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阅中国》纪录片第五集千古栋梁有家风全部文字笔记,分享给需要做摘抄纪录的人

吃了没文化的亏——寄信人 刘邦
公元前195年,汉朝建立仅7年,就已经阴云密布。汉高祖刘邦的病情日渐加重,但对于皇位的继任者,他却游移不定。
“我生逢动乱时代,正赶上秦朝禁绝百家之学的时候,总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但自从登基以来,才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现在想起从前的种种作为甚是懊悔。”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邦在这封写给儿子刘盈的敕文中,深刻反省了自己。刘邦出生在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人都没什么文化,自己也不喜欢读书。
《史记》记载,刘邦的父亲都认为他是个无赖,不能治理家中田产,比不上二哥刘仲。年轻的刘邦整天和屠夫走卒、贩夫小吏混在一起,游手好闲,经常把“竖儒”这样的脏话挂在嘴边,讽刺读书人,骂他们是穷酸的书呆子。公元前209年,秦帝国的暴政变本加厉,百姓苦不堪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起义烽火。泗水亭长刘邦,也带着手下组成了一支子弟兵,占领了沛县。刘邦起兵反秦之后,有不少读书人试图投奔他,谋个一官半职。但在刘邦眼里,他们只不过是徒有衣冠的懦夫。他曾经摘下读书人的帽子往里面撒尿,羞辱他们,很多读书人最终放弃了跟随刘邦的念头。南征北战的日子里,刘邦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
“我之前没有练过字,只是在后来读书的时候顺手练了几回。虽然写得不大好看,但也足以表达意思了。如今,我看你的字还不如我,
日后定要勤加苦练,朝堂的公文都应该由自己来写,不要让人代笔。”
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长子,他非但字写得不好,还让人代写公文,
这让刘邦很不满意。硝烟散尽,复杂的帝国事务铺陈案前。刘邦发现,仅凭阅历和经验不足以驾驭一个大帝国。在陆贾这些读书人的劝诫下,刘邦认识到以文治国的重要性,颁布了很多关于书写的章法条例。
《汉律》中的《尉律》就详细地规定了书写公文的各种标准,吏民上书,如果书写不规范,就要受到苛责。朝廷还设立了中国最早的书法考试,刘邦之后,汉人普遍重视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刘盈身为长子,继承皇位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刘邦一直左右摇摆,打算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专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然而,改立太子的打算,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刘邦左右为难,直到刘邦见到“商山四皓”。
所谓“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4位著名的黄老学者,他们都不愿意入朝为官,长期隐居在商山。刘邦早就听说过4人的大名,曾经请他们为朝廷效力,因为刘邦有侮辱读书人的前史,商山四皓不愿意出山。据《史记》记载,在一次宴会上,年逾八旬的商山四皓,陪同太子刘盈一同入席,使刘邦大为惊讶。太子竟然能够将商山四皓召至皇室,刘邦从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因为你是嫡长子,我早有立你为太子的想法,现在大臣们都在称赞你,你跟隐居多年的商山四皓交上了朋友,四位老先生一直不愿意为我效力,而他们竟然乐意辅佐你,这让我深感欣慰。”
楚汉之争,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绝大部分时间,项羽在政治和军事实力上完全碾压刘邦。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最终却完成了对项羽的逆袭,堪称奇迹。个中原因,局内人刘邦看得很清楚。
“你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这几位公侯时,一定要以礼敬拜。他们都是跟我一起征战沙场的长辈,这一点务必谨记于心。同时也要转告给你的弟弟们。”
