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于文字编辑的思考——4月24日编辑交流会实录(下)

2021-05-25 19:15 作者:凉宫春日应援团  | 我要投稿


放在前面:

以下是我们整理了4月24日应援团加热部编辑交流会中部分成员的发言,但由于大家讨论热情实在是很高以致于我们在总结后还是留下了三、四万字的初稿,尽管经过几位编辑将之进行了修改,但还是会有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错误存在,各位如有发现可私信编辑进行修改。

以下皆代表发言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果各位有更多、更好的建议或者看法,可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以下内容中提到的动漫、文章、专栏、推送等,我们尽量会留下站内跳板。

感谢@比尔不喝牛奶@nehcub1219 的整理、校对、排版。


上半部分记录:

@Mezamu目欺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玩古典的,他就曾经说过一个这样的说法。你在欣赏一部作品的时候,不要光光从它的艺术性来判断,比如你可以说有一个什么交响曲,我忘了叫什么名字,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有开创一种极其独特的艺术模式,但是我也拒绝承认他们是美的,很简单,因为难听。就这么简单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太难听了,现在作品也是一样的,我看不懂,我需要反反复复像做阅读,我对阅读理解那种去做,你这个作品就算你有再深的深度,你是成功的,我绝不认为你就是成功的。你作为作品本身就应该平衡你自己思想的表达和受众接触的这样一个平衡点,这也是我们编辑应该做到的,所以说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编辑必须有读作二象性。

你是读者也是作者,你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一个东西。

没有太多的深度,这种方面能不能写,其实我觉得可以。很简单,我们太多的人陷入了一个误区,只要是番剧,只要是艺术作品,一定有它的艺术效果,有它的艺术价值。但很多时候他真的有这种效果,我觉得不一定,我马上给你们举个例子。这也是我自己经常用的一个方法。

动素模型

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的主题的时候,经常经常用这样一个框架。图已经很明显了,分发送者客体接入的辅助者、主体和反对者,这样的分类是为了什么?就是说我们在分析一步番剧的时候,分析一部作品的时候,其实大部分我们的着力点在什么?是在人物身上。

凉宫有它的成长,有希我觉得很可爱,学姐老是被迫害,你谈到这些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你在分析一部作品的时候,终归会从人物会从里面的主角进行出发。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一个作者的角度说,我们从一个作者的角度出发的话,我们在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琴音姐现在应该也在听,我相信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创作顺序应该是主题到人物再到情景。

而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的顺序是什么?从人物到情节到主题,这是我的一个个人观点。

也就是说我们在创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这两个是反过来,也就是所以说我们如何分析人物,如何分析这部作品的一个主题,这就是我经常用的一个模型,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模型叫做动素模型。一般情况下在里面主体是什么?主体就是人物,而且可以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可以是凉宫,可以是阿虚,可以是长门,可以是学姐。客体就是人物的动机或者说目标。

辅助者就是帮手,发送者是什么?发送者是靠的是谁让这个人物有特定的动机,接受者是分析这个人物假如实现了动机以后,谁能够受益?等会我把这个模型的具体分析我会发到群里面,大家看一下。

红高粱这一部作品不知道大家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电影,对于这部影片包括我以前做阅读理解啊,我经常就看到一些他讴歌了什么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都是歌颂了一种民族大义和民族自信心。很多宣传语说真的都是这么宣传的,他书写的是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勇气和决心。

这个观点是从哪里来的?那个里面有个什么爷爷来着,被日本人杀害了。然后爷爷率村民反抗的日本人,然后就从这个角度分析,好像是好像这已经体现出民族大义。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带大家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逐个来分析,在这件事情中,我暂时称他为死者爷爷,我给大家分用动素模型给大家分析一下,首先主体是什么?主体是不是爷爷和他组织起来的那些军队。客体是什么?客体就是人物的动机或者说目标是什么,是不是为了为死者爷爷报仇?那么我们再来看辅助者,帮助他人有没有?没有。反对的,谁对复仇这方面有所阻挠,是不是日军。那么接受者,谁会在这里面获益,死者爷爷肯定不可能的,日本人肯定不可能的。当然是爷爷和他那支民兵,受益者是他们,而他们说的意思是什么?是不是为死者也报了仇?那么发送者到底是什么?是民族大义吗?不如说应该是民间伦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命抵命。

