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莱茵河日落、粉色的网与溏心蛋

2022-11-13 04:55 作者:MnikKong  | 我要投稿

十一月初是万圣节假期,Natacha问我要不要去德国转转。于是我们愉快地踏上了这忽然降临的旅程。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出去旅游了,收拾行李的时候感到陌生、期待且紧张,当代典型病症。它们曾经明明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体验。

第一次坐了布鲁塞尔的地铁,第一次到达火车南站,第一次就像乘地铁一样直接走上月台。一路上阳光灿烂,前面有两个大概是高中的男孩,临行前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一袋零食并拥抱他们,祝他们旅途愉快;右前方坐了一家人,他们分享面包和图画书;我左边的乘客在读一本英文书,桌板上有一瓶可口可乐;右边靠窗的座位是一个正在用笔记本办公的年轻女人。于是我也利用这不到两小时的旅途把我Pre的稿子做了收尾。入境德国的时候手机收到了中国海关和外交部领保的例行提醒短信,列车的广播提醒我们戴上口罩。“德国,欧洲防疫先锋。”确实如此,在科隆和杜塞的电车上,我看到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戴着口罩低头读书的状态。总之久违地戴上口罩,有些可笑,也有些熟悉。

布鲁塞尔出发的时候火车广播是四语——法荷德英。语言的转换是在欧洲旅游的一个重要体验。从德国回布鲁塞尔的时候火车报站一直是德语,到北站的时候我还吐槽说:“你都到布鲁塞尔了还不说法语,德铁你在高贵什么啊kkkkk。” 科隆和杜塞的亚洲人都特别多,我们在科隆大教堂的导览牌上看到了久违的中文,酒店前台也是一看到我的亚洲面孔就直接念出了我的名字,香水博物馆里也有中文讲解;杜塞更不必说,一条日本街带动了许多东亚人的入驻。不能说法语的那两天语言系统出现了混乱,我们在超市里对收银员说法语,在韩料店里对老板说中文kkkkkk我们说在布鲁塞尔这个熔炉已经习惯了对外国人的包容,习惯了多语的环境。那天下午参观完电影博物馆后做调查问卷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给导览这一项打满分,因为好些陈列都只有德语讲解,对于我们来说就完全无法欣赏。

科隆和杜塞都不算太大,这几天的旅行都靠双腿丈量了城市。几经来回,如今我想我大概可以不用Google地图带朋友逛这两个城市的重要街道了。在布鲁塞尔还没有见过河流,于是当我走在霍亨索伦大桥上放眼蔚蓝莱茵河水波的时候整个身心都被填满。

我想我会长久地怀念那两场落日黄昏。第一天站在河边,天空中飞翔着许多看起来是海鸥的鸟,人们散落在台阶上听音乐饮酒,风特别大,但是那种橙黄色和澄蓝色的记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消弭的。第二天在三角大楼的天台,坐电梯上到28层,每一个推开天台门的人都会发出惊叹,真正的breathtaking。我们从日落一直呆到华灯初上,气温随着太阳的离开也离开我们的皮肤表面,依然有很大的风,货轮缓缓从水面上驶过,对岸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出绚丽浓郁的霞光。

第一天去科隆大教堂的时候正值做弥撒(或者是叫什么别的名字,我不太懂,总之是一个宗教活动),我第一次听到管风琴在头顶宏大地鸣响,听到唱诗班的歌颂,听到教徒跟着神父吟咏。因为人特别多,我们并没有逗留很久。第二天又去了一次,我们坐在长椅上抬头看中庭,探讨信仰的意义。彩色的花窗甚至有马赛克的形态,阳关透过高窗打出朦胧的眩光,很美。本来想去爬钟楼的,但是因为冬令时,塔楼很早就关闭了,接待处的叔叔问我们是不是来自中国,他对我们真诚地说了欢迎。

在杜塞的两天一直下雨,我们吃了一些亚洲的食物,算是短暂地安慰了一下我们的中国胃,摄入的肉量与我来比三个月的总量大约可以相抵,于是我宣布我将在圣诞之前都一直做不完全素食主义者(意思是依然会摄入一些鸡蛋和牛奶)。

