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和王夫人合谋安排宝玉相亲,可女方既不是林黛玉也不是薛宝钗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母和王夫人婆媳二人破天荒的统一意见,给宝玉安排了一场相亲。可惜女方既不是“木石前盟”的林黛玉也不是“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是一个在书中连名字都没有的大家闺秀。
她就是——金陵体仁院总裁,江南甄家的三姑娘。
可是这一场相亲却无疾而终,不了了之。甄夫人为了怕贾府提亲,吓得带着甄三姑娘不辞而别,匆匆回了金陵。
很明显是甄家没看上贾宝玉,不愿意和贾府联姻。因为甄家和贾家一样,同样正遭遇着末世危机。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情呢?下文一一解析:
一、甄家夫人携女进京,贾母搭台,王夫人带着宝玉唱了一曲《凤求凰》
《红楼梦》的剧情发展到第五十六回,贾宝玉已经十六七岁了。就算贾母曾经在清虚观打醮时说过“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可是现在也到了该考虑终身大事的时候了。
贾母支持林黛玉的同时在观望,王夫人以“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做挡箭牌表态自己不接受林黛玉。但她也没有明确给宝钗宝玉订婚,贾政作为一个关键人物,没有公开的态度,可是他的立场很简单:薛家是不可能的,可林黛玉父母双亡,也并非宝玉的良配,实在没有合适的,可以考虑。
这时候,突然从天而降一个好对象,那就是甄家的三小姐。
这时候贾府还是李纨探春宝钗组成的草台班子在管家理事,所以管家娘子林之孝先来汇报:“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
江南甄家,是贾府的老亲,也就是上几代曾经联姻过。这在第二回中冷子兴和贾雨村都有所交代。甄家在《红楼梦》和贾家是对照存在的。除了一门二国公之外,贾家有的,甄家其实都有,包括两个宝玉,以及几位姊妹还有后来的抄家经历。
而且人家甄家给甄宝玉请的启蒙老师,居然是贾雨村这个进士加前任知府,就可见甄家比贾家更讲究子女教育,做到了和林如海一样的规格水平。
探春等人知道自己级别不够,赶紧打发了赏钱,命人回报贾母这件大事。贾母果然很懂甄家的行事作风。
贾母因说:“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赏封赏男人,只怕展眼又打发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尺头。”一语未完,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听了,忙命人带进来。
一个“忙”字写出了贾母对甄家人的重视,要知道贾母地位其实很尊贵,她在书中非常懒于人际应酬。就连逢年过节别人来给她请安拜年,或者请她吃酒席她都能推就推,懒得应付,就是因为她是有这个资格的。
可是,这一回来的不过是甄家四个仆妇而已,贾母都十分重视,生怕慢待了她们。
甄家的四个女人走进来,“都是四十往上的年纪,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可见甄家也是和贾家一样体面奢华的,这几个仆妇和当年去扬州接林黛玉的差不多规格。
贾母就很热情地和她们聊家常,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得知甄家这次奉旨进京是为了进宫请安的,来的只有两个主子,就是甄夫人带着三姑娘。其余人等都是仆佣。
贾母听到三姑娘来了,就非常直接地问了一句话:“有人家没有?”甄家的仆妇明说没有,贾母接着开始攀扯和甄家的关系。
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去说,全亏府上照看。”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得亲密。”四人笑道:“这是老太太过谦了。”
这段话说明,甄家一共有五个姑娘,大姑娘和二姑娘都嫁给了京城里的权贵人家。其中二姑娘嫁的门第比贾府还要高,应该是位王妃,所以贾母才说她“更不自尊自大”。
贾母刻意的说明贾府和甄家是世交和老亲,还提及了贾府和甄家两位已婚姑娘的交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套近乎。能让贾母这么费心套近乎的原因也很简单,贾母有求于甄家,求什么呢?当然是前面问过的那位还没有婆家的三姑娘。
贾母很快就要推销贾宝玉了,但是她不能直接硬推。而是想把话题转移到甄家的公子身上,得知甄家的公子也和宝玉一般年纪,一样外貌,一样的淘气逃学,自幼受祖母宠溺,贾母觉得这简直是太巧合了。
接着她就让人把贾宝玉叫来,让甄家的女人们看看。贾母很清楚宝玉讨厌见外客,更讨厌见这些已婚妇女,但是贾母这次并没有管宝玉怎么想,直接就让他过来了。
贾母笑道:“园里把咱们的宝玉叫了来,给这四个管家娘子瞧瞧,比他们的宝玉如何?”