因为发送者,也就是他们的动机,谁给了这个动机,谁给了爷爷他们谁给了我的,爷爷复仇的动机,你可以说是民族大义,你也可以说是民间伦理,但最后他们受益的是他们自己。他们最终享受到的是为死者爷爷报仇以后得到的那种安心感,得到的那种就是那种快意。因此在这个地方这边是电影的主题,强行拔高到民族大义和民族自信心的身上,我觉得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就是动素模型如何分析一部作品的。这里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我们马上就说凉宫春日的消失,我都用电影来做例子。凉宫春日的消失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主体是谁,主体我相信肯定是阿虚。因为从头到尾行动的人都是阿虚。客体是什么?动机或者目标是什么?是不是从我这么说,我们先从电影本身出发。从头到尾表现出来的,阿虚一直在说的,是不是想找到凉宫?当我们再看其他的辅助的有没有?可能有人要说有心要要说长门,但是严格意义上,他在这件事情上是没有提供帮助的。因为如果他要提供帮助的话,他直接会把答案告诉他。

反对者,长门就是反对者,某种意义上是反对的,尤其是戴着眼镜的长门。接受者是什么?接受者我刚才不也说了,接受者是分析人物,假如实现了动机以后,受益的是谁?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我们从电影的角度来出发。最后受益的人是谁?是阿虚。为什么?因为阿虚回到那个世界,一个拥有着什么样的世界,从电影表达出来的,是不是一个从电影表出来就是一个拥凉宫春日的世界?为什么在电影很多地方在刷心疼有希,因为他在番剧里面表达,他在这部作品里面表达出来的就是阿虚选择了凉宫放弃了长门。我相信这个观点虽然我现在这样提出来可能有点突兀,但是我相信应该反对的应该不多,。有这一点在哪里特别明显,就是那段著名的意识流,他需从长门的手那里离开走到教室里,等在他前面是凉宫。这样的处理方式很让人就容易就联想到这篇这部电影它是要表达它需放弃长门,选择凉宫。

这样一个作品,也就是说我们最后来看发送者,等于给了阿虚动机,是不是寻找凉宫?谁给了阿虚他的客体。他找他变回原来的世界那个凉宫。也就是说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凉宫春日的消失实际上就是一个阿虚在长门和凉宫春日上做选择,至少他是这样表达出来的。

但是这样表达出来好不好?我其实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其实也能让人get到很多爽点,但是就像我上一次在直播里面说的,我其实不觉得电影版的消失是一个那么凉宫的故事,为什么?我曾经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如果我们读了消失的原作,你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第一阿虚做选择在小说里面是更加坚决。第二个一点就是阿虚在当时做选择的时候,有一个点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是那种非日常的生活,这一点其实在小说里面体现得非常深刻,但是各位仔细想一想,在这部电影里面有没有提到的一个。

而且自己和自己对话那个地方,用打出来的字幕写出来,你认为现在的日子更有趣吗?你是真的这么认为的吗?

当时我看电影的时候看到那里我真的觉得很突兀,因为我当时还没看过小说,我还没看过原著。我当时觉得你突出来,我当时觉得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刚才的模型,那么发送者这个是应该是阿虚渴望,阿虚的动机的来源应该是渴望非日常的生活,他渴望那些不思不思议的事情。但是他最后的接受者只是他找到了凉宫。他的客体应该是他想要选择一个有不思议事件的世界,但是电影里面有没有体会出这一点,我相信电影对于这一点,我不敢说它是弱化了,但至少说对于这一点是没有体现出来的。当然为什么他要这么不理解,那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今天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但是在这个地方我也相当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大家利用一下动素模型,再回去好好读一下消失的原文。你就可以发现,其实电影和小说之间真的差别非常大,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消失里面大家刷的最多的是心疼长门,心疼有希,而不是重新选择了一个拥有不可思议事件的世界,而放弃了一个平凡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动素模型。

然后接下来是实操部分。请大家去看坂中佳实和Laplace他们两个的推送,这个地方我就默认大家都已经看过了。

这个是当时我在改的正式版中的那一边,这是我在修改那一篇稿子的时候的秀米的一个排版,我基本上保证了原文和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在上面。那么我会从这一篇文章给大家进行阐述,为什么我一定要选这两篇文章为主体?