终于回到布鲁塞尔的时候,我是感到无比轻快的。因为终于回到了熟悉的地方,我可爱的小布。虽然没有宽阔的街道,没有荡漾的水波,没有随处可见的中餐馆。但是在这里过马路我永远会被车辆礼让,我们甚至会隔着车窗向彼此点头微笑。

一次旅行会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紊乱,但是我想时至今日我已经完全恢复了,但是代价是这一整个星期都没有写日记!!!旅行一回来就和Gaia碰面做完了我们Pre的PPT,周三去银行搞定了我那个不太需要了的银行卡,周三还碰上了全国大罢工,寻找夹缝躲避铁链地上完了课。周五是一战停战纪念日,我们又放了一天假,我和鸭鸭疯狂地终于制定完了我们全部的寒假旅游行程,我惊奇地发现我的余额为5.8欧元,此后我的双手一直在颤抖。

最近还缠绕在粉色的网中,迷雾朦胧,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下午妈妈给我打了电话,我发现三年来我还是没能和自己和解。过去的事情即使可以翻篇,留下的影响也终究是无法被消除的,而它带来的改变也是不可逆转的。我仍然无法再次鼓起十足的勇气和信心,也不能够坚持某种执着。晚上做了年糕给自己吃,久违地没带耳机,想要给自己一点安静的类似于冥想的、长跑的与自己对话的时间。年糕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吃,也久违地煎出了完美的溏心蛋,让我觉得还是会有转机。

最近越来越冷了,我买了一个傻傻的灰色毛线帽,今天出去买菜的时候戴了,搭配了一只白色的口罩。这些天有两个偶然发现的歌手,他们的歌都听得我流眼泪,即使是在没理解歌词的情况下,光是旋律就莫名其妙地把我打动。可能最近的精神状态也确实不太正常,有些不可名状的焦虑和悲观,所以我又反复听Everything works out in the end。Kodaline已经隆重地不容置疑地成为了我本次留学的BGM,以后我但凡听到他们的歌都会想起在布鲁塞尔的这一年;而同样的,只要我回忆起这一年,我的脑海中就会自动播放他们的歌曲。对面帅哥做饭开始穿卫衣了,非常直观地降温体现。我们楼下换了一个租户,虽然我还没见过ta。这两天都见到了特别大特别亮的圆月,低悬。

今天晚上忽然想读中文,于是先是翻了《哥伦比亚的倒影》,那一本在高中时期深刻影响了我某段时光的写作习惯的小书,读了其中的那篇印象颇为深刻的《童年随之而去》。随后去维基百科搜了我总是第一时间想起的《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自序》《项脊轩志》。又从网页里去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这些都让我想起中学时期甚至小学时期老师讲解的注释和同学们朗读的腔调。朋友说她最喜欢《赤壁赋》 ,于是我又从苏轼读去了《长恨歌》《琵琶行》《逍遥游》《春江花月夜》,然后发现白居易的作品目录比我们的论文还长。小时候背长诗的时候,总会联想到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写她学车的场景:她会喝一点白酒,然后把书丢给荷西,慢慢地完整地一字不落地把驾考宝典全都背出来。于是我也总是先喝一大杯水,把书交给我妈妈,然后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慢慢地流畅地背诗 。

于是怀念起曾经每天都会上语文课的时光,那时候似乎并不总是愉悦,也并非总能体会到文章中的心酸,反倒是长大了重读才悟出其中的滋味来,似乎常常是怅然若失的淡淡忧伤与无可奈何。我忍不住想,既然当时无法理会,为何不顺其自然地等到年长再读呢?可随即又明白,如果没有小时候的阅读,长大了未必会产生这样顿悟的体会和珍惜感受。

人类是不可以没有文学滋养的。

晚上偶然地听到外面有放鞭炮的声音,恍惚间以为自己在除夕的老家。毕竟无论是冷冽的空气还是漆黑的天色,都很相像了。小时候每年春节的十二点外公都会去门口放鞭炮,除了给曾祖母守孝的那三年。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睡着了的,后来长大了一些能熬到那个点,会和姐姐一起去放烟花;再后来反而没了过年的兴致,总是早早就睡觉了。但是这些记忆都很久远了。

这会是我第四个没在老家度过的除夕。


莱茵河日落、粉色的网与溏心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