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8字头跌到7字头:《清平乐》的"伪高级"得治
溟瞾影视馆执笔原创:[文章首发自:今日头条 溟瞾影视馆]
于影视剧来说,服化道之流是"面子",剧情才叫做"里子"。有面子,只能激发观众欣赏的欲望,若想让观众长久追随,还得靠里子。
《清平乐》——"伪高级"集大成者!
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旺盛,辨别传统烂剧,大多数观众很容易做到。不过有这么一类剧,自报家门"精致剧",观众一瞅服化道:啧啧,还真精致!

可实际呢,称这类"精致剧"的内在"空无一物"绝对够格,且称之为"伪高级"剧。对于这类剧,用曹操评价鸡肋的一句话来讲,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比于传统烂剧,它们实际上要高一个层次,可从危害性来讲,"伪高级"剧才是严重限制影视制作者们进步的大山。明明完全有能力做出既要"面子"、又有"里子"的优秀剧作,却偏偏将所有精力都发泄在锦上添花的部分。本质上,这是对影视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我所见,《清平乐》正是"伪高级"剧的集大成者。制作庞大,服化道精美还原,镜头构图十分讲究,甚至连台词都有一股文绉绉的味道。可一追30集,却完全找不到该剧存在的意义,文化属性谈不上、娱乐属性也不多,甚至连题材定位都说不上来,究竟是权谋大剧,还是宫斗剧,或是历史剧?

极具文化属性的国产剧,笔者推崇《大明王朝1566》,该剧不做对历史一五一十的还原,以历史精神与人文思想为核心,讲透了官场、政治。而在娱乐属性上有巨大反响的国产剧,笔者对《庆余年》的印象尤为深刻,该剧脱胎于网络文学男频文,官场、权谋的刻画比较粗浅,但笑料、包袱可谓层出不穷,称得上"下饭神剧"。
"伪高级"剧都是什么样子?
谈起"伪高级"剧这个话题,我的印象里至少有《天盛长歌》《鹤唳华亭》《九州·海上牧云记》《新世界》四部。
为什么没有《长安十二时辰》?其实从豆瓣8.7只跌到8.2的评分就能够看出来,该剧整体节奏的把控比较到位,崩坏的情节集中在剧集后三分之一部分,并非"伪高级"剧几乎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假大空"的模样。
《天盛长歌》由原著的女主视角变为男主视角,因此在高热剧情铺垫阶段,女主的一切经历很难引起共情。而且铺垫过长,高热情节相对而言就过短了。
《鹤唳华亭》以权谋斗争为剧情核心,反转之后又有反转、反转之后还要反转,这样一来不但会引起整个情节漏洞增加,在观感上也会出现审美疲劳。

至于《九州·海上牧云记》,乍一看气势磅礴,有些《权力的游戏》的影子,但细究下来就会发现,不同剧情线索、角色之间的联系太薄弱了。几条主线,江湖混迹线、朝堂斗争线、草原征服线、帝后相争线,给人一种像是在同时看几部剧的感觉。
而《新世界》,剧情线索也比较繁杂,节奏也就自然迟缓了,最要命的是,人物塑造相当失败,角色性格自我矛盾,相当拧巴。
《清平乐》细究起来倒不是《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那样,其虽不至于像《九州·海上牧云记》那样有同时看几部剧的体验,不过两者至少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不同剧情线索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也没什么灵气,这一点倒是与《新世界》大体一致。
"伪高级"剧《清平乐》罪在何处?
剧情线索繁杂,没有重心
回想一下张开宙(《清平乐》的导演)的上一部作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不难理解为何《清平乐》很难找到看点。他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多部剧情齐头并进、多个人物齐出场,不存在所谓的重头戏、很难找到改变故事走向的情节爆点,人物整日看似都是正事,实则按部就班,罕有成长空间。
原著《孤城闭》,也就三十万余字,改编影视剧竟然足有70集。反观前文提及的《庆余年》,第一季一共46集,对比原著小说得有百万字,这样节奏如何会拖沓?
《清平乐》的重点也就两条线索:朝堂,后宫。

两条线索的几乎一致,在节奏上拖泥带水,你叨叨几句,我叨叨几句,叨叨之后还要叨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非得往十几句甚至几十句扯。在朝堂线上花费庞大的篇幅,这一会儿宋仁宗要和大臣商量某个国策,过一会某个大臣又与另一大臣相谈半晌,再一会儿某个大臣又要处理自己的事情,出场人物不可谓不多,可刻画却都浮于表面,观众又能记住谁干了什么呢?
而且为了拖时长,不乏提及多个历史典故、人物典故,观众也不都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话说了半天,仍限于理论层面,谁知道你想干什么呢?这时候也最怕看到一些弹幕:明明是你不懂历史,凭什么说这段情节没有意义?
说实话,还不是剧情毫无重心,各处都想展现一下,结果就沦为了过场。
人物塑造浮于表面
刻画人物的性格及其变化,往往都需要一些对人物而言称得上是人生要事、大事的事件来进行深度描写。举个例子,在《大明王朝1566》的剧中,为了强调嘉靖帝私心与海瑞大公无私的对立性,专门为二人设立了一场足有十余分钟唇枪舌战的重头戏。嘉靖、海瑞你一言我一语,辩论中说透了皇权政治到底是如何愚弄百姓,也说透了两人之间的差异与差距。

《清平乐》里,有这样一段情节:仁宗的养母,即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繁碌多年,在生命的最后,终于能够以衮服谒拜太庙,这对她而言是作为太后一生的无上荣光,况且还是临终之际,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可在剧中,草草数十秒,观众的情绪还没调动起来,就已经是下一个场景了。那么,缺少对这个人物的心里、神态、语言(深度)的刻画,谁有能体会到她的辛酸泪呢?
在重点的要事、大事上少有镜头刻画,却在稀松平常的事情上讨论个你来我去无尽数,试问这样观众如何辨别不同的人物,如何体会不同人物的成长过程?难不成这部剧仅仅就是想要告诉观众宋朝有多少个历史名人?
"伪高级"的《清平乐》编剧要背锅,导演亦不能独善其身
从浅层来看,《清平乐》节奏太缓慢,没有足够的信息量、戏剧冲突太弱;人物浮于表面,只有行为动作,没有心理思想。这些,实际都与编剧脱不了干系。
不过深究第一点(节奏),不排除是编剧设计少、导演拍得慢,又或者是受制于资本方的要求,在某些地方必须"加戏"。而第二点(人物),实际上导演完全可以把更多的时长放在大事、要事的发展上,可他没做。

总而言之,制作团队对于服化道等"面子"要求严格、制造考究,这一点该肯定还是要肯定,毕竟这是国产影视剧在硬件方面的进步,总比五颜六色、东拼西凑要赏心悦目多了。不过对剧情"里子"的不重视(或者说重视点偏颇)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剧情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绝对是一抓一大把,节奏慢、人物扁平等等。
毕竟,在国产剧蓬勃发展的今天,服化道方向越来越精致的剧作会越来越多,而故事不合格,弃剧也是很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