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F125?从德方需求的另一面看
一提到F125型护卫舰(巴登·符腾堡级护卫舰),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这是一艘7000吨级的“德意志豪华邮轮”,没什么作战能力。毫无疑问,巴登·符腾堡级护卫舰综合作战性能是十分孱弱的,从某方面来说对不起吨位、也对不起造价。当然本文也并不是为了帮巴登·符腾堡级护卫舰翻案,而是从德方的需求和定位这另一面看看F125型护卫舰出现的合理性。

首先,4艘F125直接替换的是8艘F-122型护卫舰(不莱梅级护卫舰)。F-122型护卫舰本质上定位是“远洋巡航护卫舰”,主要设计用于在北大西洋护航北约船队,其服役生涯中曾长期执行“禁运”、商船护航和低烈度冲突前沿部署任务。

在武装方面其也仅仅装备了1门奥托76mm舰炮,1座八联装MK-29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备弹16枚),2座四联装MK-141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轻型鱼雷发射装装置,2座21联装拉姆近防导弹发射装置等基本的武装配置。

同时在步入21世纪的新战略需求的要求下,德国海军认为其应该能融入多国海军任务编队,为“混合舰队”提供海上监视、禁运、隔离海上冲突的能力;为陆地联军提供战术火力支援、部队支援和特种作战能力。

而F122的替代舰F125就在双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为中低强度海上维和作战任务而设计,同时要比前辈122有更强的对地支援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德国海军要求F125能在远离母港的地方部署长达两年,每年平均海上航行时间要能超过5000小时,而且期间不需要在设施完备的港口进行维护,主要维修间隔也达到60个月。
据德国海军称,与德国以前的护卫舰相比,F125型相当于将运行时间几乎翻倍,主要维修间隔翻了三倍。

而在要求长期低维护海外部署等“核心”需求下,也催生出F125型护卫舰的三大特色。
一是注重全船系统的稳定和冗余性。为了保证该舰能在海外长期执行任务,其各主要任务系统采取至少双层备份,主传感器TRS-4D更是采用了4面阵,并分置于两座塔楼。当然这也不可避免的也增加了空间和吨位占用。

二是高度自动化。7000吨级排水量的F125护卫舰只需要120名固定船员,同时为了长期部署,采用“双班制”,单舰配两组舰员,四个月轮换一次。
三是充足的多任务模块空间。该船最多可提供190名人员居宿空间,包括120名固定船员和70名临时船员,可以运载多达50人的特种部队及其装备,并配备4艘11米RHIB。在舰中则可以容纳4个6米标准集装箱模块,可以用来安装多任务模块。而舰首同时预留了2座8单元MK41垂发的空间,以备未来“对陆”的需求。

在动力系统方面,F125型护卫舰采用了CODLAG(柴油机电力和燃气轮机联合动力)模式,总推进功率29.4MW。在巡航速度下,该系统由4台2.9MW柴油机驱动两台4.5mw的电动机;在最大速度时,则是再接入一台LM2500燃气轮机,最大速度可达28节。同时还安装了一台1MW的船首推进器,方便港内操作。

在主要传感器方面,装备4面阵TRS-4D雷达,齐全的导航、IFF、光电、电子战系统、电子支援系统、战术数据链;但仅装备了潜水员探测声纳,舰船本身不具备探测潜艇能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则是仅仅装备了一座奥托127/64舰炮,2座四联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21联装海拉姆发射装置以及各种武器站和非致命性武器(水炮),比起同等排水量军舰有着很大的差距。

截止目前,4艘F125型护卫舰项目总预算为26亿欧元,目前已经进入交付试航的末期,今年将交付完毕。不管怎么说,这级船代表德国海军新世纪海军部分战略,符合需求就好,至于未来的MKS180或是F124型代舰都是互补的后话了。
从某种角度说,德国为什么不考虑下两栖攻击舰、两栖登陆舰。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