据《史记》记载,平定天下之后,刘邦在洛阳大摆酒酒宴,将自己取天下的奥秘,明确归结为用了张良、萧何和韩信三个人杰。虽说刘邦本人的文化水平不敢恭维,但他身边却人才济济。上到贵族张良,下至县吏萧何,游士陈平等一众读书人,是刘邦成就大业的基石。
“我重病缠身。大限将至。现在,我正式确定你为皇位继承人。”
公元前195年6月,刘邦驾崩,刘盈继位,史称汉惠帝。刘盈当政期间,尊重读书人,忠实地执行刘邦生前的用人安排。在萧何死后任用曹参为相,曹参不改萧何为相时的大政方针,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他还听从商山四皓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崇尚清静,无为而治,汉帝国由此蒸蒸日上。
从刘邦开始,爱好学习,尊重人才,成为刘氏皇族的家训。大汉王朝绵延400余年,形成了气势恢宏的汉家息气魄,当时的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汉朝开始,读书日益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家风之一。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寄信人 马援
公元41年,56岁的东汉名将马援,正在远征交趾的路上。他听说侄子马严和马敦兄弟,最近喜好论人是非,当即给他们寄去了一封信。
“孩子们,我希望你们说到别人的过失,就想听见父母的名讳,
耳朵可以听到,但口中绝不能议论。”
马援的祖先,相传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他追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建立的时候,马援已经40岁,他依然主动请缨东征西讨,平定各地叛乱。后世的经典成语,“老当益壮”、“马革裹尸”都出自马援之口。但就是这样一个豪迈的将军,对待自家子弟的教育,心思却非常细腻。他一再叮嘱家中孩子要谦虚低调,谨言慎行。
“喜好议论别人的长短,胡乱评判国家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言行。”
马严和马敦是马援二哥家的孩子,两个孩子不满10岁的时候,父母双亡。马援惦记着兄长的孩子,特地把他们接来抚养。出身于武将世家,少年时代的马氏兄弟,喜欢击剑和骑射,经常和游侠义士聚会,以抨击他人为乐。马援深得皇帝信赖,官至“伏波将军”,这是重量级的将军才会获得的称号,因为有马援这个叔父座靠山,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他说出的话没有让人能指责的地方,节俭清廉,有威望,我爱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好好向他学习。”
零陵是东汉的一个郡,在今天湖南一带。东汉初年,这里多方势力混战,民不聊生。马援前来平叛,却因为崇山阻隔,供给不足,一时间很头疼。龙伯高是马援的同僚,当时出任零陵太守。龙伯高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变卖了家产,充作军饷,支持马援的军队。由于他为官清廉,家无长物,连妻子戴的发钗都卖掉了,马援因此非常感激,视龙伯高为知己。
“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无论好人坏人,他都合得来,他父亲去世时,好几个郡的人都过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杜季良是马援的另一个同事,马援的教育简单生动,他拿出现实生活中的两个朋友来做对比,希望侄子们有所领悟。杜季良豪爽大气,特别爱结交朋友,但又经常因为大大咧咧,出言不逊,得罪了不少人。戏剧性的是,马援的这封信,后来无意间被杜季良的仇人发现了,他们借题发挥,竟然拿着马援的家书当佐证,上书皇帝,指责杜季良,虽然这出闹剧没什么结论,也成为当时的一桩新闻,足见杜季良的风评不佳。
“如果你们学龙伯高学不到家,还可以做个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可一旦你们效仿杜季良不成功,就会堕落成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在杜季良还不知道,刚到任的郡将恨他恨得咬牙切齿,郡上的人也都恨他,我为他感到寒心,所以不愿子孙们学他。”
马严和马敦听从了叔父的劝诫,潜心研究经学,专门结交谦逊低调的英才,他们的变化让长辈们刮目相看,马援放心地将家中事务托付给了他们。
