专业课:
学校的参考书是微观高鸿业和范里安,宏观高鸿业和曼昆。于是先看了宏微观的高鸿业教材,做了每章的圣才课后题。这个过程没有太多困难,毕竟高鸿业很会写教科书,自己本科的宏微观基础也不差。
然后,按进度我应该开始做计算题了,于是我购买了考研机构的该校历年真题,书中夹带了一张历年就业去向表,我研究了一下,发现好像没有比我本科好多少,甚至还不如本科。于是我和家里商量了一下,开始思考换学校的事情。
政治:
七月份才开始,每天晚上八九点结束其他事情以后,才开始看徐涛老师的强化课,然后做对应的1000题。但是政治的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期末考试前也只是勉强学完了马原部分。
英语:
英语是我考得最好的一门,考了八十多分,确实说明考研英语是有迹可循的,与个人英语水平及四六级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英语的复习先是背红宝书单词,然后做了张剑英语阅读80篇。虽然大家都说只做真题就可以,但我感觉做80篇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在没有背完单词的情况下碰真题是不妥当的,这时候做80篇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大概七月中旬开始做真题。
3. 八月,期末考试与换学校
大三下的期末考试只有四门,而且老师都比较善良,我只高强度复习了一周,苟过了期末。然后再次投入到了考研的复习中。
在八月中旬返校之前,我和家里商量了换学校的事情,家里说考什么学校随我,只要我自己承担后果就行。经过自己的信息搜集,最终目标定在了包邮区一所比较top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复试线每年在400左右,复试还要淘汰一些人,最终被录取的几乎人均410了。确定了新学校之后,专业课就要换参考书,按照新的考纲和题型来复习。所以八月换学校属实比较冒险。
4. 9-12月,秋招、冲刺
首先说一下秋招吧,8-10月秋招投了四十多家企业,只收到了三个面试,都在一面或二面终止了,没有进入到终面的。虽然说23秋招很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拿到很好的offer,这就好比虽然考研很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考出400+,只是我卷不过别人而已。在意识到势头不对之后,我就没有继续投简历了,而是专心于考研的复习,希望考研能有一个好结果。
还有一个插曲。我换学校前的那所学校的参考书和北大汇丰是一样的。在预报名的时候,群里有人说北大汇丰扩招到五十多个。知道这个消息,我着实心动了一下,但是还是没敢报汇丰,一来自己确实不认为自己拥有那个实力,二来包邮区某所学校的指定书目已经看了很久了。那天晚饭的时候,走在日新楼和南一交汇处,校园小巴和日新购小车险些在距离我半米处和我撞上,不知道是否是某种暗示。
下面分别说四门课在9-12月的复习情况。
数学:
高数的强化依然是武忠祥老师的强化课搭配880题,然后概率看了方浩强化班,做了李范全书概率部分。然后把880整本书一题不落的刷完了。做完这些工作,时间是11月7号。
我现在认为,强化最晚最晚也应当在十一之前结束。(但是就我在学校图书馆的观察,大家的复习进度普遍偏慢。)
第一,冲刺阶段不仅是做真题和模拟题那么简单,还需要将题型归类,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然后再返回去复习。如果11月才开冲刺做真题的话,就很难再针对卷子中出现的漏洞再去弥补了。第二,做模拟题是需要数量的,我当时做完近15年真题只做了李六和李四,买了张八和张四但没时间做,合工大的卷子封校进不来了。
专业课:
在七八月份结束了计算题的复习。由于计算题占分小且比较简单,所以之后的重点就放在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这些背诵并默写题,没有着重回头复习计算题,因为觉得太简单了。结果今年考专业课的时候,计算题突然变难,再加上很多内容自己已经遗忘,导致计算题做得非常不好。
政治:
马原部分看了徐涛强化班,刷完了1000题。然后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出来了,史纲、毛概、思修三部分就只看了背诵手册,没有看强化班和1000题。背诵手册是非常好用的,基本的考点都覆盖到了。然后就是做肖八选择,背肖四的选择和大题,直到考试。
腿姐带背是值得一听的,但是今年的考题证明,技巧班和冲刺班基本没有必要。政治的真题呈现出一种反套路的趋势,如果拿不准的时候用技巧去选的话,大概率是会选错的。
英语:
没啥好说的,就是背单词和刷真题,先刷阅读,然后是完型、新题型和翻译。需要明确的是,考研英语是一种应试,只需要把选项选出即可。阅读要总结自己常犯的错误,我当时最常见的是过度推断。
作文11月份才开始背和写,没背几篇就上考场了。事实证明作文的确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提出一个概念:考研的复习需要注意边际效用。以考研的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是不太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复习得万无一失的。这时就要有所侧重,优先复习性价比最高的部分。这就是说,政治和英语只要保持一个差不多的水平即可,数学和专业课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复习。
比如到了12月,很多人就全扑在肖四上了,但就算你把肖四背出花来,政治大题和别人的差距也不会超过十分。但是,如果最后一个月忽视了做数学题保持手感,数学的分数下降二三十分都是有可能的。
后记:
我的23考研估计就这么结束了,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但是路途上也有很多风景,认识了一些新的人。
这一年最大的另一个收获是认识了我的二次元老婆,黑尾铁朗和月岛萤。感谢这二位在考研期间对我的精神支持,也感谢古馆春一老师塑造出这么好的人物。
煽情的话不在这里说,希望大家拥有通透的、鲜活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