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up主@洵纾同人剧《空待》的表现手法(意识流)
总体概述篇1:浅析同人剧《空待》的表现手法
2020年8月21日
补一点题外话 ——
任何一部作品,对于其思想、主题、立意、内涵、格局等,通俗地说,就是作者通过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通常会产生三种表现结果。
一、作者对于作品的基础设定,即作者从设定上,或于创作之前,源于设定,换而言之,这个作品,讲什么,作者就是这么定了,作者定什么,就是什么,称为原核立意,为A。
二、作者根据自己的设定与立意,或原创,或利用素材,通过剪辑、拼接、转换、台词展现等表现形式,最终完成的成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立意,为B,这个客观立意,从理论上来说,除了成品本身,谁都不知道,由于文艺作品本身的特质,也正是因为客观性,造成了B的无法精准解读。
以上可以看出,B是对A的诠释,由于作者创作过程中,表现方式、手法、视频素材、台词等多重原因,可能会导致B对A的诠释有误差,所以B与A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1.B绝对等于A(出现概率极低),2.B等于A,3.B约等于A,4.B不等于A,5.B绝对不等于A
另外,B与A的层次高低比较,也会呈现三种状态,即1.B高于A,2.B等于A,3.B低于A
三、读者根据作品展现的内容,反向解读立意,为C,不同的读者,由于自身的阅历、知识结构、观赏角度、阅读理解能力等等复杂原因,解读的C,会呈现不同的观感与理解。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部作品,原核立意正常且尚算不错,创作水平在及格线以上,在正常状态下(作者不强行推设定、不剧透、不解释剧情),C是对B的衍生解读,如果作品表现力足够完善,C通过解读B,从而反推A,因此C会无限接近于A,但是无法百分之百解读A,C与B的关系,参照上文B与A的关系。
举个例子,就像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原型到底是谁,原作者达·芬奇不说,谁也不会知道,就算有考证,得出的也只是一个基于客观画作呈现的推测,并非客观事实。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空待》的原作者,总是说《空待》有缺陷,这不好,那不好,自己嫌弃自己,但是喜欢看这部作品的小伙伴,追剧过程中,就是觉得《空待》是一部佳作。(注:《空待》有缺陷,这是肯定的,世界上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有缺陷的,就算经典名著也一样。)
所以,喜欢《空待》的朋友,千万别听原作者的胡言乱语,仔细看剧,好好欣赏剧中戳中你们的“虐”点或者“痛”点,理性讨论剧情,这就对了。
原剧尚未完结,依据目前已知的剧情,我无法解读,也无法推测《空待》的原核立意A与客观立意B,我个人对《空待》的解读属于C类,或许某些部分会与B重叠,不过是否正解,谁也不清楚。
废话到此为止,以下进入正解 —— 《空待》意识流表现手法
关于意识流的概念,可以百度,意识流小说,或者以意识流手法展现的作品,是很难驾驭的,名作屈指可数。在同人剧这个类别中,不仅少之又少,剪得好的,很难,就这个大胆尝试,剧情总体尚算流畅,《空待》也值得大力推荐。
《空待》的剧情,从单个主角魏婴的第一视角出发,再由蓝湛、魏染、阿愿等人物的补充视角,将故事以回忆的方式,穿插独白叙事之中,形成碎片化的信息,伴随主线故事的推进,一点一点拼凑起来。
由于故事从个人视角出发,结合插叙、倒叙相互嵌合的手法,造成了客观叙事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甚至刻意的曲解,不过从剧情思维逻辑而言,每一个人的回忆,都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偏差,由此带来的这种缺失和误读,这才是符合剧情逻辑的。
从剧情角度而言,也正是因为有些真相,不为“任何人”所知,作品才会留下想象的空间,以及立体的层次感,至于作者对于这方面的把握程度怎么样,在剧情解构分篇的时候,会根据具体的台词,再来探讨,这里不作赘述,看剧的小伙伴也不必深究。
另外,在意识流表现手法中,对于个别特殊事件(典型举例:兔子梗、地牢梗),作者在剪辑的时候,由于素材的局限、拼接顺序、台词描述等,无意之中形成了罗生门效果。
首先声明,这绝对不是作者刻意为之,以作者的思维角度,也不会想去这么做,只是由于剪辑表达过程中,由于主观与客观等多方面综合原因,刚好巧合地形成了这样的效果,诸位大可忽略这些细节。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已知剧情,《空待》呈现出来的故事,结合评论区的留言与互动,私以为,基本认定,B约等于A,但是接近B等于A的程度。以满分10分为标准,表现手法8.5,剧情逻辑7.5,台词水平介于7.5~8.5,立体想象空间7.5,立意深度与表达层次7,人物形象塑造8,总体综合评分7.5~8.5,算是一部兼顾立意输出,具有个人风格与思想,并且观感尚佳的佳作。
(由于《空待》尚未完结,以上各项分值或有偏差较大,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客观事实依据。)
最后关于一点台词瑕疵上的举例,第76集5分06~08秒,台词中明确写出了“李商隐”的名字,从《空待》剧情设定的解读中,此剧应该是架空背景,严格从逻辑角度来说,写出诗人名字的台词,是不合适的,也会有突兀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借由“李商隐”之名,尝试从台词中推测一下,《空待》故事发生的历史时代背景。
李商隐,具有真实历史存在时代的指向性,通常情况,架空剧集,不论是否为同人作品,台词引用名人诗词,最好不要将诗人的真名明写出来,这样会比较圆融与顺畅一些,尤其《空待》还是意识流手法。
虽然在同人作品创作中,对于这些台词瑕疵,不必过于细究,也可以强行硬凹设定,在架空背景中,就是存在一个同名同姓的诗人,也是可以的,不过毕竟能够尽量做到完善一些,也是好的。
这句台词,大可将“李商隐”的名字略去,直接衔接诗词原句,至于怎么表述,我本人不擅长写文艺作品,就只能看看,我有一位朋友,文笔与逻辑思维能力水平都相当出色,或许可以写出非常漂亮甚至惊艳的台词。
关于这句台词方面,这里并非刻意对原作者“求全责备”,仅为表达个人观感,如果说,这是我的过度解读,也不为过。
此篇概述,就到此为止了,望读者手下留情,板砖轻拿轻放~~
据说某人以《空待》主体故事与设定为主线,还写了同名衍生小说,如果衍生小说还不错的话,或许还可以考虑写一个系列文评,作为对《空待》原剧的参照解读与应援解读,并且通过小说作品的解构与简析,同时讲解一下,文学作品(小说)的专业写法与技巧,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下一期预告:关于《空待》“虐”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