公元48年,已经62岁的马援再次主动请缨去平定岭南的叛乱,皇帝刘秀担心他的身体,他在刘秀面前披铠甲、上战马,雄风依旧。刘秀夸赞他是最精神的老头,准许他领兵出征。这一次,马援没有回来,他实现了自己马革裹尸的夙愿。马援以身作则,为家族树立的谦逊正直的家风,他的子孙深受汉室的倚重,马严也成为一代名臣,因正直为世人所称道。
退一步 海阔天空——寄信人 孙权
三国时期,得荆州者,方能制霸天下。荆州是吴国的门户,一旦失守,西面会受制于蜀国,北面会受制于魏国,存亡在旦夕之间。公元218年,在吴国夺取荆州的关键时刻。前线军营居然发生了一起骚乱,肇事者竟然是吴王孙权的堂弟孙皎。
“自从我们与北方曹操对敌以来,已过去了10年。之前你年纪尚小,现在也近30岁了。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可不仅仅只是读了四书五经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够承担重任。我之所以把精锐的军队交给你,就是相信你有能力在千里之外,率领众将士征战沙场。”
这是孙权写给堂弟孙皎的一封信。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魏蜀吴三足鼎立,然而实力最强的曹操并不甘心失败,多次出兵攻打吴国。三国争雄,孙氏宗室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孙皎勇猛善战,也得人心,是孙权非常倚重的军事人才。但是这个堂弟有个缺点,就是心胸不够开阔,有些小心眼儿,孙皎不喜欢外姓将领。很多才华出众的外姓将军,像甘宁、吕蒙等都不愿意跟他合作。
“今日听说你甘兴霸饮酒,借着酒劲欺辱了他。眼下,他怒气益盛,正要求调往吕蒙帐下。此人虽然粗鲁豪放,有令人生厌之处,但实际上他只是个快人快语的粗犷之人。”
甘宁,字兴霸,东吴十二虎臣之一,勇猛好战。孙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甘宁发生争执。有人劝甘宁息事宁人,躲着孙皎,以免矛盾加剧,但甘宁不听劝阻,我行我素。
《三国志》记载,在一次酒宴上,孙皎出言不逊,侮辱了甘宁。甘宁愤怒不服,甘宁认为,同为人臣,大家应该平等相待,孙皎不能因为自己是孙权的堂弟就高人一等。
“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孙权与甘宁有过命的交情,他了解甘宁的性格缺陷,也了解孙皎的傲娇秉性。
“举止彬彬有礼,而又朴素的人,只能够统治民众。爱护他人,并且宽厚包容的人,则可以得到民心。这两点你尚且不懂,又怎么能够在远方都统三军,解救危难呢?”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刘备为求贤而三顾茅庐。三国的开创者中,似乎只有孙权在人才建设方面显得有些薄弱。其实,孙权在识人和用人方面丝毫不逊色于曹操和刘备。18岁时,他就接过了父兄的基业,在他的统治下,东吴一直不断壮大,吴国能够立于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权举贤任能的胸怀。当宗亲兄弟与外姓部下产生矛盾时,孙权始终保持公正,兼容大度。退一步,不仅海阔天空,更能网罗人心。正因为如此,东吴重臣才会死心塌地为孙氏效力。
“你已经长大成人,重任在肩,我一直在关注着你,将士们也指望着你,你怎么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呢?每个人都会有过失,只要能改正就好。”
经过长兄训导,孙皎意识到了自己的任性,他立即上书认错,与甘宁放下干戈,结为好友。第二年,东吴大军平定了荆州。在一场重大的战役中,甘宁和孙皎同为后援部队,二人合作无间,立下大功。
家长制是中国传统社会,家族治理的主要方式。宗族里大家长的垂范作用,对于家族而言至关重要。孙权凭借不偏不倚的行事作风,矫正了孙家后辈的骄横任性,立下了孙氏公正无私的家风。吴国也得以成为汉末三国中存续时间最长的政权。
孤独的锦衣卫——寄信人 沈炼
“听到南方传来倭寇杀人的消息,我十分挂念祖父的坟墓,宗族亲友的安危,但却有心无力呀。”
公元1557年,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浙江沿海,沈炼的家乡绍兴岌岌可危。然而,此刻的沈炼却被流放在漠北边关。当时的大明王朝,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奸臣当道。严嵩父子权倾朝野,群臣敢怒而不敢言,唯独沈炼刚烈不惧。
公元1551年,沈炼以锦衣卫七品小官之职上奏皇帝,他痛斥严嵩纳贿、揽权等十大罪状,骂严嵩父子是误国奸臣,请求圣上诛之,以谢天下。忠言逆耳,嘉靖不但没有听取,反而斥责沈炼诬陷。沈炼被杖责之后,贬谪到荒凉的北方。