这两个推送拥有的非常经典的特征是什么?坂中的这篇文章它的完成度非常的高,写的也非常的好,可以说如果一般情况下,直接拿去投稿的话,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我还是对它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修改,可以修改什么,我就默认大家现在都已经打开推送了。我们来看一下,推送中绿色的字体是我自己写的。

来看看这一句:“那么,首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事实”。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有什么问题:我们把这句话分两句,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修改。“那么,首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事实”。我这地方给的是“后面有一个单独的“其次”,而这句话则兼顾了承上启下”,这句话承上启下在什么地方?从这句话的前一句很容易看出,作者在写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引导读者我将要抒发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同时给了读者一种心理期待。心理期待是什么,就是读者心里想到的。读者心里期待的这一点和作者所说的这一点不一定是相同的,这个地方需要有一个缓冲,如果直接带入进去的话,会显得节奏非常的急躁。

所以他的原稿写的是,“那么,首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事实”,而我就进行了一个微调,“那么来看一个有趣的事实”,然后再分层。首先凉宫的小说发布顺序,在接上后面的其次,大部分人对这句话才起的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完全可以有一个统领句。这里统领句就是“那么来看一个有趣的事实”。统领句不一定要去像总起句那样,拥有对一种观点的表达,就算是这样的白开水一样的语气也可以。实际上是告诉读者,这个地方有一个缓冲,我接下来开始装逼了,你们大家都看好。

刚才我就说了,在自己写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读者读到这篇文章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前后的节奏是怎样的?我读到这个地方会不会读一口气读下去还没读完,就觉得断气了。有些地方跳跃的过快,我就觉得自己思维跟不上。这都是我们在当编辑的时候,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的问题,去思考每一个稿件需要掌握的东西。

然后我们再往下面翻,在迫害学姐再往后那个地方,有这样一段话,我也修改了一点。

“如果觉得团长任性过了头,那我们不妨回到上一本书,在忧郁里别说学姐,世界也都是作为任性过头的团长大人手里的玩具罢了,随意抛弃了旧世界选择和阿虚做一个亚当夏娃,但是那个时候就看不到太多的怨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实感。”

在《忧郁》里,别说实玖瑠,世界也都只是这位任性过头的团长大人手里的玩具罢了。然后看起来下面接下来一个随意抛弃了旧世界,选择和阿虚做一对亚当夏娃。这个地方对应上面写的任性大人团长手里的玩具,而这样写出来加上一个破折号,给读者的心理暗示就是团长把世界作为玩具以后做出来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她做没有?

她没有做,她实际上是没有做的,但是如果他想这样写的话,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就好像是团长现在已经做了这件事情了,结果看不到太多的怨言,因此在句子内部的逻辑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那么修改稿是怎么修改的呢?“随意抛弃旧世界,选择和阿虚做一对亚当夏娃,对于当时的春日而言,只不过是转念之间的事。但那个时候却看不到太多对团长的怨言,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地方改动是什么?是告诉大家,抛弃旧世界和阿虚做亚当夏娃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假设,和原句相比,我相信这样的改动会更加的切合元素本身,同时也会让他还有一个选择。

这个地方我写了一个“对于当时的春日而言,只不过是转念之间的事。”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我是以一种假设的语气把它写出来的。

那么读者心中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怨言,他仍然会抱有一种好奇,因为他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说这样的改动稍微改变了句子内部的逻辑和句子之间的逻辑,让它更加符合读者的一种心理预期。

然后我们再往下,很多人立刻和阿虚站到了同一立场。好了,重点来了,他这里写的是和阿虚一样的行为,然后他用括号写了一个SOS的良心,唯一的普通人一样的行为。那么如果是没有看过这篇,或者是说对于凉宫了解不是很深入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他做过什么样的行为。

因为说句实话。阿虚本身他的情感是非常低沉的,是非常忧郁的,也是非常压抑的。所以说人物如果做出一些比较出格的行为的话,在那部作品的氛围里面,其实是成立的,但是这个地方它有没有具体的写出来这种行为是什么,没有。他只是告诉你黑子和阿虚做出了一样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我们看过凉宫的都知道黑子和阿虚做出来的是一种行为吗?其实并不是,他下面也阐述了阿虚在生气的时候的表现,而且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团长的任性将影响到她的未来,而不是团长任性的迫害学姐,这就是一种差别,但是前面那句话有没有体现出来?没有体现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有一个改动,首先大家可以看到原来的那个地方:《叹息》则不同,拍电影的什么更有真实感,而且这次的对象不是世界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我们萌萌哒的学姐。我们把生团长的气补充出来了以后,首先观众就知道黑子和阿虚做出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第二个,阿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有些黑子为什么要黑春日?是不是给出了一个解释,也就是说读者读到这样一个结论,很多黑子和阿虚一起开始生团长的气的时候,它的前面有对应的从原文身上得到的进行支撑的东西。