明面上是要让贾宝玉比甄宝玉,其实是为了给宝玉相亲,潜台词很明显:你们瞧瞧我家的宝玉能比上你家的宝玉吗?如果能比得上你家的公子,自然配得起你们家的三姑娘。
这几个仆妇也都很上道,一见到宝玉就都夸赞不停“一面说,一面都上来拉他的手,问长问短”。这个画面想想就很美,贾宝玉内心肯定快要炸毛了,但是表面还是要装作笑嘻嘻的样子。
当甄家仆妇夸贾宝玉比甄宝玉性情好,懂事理的时候,贾母还不忘加把劲儿对四个女人继续推销,说贾宝玉和甄宝玉都是很好的孩子。
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贾母不愧是老祖宗,这话术真的是一级棒。这段话简直比王熙凤夸林黛玉“是嫡亲的孙女”还要高明。贾母不仅同时夸奖了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正经有礼数的大家公子,而且说明了自己对宝玉的溺爱并不过分,只不过是“纵他一点子”,这都是因为宝玉有可怜可爱之处,知道在外面给大人争光。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吧:我们家宝玉是个极好的孩子,回家跟你们太太多说点好听的。古往今来所有给孩子找对象的家长都是一样的心情,贾母也不例外。
不过甄家的仆妇们虽然奉承了贾母,甄家的太太却未必认可贾宝玉。因为甄家的仆妇说了他们家老爷夫人对甄宝玉恨的没办法:“天生下来这一种刁钻古怪的脾气,如何使得?”
所以,当甄家的仆妇回去之后跟甄夫人说了贾宝玉之后,甄夫人也未必会上心,有了一个无法无天,行为乖僻的儿子已经要了她半条老命,再来个这样的女婿,甄夫人不敢想。
但贾母是真的很上心的,“喜的逢人便告诉,也有一个宝玉,也却一般行景”,大家都不介意,以为是祖母溺爱孙子的常情,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贾母是打的什么主意。
紧接着贾宝玉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去了甄家,遇见了甄宝玉,甄宝玉也来贾府找自己。两人在梦里听见老爷要叫,都吓得六神无主就醒了。噩梦刚醒,就有人来叫宝玉:“原来是王夫人要带他拜甄夫人去”。
这就很不正常了,王夫人带着儿子贾宝玉去拜见甄夫人母女,明显就是相亲。按道理说,这次甄家没有男丁来京城,王夫人就算去拜访甄夫人,也应该带着女儿去,带迎春或探春才是最合理的。
但是,王夫人偏偏带了贾宝玉,宝玉傻乎乎的还很开心。就去换了衣服跟着王夫人去了甄家在京城的府邸。“见其家中形景,自与荣宁不甚差别,或有一二稍盛者”,这说明甄家的富贵不在贾府之下。
甄夫人留席,王夫人母子在甄家呆了大半天,到了晚上才回来。接着王夫人又“吩咐预备上等的席面,定名班大戏,请过甄夫人母女”。礼尚往来,贾府办得比甄家还要讲究不少。
甄夫人和甄家三姑娘也是来过贾府赴宴的,那么贾母、三春、黛玉、宝钗等众姊妹应该也都见过,只不过作者没详细描写而已。这也是《红楼梦》仅有的一次,贾府非年节里宴请外姓女眷,规格非常隆重。
甄家三小姐应该是个十分出色的姑娘,和宝黛三春一流人物。贾雨村曾赞美过:“他家几个姊妹都是少有的”“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何得贾府亦乐此俗套?”
宝玉对她应该也是很喜欢的,虽然不至于有男女之情,但是这种出色的姊妹,贾宝玉没有一个不想亲近的。
可是甄家母女二人对贾府什么态度呢?那就是“后二日,他母女便不作辞,回任去了,无话”。甄夫人和三姑娘来贾府赴宴后两天后,就匆忙上路回金陵去了,连告辞都来不及,好像在故意躲避什么。
算一算行程,她们娘俩千里迢迢来京城一趟,居然才住了五天,加上进宫请安,和贾府来往请客。甄夫人可能都没时间和嫁到京城里的两个女儿好好一叙天伦。
她们就是要躲贾府,都是千年的狐狸,甄夫人一看贾母、王夫人这个架势,八成就是要说亲,再不赶紧走,万一贾府上门提亲,甄家不想答应也不好推辞,那就真的难办了。
二、甄家没看上贾宝玉有三个原因,关键是老太妃快不行了,甄家面临困境
甄夫人为什么看不上贾宝玉?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贾府败落了,今时不同往日,联姻已经不能给甄家带来任何助益。其二,是因为宝玉自己没有功名在身,在外面流荡优伶,在内厮混内帏,名声也不好。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与老太妃有关。甄夫人和三姑娘能奉旨进宫请安,说明甄家有一位女性在宫里地位很尊贵。
结合甄家进京前一回,书中交代“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甄家离京后一回又交代:“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
基本可以确定,甄家在宫里的女性就是这位老太妃。因为老太妃生病了,所以才下了谕旨让甄夫人进宫请安。甄夫人之所以唯独带着三姑娘来,也是别有用心的。
因为老太妃是甄家在宫里的靠山,老太妃眼看不行了,甄家可能是想让这位三姑娘入宫,延续老太妃的荣耀。
在清朝妃嫔推荐家里的姊妹和侄女进宫本来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比如康熙的悫惠皇贵妃,她姐姐是孝懿仁皇后,姑姑是孝康章皇后,她一进宫直接就封妃,孝懿仁皇后过世后,她以贵妃之尊成为后妃之首,不仅持续得宠,还抚育过乾隆,成功延续了家族的荣耀。
从后文老太妃的葬礼规格来看,她的身份绝不一般:“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红楼梦》作者遵循“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笔法,但总留给读者很多线索。
老太妃葬入的是“先陵”,可见这位老太妃不是太上皇的妃嫔,而是太上皇之上那位先帝的妃嫔。“孝”“慈”二字在明清两朝基本都是用来给皇后、太后上谥号用的。
巧合的是明清两朝的首位皇后谥号都是“孝慈”,明朝朱元璋的马皇后是孝慈高皇后,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孟古是皇太极的生母。
《红楼梦》作者特意把老太妃和“孝慈”联系在一起,葬礼规格超标,又强调“当今以孝治天下”,也就是说这位老太妃很可能是太上皇的养母,或曾诞育重要的皇子,或曾抚育当今皇帝,是对皇家很有功劳的一位妃嫔。
可惜的是,出于未明的原因,老太妃没能把甄家三姑娘给推举进宫,也没能帮忙介绍宗室王孙。反而让贾府盯上了,贾母和王夫人接连出手,连相亲都安排上了,就差提亲了。
可惜甄家看不上贾家,同为没落贵族,甄家太了解这样大家族内部的龃龉,也太明白“尾大不掉”的道理。甄家正在面临和贾府同样的“末世危机”,怎么可能会把最拿得出手的未嫁女浪费在贾家这个火坑里?
