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加拿大,我去瑞典,7500公里~~

基本背景:
学校:哈工大
GPA:3.42/4
GT:149+169+3 雅思 7.0
申请去向: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KTH
从小就是喜欢一些酷酷的事情,小学喜欢打篮球,初中喜欢摄影,高中喜欢捣鼓一些科技小制作。虽说不讨厌伏案工作,但还是喜欢多和外面的世界接触,这也为后面的留学之路埋下了伏笔。
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文科成绩并不差,但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理科。成绩在学校并不算拔尖,当时我的母校与同济大学有合作关系,我有幸入选了选拔自主招生资格的苗圃计划训练营。平日里积累的知识在这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和小组成员使用嵌入式套件制作了一个ATM机的安全保障系统。最后很顺利地得到了仅有的几个自主招生名额。高考完的第二天,我就来到了上海,进行自主招生的面试,但当时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加上自己发挥不佳,遗憾落选。怅然若失了一个月,最后被哈工大录取,来到了北方边陲之地,开始了自己新的求学之路。
大学我所学的专业是通信工程,本来数学就是弱势学科,这个专业在全校的数学难度仅次于数学专业的同学,这也给我大学的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大一自己还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后来到了大二,课余生活丰富起来,成绩有所下滑,考虑到未来升学压力的我开始行动起来。最初,我是想通过竞赛加分的方法获取本校保研的资格,加入了学校的创新团队,报名了物联网的比赛,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不过最后因为分工问题,团队解散。没有取得成果事小,由于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课后,分身乏术,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下滑,这就违背了我当时的初衷。在一阵迷茫之后,我选择了一条之前没有考虑的道路——出国留学。
我的一个大学舍友一直在准备出国,当时安慰之余,为我讲解了很多关于出国的知识,我心中萌发了出国的想法。我把这个不成熟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没想到他们很支持我的决定。后来又在女友的鼓励下,坚定的走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
大二之后开始注重GPA、语言成绩的准备,原本我的英语成绩还算不错,但是面对出国的标准还是差得很远,报过班,上过网课,也没少刷题,因为方法和心态的问题走了不少的弯路,算是我留学申请的一大障碍。
大三上的时候,我就开始考虑留学机构的事情。在哈尔滨,提供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我和周围的同学参加了一些留学机构的宣讲会,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机构进行详谈,有一家甚至已经到了最后交钱办手续的阶段,但是总感觉没有遇到心仪的留学机构,最终因为寒假回家搁置了。春季开学后偶然间在学校的咖啡店看到了世毕盟的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解答问题,我就把我这小半年积累的问题和疑问全数向老师询问,结果发现这个机构和我之前遇到的不太一样,不只针对文书和申请事宜,更是注重学生在申请过程中的背景培养。而且老师们回答我的问题都很客观,没有过分画大饼,指出了我当时存在的问题。我第二天就完成了签约,可能这就是遇到了对的选择。
签约之后,世毕盟为我配备了申请指导的培训师和学术方面的mentor学姐(加州理工毕业)。在第一次的meeting之后,我对自己的申请有了很清楚的规划,两位老师在各个方面都给我提供了建议。在进行暑研套磁的过程中,的确给了我不少帮助,包括相关专业教授信息资料的整理,面试的技巧,时间的规划,甚至是所用到的PPT都改了很多版,不过最后还是因为和联系的教授研究方向不一致遗憾错过。后来焦老师给了我一些建议和帮助,让我在学业繁忙的同时拥有了一段名校的暑研机会,这对我的申请帮助很大。
随后的申请季可谓是相当忙碌,文书的草拟、修改经历了无数版,选校名单一再调整,申请缴费、资料投递问题重重,这些对一个没有经历过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焦老师和姜学姐给了我无数细致且专业的指导,帮助我顺利的完成了一系列的申请工作。在自己想法有所倦怠的时候,焦老师也会鼓励并帮助我制定确定的时间节点来将任务进行细分,实在是申请路上的良师益友。
申请季结束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但是国内疫情严重,整日在家无所事事,无法外出排遣心情,再加上学校未定,一度颓废。好在努力终有所回报,收获了名校心仪专业的offer。在这之后,焦兄同样关心我的留学最后一步,签证缴费事宜,为我搜集了不少的信息和渠道。总之,我的申请之路有了世毕盟,不在形单影只,背后有坚实的依靠,助力我圆梦彼洋。感谢申请之路上的陪伴与支持,感恩,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