而如果缺少了这种内容的话,或者说我们从原文身上得到的东西和我们的论点之间相隔过远的话,就不会形成这样一种交相呼映的效果,我们看起来绝对会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为什么会以这篇文章作为例子,首先这篇文章其实写的非常好,但是在句子之间的逻辑上存在一些小问题。

前后句都是在引导读者,让读者有一种期待,而中间则是直接解答了,让读者有一种扑空的感觉,没有引导读者的想法往下面走,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我刚才说的,在写这部分的分析的时候,作者的心里面是肯定有数的,但是读者和观众心里面不一定有数,他不一定和你一样对这部作品非常的了解,你一说什么他就立即能想到。

因此从番剧里面挖出对这个观点有可以进行论证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之前就说了,不要害怕剧透,因为有些剧情你把它挖出来,你把它呈现出来,你把它剧透出来是真的有必要的。如果你因为害怕剧透而放弃了回归作品本身的话,你带给一个人的只有一头雾水,这就是我为什么会选这篇文章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适当的剧透可以吸引人,那种欲说还休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的确更吸引人。因为适当的剧透,它带给观众的实际上是一种另类的心理期待。当人在对待一部作品抱有心理期待的时候,他的动机肯定会加强,而这正是我们写补番推荐想要达成的效果。

好,我们谈完了这篇文章的问题,我们再谈一下这篇文章的优点在什么地方。不管是看秀米也好,还是看原来的也好,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这部推送里面有很多话是被加黑加粗了的。

我们都知道作为编辑,在编辑一部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自己把一些关键的语句进行加粗,而我们如果把这篇文章加粗的语句单独的提出。从头开始看。争议最大的地方在哪里?是凉宫春日的叹息。然后来告诉你们,这一点你们显然是很明白的,然后再加粗的地方是什么?第一,首先叹息是紧挨着忧郁的改编难度更大,所以舍了这一部分的动画化。

第二,大部分人因为那段话才有反应。而为什么会因为那段话去反应,是因为大家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实感,也就是说大家为什么在忧郁里面没有反应,大家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实感,而下一句加黑的地方在哪个地方?为什么和谷口吵了一架去就回转心意回去陪团长胡闹了呢?因为绝对要让这部电影成功。

而且下面还有阿虚看到名为凉宫春日的女孩的坚持,再往下面看团长有趣的地方在什么?在于它的神人二象性,而人的方面肯定是错的,但是人因为犯错才会被称之为人。

然后下面一句和黑子们只看到团长“人”的一面相反,“机关”只看到了团长“神”的一面。

而无论哪一种其实都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凉宫都不是神,怎么能轮得到阿虚?

可以再看一遍09,我是真心觉得可以再看一遍09,反正我看09的时候看到叹息那个地方,我是觉得违和感很大的,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还可以给你们讲一下,然后再这说到这个地方,凉宫都不是神,怎么轮得到阿虚?

这个地方不仅仅在批判虚神论这个东西,还阐明了前面那个观点,凉宫不是神,因为他前面说凉宫都不是神,这是一个前提。然后最后说真正的神是什么呢?神是存在的,真正的神是谷川流。

我刚才只是选取了这篇文章加黑的部分,你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像有一些推番的文章一样分成一块一块的,但是这篇文章它推送的思路非常清晰,前面在讲的这一个大点下面分成了哪几个小点?这几个小点分别的重点是什么?它非常的清晰。我们在作为编辑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如果把重点的那些观点直接拉出来的话,可以迅速的为这篇文章进行分类,进行定位,或者说对结构进行一个划分,这就是这类文章的一个优点。

我把这一篇文章发给大家看,是为了告诉大家这种文章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我们刚才说的编辑需要在部分语句上进行下手,如果编辑读者角度出发,这一篇文章就属于典型的需要在部分语句上进行下手的。那么编辑作为作者角度出发的时候,他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是非常清晰非常明了的。那么还需不需要修改?这个地方就不需要进行修改。所以说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坂中佳实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非常的完整,就是这个原因。

