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小村庄里的千年建筑

2023-01-09 10:45 作者:图书馆设计找嘉冠  | 我要投稿

时光流转如白驹过隙,数千年的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独特的遗产。盛世大唐,繁盛北宋更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而那个时代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水准的制造。

大浪滔滔裹挟着沙石奔涌前进,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锄沟村的黄土坡上,井然有序的一排排窑洞,如一双双历史的眼睛,静默地注视着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变迁、斗转星移。

图片

直到2012年,村名先后将砖窑上的石灰送检北京大学考古学院,这一千多年前的古村落遗址才重见天日。而全村200多孔古砖窑中,现只有30多孔保存的较为完整。

因为历代的住户不断地修缮,古砖窑内从唐宋的窑洞砖石到明清的门窗门脸都有,年代跨越较长。因其修建的年代,又被称为“唐窑”。

图片

锄沟村的窑洞造型奇特,成半圆弧状,修筑时没有起两面的直墙,而是就地拱劵合顶,技术精湛,经久耐用。直到今天窑洞内仍然有人居住。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造型,近年来有许多游人前来观赏。当地窑洞面积宽广,一位杨姓老人居住的窑洞宽10米、长15米,被隔成四个房间,用作卧室、厨房、杂物间、工具间。年轻人因为窑洞内的墙壁呈弧形,无法摆放大件家具,生活条件也不方便大都搬离了,现在窑洞内住的大都是中老年人。

图片

这些窑洞中最深的达到近40米,且砖石也较一般常见的机器砖宽大,敲击起来会发出金属一样的脆响。砖窑建筑技术精湛,材料坚固耐用,这也是窑洞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当然也离不开当地人的世代居住和修缮,所以窑洞的洞身和门脸、门窗历时几个朝代。

图片

经过考古调查认为这些窑洞最初并不是用来居住的,因为在其中一间窑洞的废墟内,发现了瓷窑遗址,还有一些废弃的瓷片。所以人们猜测,这些古砖窑最初可能是一个陶瓷加工作坊。在这些无数的痕迹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见证了锄沟的风霜雪雨,代表了锄沟的文化传承,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设计方案的重要元素。

图片
图片
图片

锄沟小学图书馆项目包括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和四个楼道阅览区,共500多平方米。我们以“唐窑”为文化引导,结合校园图书馆相关设计标准和未来图书馆发展趋势,为锄沟小学制作了深度结合当地文化,同时符合学校要求和发展情况的图书馆设计方案。学生阅览室以大空间小组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功能分区,方便学生在图书馆活动。西侧三角桌方便拼接组合,可作为日常阅读区,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移动改造成第二课堂,为师生提供特有的教学环境。中部和东侧则利用书架或其他造型家具分割成若干小区域,为图书馆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层教师阅览室整体101平米,靠墙部分为书架,极具造型感的桌椅,配合绿植和色彩线条,既方便老师们交流互动,又能营造出轻松舒适的氛围。以“半休闲”的概念,为教师提供一个能够放松精神、打开思路的“第二办公室”。

图片
图片
图片

利用楼道平台的空间打造读书角,是学校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和补充,是“泛阅读空间”的真实展现,即增加了学校总体藏书量,也能缓解图书馆在高峰时段的人流量,在教学楼整体环境上更加具有书香氛围。它能够让学生在课间就能完成快速到达读书空间,快速检索翻阅需要的书籍,配合智能设备快速借还图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小村庄里的千年建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