至于贾家看上去还能夸耀一番的贵妃贾元春,哄哄外人还可以,人家甄家的老太妃在宫里混了一辈子, 元春如何上位,得宠与否那是一清二楚的。在甄夫人面前,宝玉的贵妃姐姐也不能给他的婚姻增加任何筹码。
甄家不愿意和贾府结亲,可是也不愿意得罪这门老亲。毕竟京城里两个姑娘和贾府也都互相照顾,世交的情面不能撕破脸,这才赶紧跑了。
可怜甄家三小姐这么出色的姑娘,这一次京城白跑一趟,既没能入宫为妃,也没能找个好对象,活活被贾宝玉给吓跑了,也不知道她在甄家抄家之前嫁出去没有。
甄家在老太妃薨逝后,孝期还没满就被抄家了,典型的人走茶凉。
三、宝玉和甄家三姑娘相亲带来的严重后果:紫鹃试玉,宝玉痴呆
宝玉和甄家三姑娘相亲这件事,贾母和王夫人虽然做得不太明显。
但是风声还是传出来了,所以紫鹃在试玉的时候对宝玉说:“你如今也大了,连亲也定下了,过二三年再娶了亲,你眼里还有谁了?”
紫鹃为什么后面提宝琴,没说甄家三姑娘,因为宝琴是贾母当面说的,而且宝琴身份比较随意,甄家三姑娘身份尊贵,贾母也没有明说,所以紫鹃不敢造次,这是贾府里丫鬟的规矩。
紫鹃是林黛玉的丫鬟,紫鹃的心事就是黛玉的心事。“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眼看着王夫人带宝玉去甄家拜会,又见甄夫人带着甄三姑娘来贾府赴宴,她那样敏感细腻,不可能看不懂这其中的门道。
但是林黛玉她不能表现出来,她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父母双亡,不能给宝玉和贾家带来任何助益,贾母虽然疼爱她,锦衣玉食地养着她,可是也不能自私地只为她一个人打算。
林黛玉很聪明,世事都看得通透,她知道贾母的为难之处,她曾跟史湘云说过:“不但你我不能称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
所以林黛玉只有暗自垂泪,感叹自己命不好而已,别的也没什么办法了。她只能听从贾母的安排,让她嫁宝玉,她就嫁,不让嫁她也没办法。
紫鹃很操心黛玉的婚事,先前是贾母给宝琴提亲虚晃一枪,后来又有甄家三姑娘。紫鹃不得不着急,因为黛玉不能嫁给宝玉,就要外嫁,她也要跟着黛玉离开贾府嫁出去,离开家人,所以她骗宝玉黛玉要回姑苏老家去,唬得宝玉半死,吓得贾母大哭,王夫人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紫鹃试玉虽然鲁莽,并且差点毁了黛玉的名声,但是猛药的确是有效的。从此宝玉对林黛玉的心意算是昭告天下,宝玉离不开林黛玉。这绝非是薛姨妈打哈哈说的什么兄妹情深,已经都是十五六七岁的成年人了,在古代这个年纪结婚生娃都不算早了。
《红楼梦》止于八十回,后面宝玉的婚事如何进行无从得知。但是可以推测是黛玉早逝,宝玉和宝钗结婚。从前面的剧情来看,贾母和王夫人无论如何糊涂,也不会冒险搞什么“掉包计”,舍弃黛玉骗宝玉娶宝钗,因为她们明明见识过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了。
比较合理的发展就是后面宝玉和黛玉订婚,但是黛玉早逝,贾府抄家败落,宝玉才娶了商贾出身的宝钗凑合过日子。
但是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每天意难平,也过不了穷苦日子,更受不了宝钗的管束劝谏,干脆就悬崖撒手,出家娶兑现对林黛玉“你死了,我做和尚”的承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