“你们小时候读书学习,是为了成年后能够担当大任。眼下正是建功立业之时,先前范仲淹还是秀才的时候,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何况目前南北两地旱灾连年,天灾人祸交替出现,在这个时候不能再说天下太平了。”
沈炼有三个儿子,两个尚在幼年,只有长子沈襄已经成年。沈炼希望儿子能以范仲淹为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国家,为百姓,挺身而出。《明史》中记载,沈炼文如其人,刚直不阿,他在溧阳做知县的时候,被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看中,擢升到京城做文职。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与当时的朝堂氛围很不和谐。嘉靖年间,锦衣卫是黑暗和恐怖的代名词,而沈炼实属锦衣卫中的一个异类。锦衣卫是明代专有的军政情报机构,其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主要担负侦察、逮捕、审问等职责。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和严嵩父子交好,沈炼多次陪同陆炳到严家喝酒,因此掌握了不少罪证。
“朝廷官员与外敌相互勾结,私相授受,但眼下竟无人惩治他们,我感到十分着急,只有坚持向皇上进谏,他们就会有所收敛。但现在朝廷上下都在欺瞒皇上,而且卖官鬻爵的情势越来越严重,为父甚为忧心哪。”
即使身处塞外贬谪之地,沈炼攻击严嵩乱党的炮火依旧猛烈,奸相严嵩以行贿受贿闻名于世。那时,御史大夫所弹劾的贪污大臣之中,严嵩一直位列榜首。每次受到弹劾,严嵩都会跑到嘉靖那里表忠心诉衷肠,蒙混过关,屡试不爽。沈炼一次又一次的弹劾与进谏,令严家父子恨之入骨。沈炼贬谪期间,仍旧写文章讽谏,更让严嵩火冒三丈。他让亲信罗织罪名,准备杀沈炼而后快。为了践行心中的道义,沈炼九死不悔。然而,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这种执着往往就是一场悲剧。沈炼,也逃不脱这样的宿命。
“眼下,国家正逢危难,你们却不能出一言,献一策,只知道埋首纸堆,寻章摘句,不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如此危难之际,不去为国家,为人民排忧解难。那你们平日所学的知识,又有何用?”
就在这年秋天,沈炼被构陷为白莲教一党,斩首于街市。他的两个幼子都被严氏党羽杀死,只有长子沈襄侥幸留得性命,发配戍边。以死抗争的沈炼,激励了当时的正直之士,加速了严氏父子的覆灭。沈炼以生命为代价,树立了沈氏一门刚直不屈的家风。沈襄一直遵循父亲的告诫,一心一意为民造福。史书记载,沈襄为官,案无滞留,赈济有方,筑堤防洪,县民称安。沈炼若泉下有知,可以瞑目。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寄信人 范仲淹
公元1043年,是范仲淹人生中特殊的一年。朝中,宋仁宗任命他为副宰相,进行变法革新,史称“庆历新政”;家里,他寄予厚望的侄子大参,就要出仕做官了。
“大参,你任职之后,要一心勤学奉公,无须担忧前途。万不可写信求人提拔,只有充实自己才是最好。”
宋代有一条规定,高级官员可以推荐家中子弟担任低级官吏,成为荫补。因此,很多官宦子弟不求上进,凭借荫补进入官场。官至副宰相的范仲淹,收到了许多范氏族人的来信,谋求一官半职,范仲淹都拒绝了。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提出了10项整顿吏治的举措。其中一条就是针对荫补法,他提高了享受荫补制度的门槛,规定无论谁家子弟必须经过考试才能官冠。范仲淹以身作则,侄子大参就是参加考试而得到官职的。范仲淹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完人,他自律而自信,无私更无畏,公正且公平。他离世后,宋仁宗亲赐谥号“文正”。因此,后世称他为“范文正公”。这个谥号是千百年来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有宋一代,只有他一人获此殊荣。
“大参,早些年家里很贫困的时候,和你母亲一同赡养祖母,你母亲做饭,我尝咸淡,生活一直很艰难。如今有了丰厚的俸禄,想要好好补偿她们,她们却已不在人世。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你们现在都过着富足的生活,从未有过我年少时的经历。”
范仲淹坚信,少年时代的磨难可以塑造一个人优秀的品格。22岁以前,范仲淹名叫朱说。他的父亲早逝,母亲不得已嫁到山东朱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朱家子弟的嘲笑中,他才得知自己的身世,想要自立门户,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范仲淹要改变自己的人生。
《宋史》记载,范仲淹寄宿在佛寺读书,每天晚上,他会煮一锅小米,一夜熬煮,米粥凝结成胶之后,用刀划成4块,早晚各吃两块,就填饱了一天的肚子。夜晚看书犯困,他就用冷水洗脸提神,这样的高度自律是他一生的习惯。26岁的时候,范仲淹考中进士,接下来有十几年时间,他在地方担任小官。出身贫苦的范仲淹,更能体察民间疾苦,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在泰州,他见海堤失修,百姓流离失所,于是上书建议朝廷,在今天连云港到长江口的沿海修筑海堤,百姓称之为范公堤。
“看到有利可图之处,我反而会想到隐患。这些年,我之所以历经风波而无大难,就是因为在穷困时学会了忍耐,养成了不被利益驱使的信心。”
范仲淹生活的时代,北宋充斥着内忧外患。边疆战事不断,官员数量庞大,军备和官员的支出在财政花费中占了很大比例。百姓日益贫苦,国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公元1036年,范仲淹为宋仁宗呈上“百官图”,这可以说是一份在职官吏考察报告。他列出了众官的擢升情况,剖析其中的不科学与不合理,进而批判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任人唯亲,吕夷简老谋深算,进谗言,让范仲淹被贬江西饶州。贬官的一路上,没有人敢接待范仲淹,他毫不在意,反而作诗道:“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艰难的岁月里,范仲淹的妻子病逝,他自己也身患重病。朋友写信规劝他,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尖锐执着,更不要像乌鸦一样,只报忧不报喜,不然终将招来杀身之祸。范仲淹的回复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公元1043年,宋仁宗重用54岁的范仲淹,开启“庆历新政”。
“大参,你做官不可办欺骗之事,要与同事和睦相处,以礼相待。记住,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谋取私利。你看老叔我,可曾谋求过私利?”
“庆历新政”仅仅推行一年,就在阻挠和陷害下,以失败告终。范仲淹不得不离京任职。这一年,他已经56岁了。两年后,他写下感慨万千的《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未能实现的夙愿。他捐出自己一生的积蓄,在苏州购置1000亩良田,建立范氏义庄。以范氏义庄的名义,范仲淹设立义田、义学,救济族人和乡邻,教化子弟。范仲淹的善举,开创了慈善事业的先河。《吴县志》记载,一直到清末,苏州府一带共有义庄62家,义田70000多亩。直到1949年,苏州还有义庄23家。
“每晚就寝前,我要合计一天的俸禄和所做的事,如果二者相当,就能安枕入眠。如果不是这样,内心就不安,闭目也睡不着。第二天一定要做事补回来。让所作所为,对得起俸禄。如今,我之所以打算退休,是因我年老体衰,精力有限。能为他人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对不住百姓,也对不住俸禄啊。”
晚年的范仲淹,散尽家中财物,和家人借宿在官府的房屋中。公元1052年,63岁的范仲淹离开人世。他的死讯传开后,举国哀痛。范仲淹的一生跌宕起伏,始终不改的是对天下的一片忧心。为了深爱的家国和人民,他甘当啄木鸟和乌鸦,用这一人忧,换得天下乐。在他的激励下,短短40年间,范氏家族有多位进士及第。他的次子范纯仁一生辅佐过5位皇帝,史称“布衣宰相”,史家评价“位过其父而有父风”。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赞扬汉代文人严光的词句,他本人也当之无愧。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脊梁,一个家族如果秉承正气,便是国之栋梁。正是这些栋梁之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塔的奠基石。时至今日,他们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