作为作者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这样的一种自觉,在自己写的时候,你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很多人非常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清晰的格式和层次。那么我们作为编辑,怎样帮助那些写的比较乱,写的比较散的文章呢?可以参考修改这篇文章的方式给他们进行建议。

好,这是我们今天讲到的第一个例子。然后我现在给大家发第二个例子。


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选他?这篇文章我当初的评价也非常高,为什么?这篇文章也是典型的完成度非常高,但是它的问题在哪?它的问题在于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逻辑是有比较严重的问题的。我当时给的比喻就好像是我拼一个积木,整个形状其实已经拼好了,已经拼出了一个正确的形状,但是上面的花纹不一样,所以看起来非常怪。但是如果这篇文章拿出来发我觉得也能算合格。但是我经常抱有这样一个观点,面对越好的作品越要严格要求,所以我当时也是给了他一些修改意见。现在我就把我当时修改的一些想法给大家说下。

首先这篇文章大体上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正文的单节和总结层次其实是一目了然的。而且第二节是写的最好的,就是阐述女性爱那个部分。那一部分在里面引入要叙述的内容结论与相关的证明,引用内容回归原作,对结论打开分析,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

首先引出什么是女性爱,然后再引出定义,而这个定义是怎样在电影本身里面体现出来的,这种体现代表了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别人是怎么看出来的,是怎么体会到的,这是一种非常清晰的思路。

可以说这一部分的阐述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能达到一种什么要求?达到一种引领读者顺着预想的思路往下走的效果。

我经常在说的一个观点是什么?一篇文章与其说它有什么所谓的生命,所谓的活力什么太虚了,它有内部的逻辑。

内部的逻辑是什么?作为作者,你要尝试着去引导读者的想法,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走,你要让你的思路迎合,或者是诱导读者的想法与你的思路相同,当读者在读的时候自然会抱着一种期待,而当这种期待最终达到现实的时候,就好像你在打游戏里面打出一套连招,那种感觉肯定是非常爽的,爽到飞起。

读文的感觉也是一样,如果在内心中读着读着有对接下来剧情有着一股期待,而最终期待的结局和预想中是一样的时候,一样会爽到飞起。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一点上完成得非常好。那么问题集中在哪一点?集中在第一节和第三节上,而且主要问题在于第三节。

现在大家可以快速的浏览一遍这篇文章的原稿,第一节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和中心结合的不是特别紧密,其中有的内容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我来阐述一下,注意一下这部分的标题“与故事脱节的变革时代”,这个标题其实是偏向于中性的叙述,为什么?我们小学就学过句子成分,这个句子的落脚点在什么上面?不管是与故事脱节也好,变革也好,他们都是修饰语,最终是落在了时代的身上。而且我们如果用缩句的方法把的字前面那一部分删掉,变革时代,时代前面加了变革两个字,那么读者眼中第一点的中心观点应该是什么?他在潜意识里面会想到什么?那就应该是时代的变革,对于人的影响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

就是因为这个标题偏中性叙述,那么第一节读者眼中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时代的变革对于人的影响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大家看到这一部分的第二节:但是时代的变革对于人的存在是方方面面的。这句话我是引用了文章的原句,段首转折句的作用不需要我再多说了。这里各位语文老师应该都教过,但是后续内容他强调是什么?强调的是外传如何创造,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对于人物的影响在哪里能够体现?只有一句话,角色的行动轨迹变得更为真实,且受到了诸多限制。

也就是说我在最开始的时候提了一个段首的转折句,变革对于人的影响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但是对于这种影响我只用了一句话,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展开叙述。

当然他对于这个观点有没有叙述,其实是有的,在哪?在第二节里面。第二节里面他曾把女校形容成了一些孤岛,而在孤岛里面,女性之间就很难不产生一种暧昧的情愫,这其实就是这个时代带给人的一种影响。


但是这离论点太远了。我之前说过的这一点,你一定要把论据和论点放在一起,所以说虽然后面的那个地方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各个地方就显得很突兀。所以我就把这个时代的变革对于人的影响方方面面的这句话删掉了。

但是我们会发现前面还有一句话,在他的第一节里面有一句话叫“不断提到的变革则是作为TV动画和因为各种原因两次推迟上映的剧场版剧情之间的衔接而刻意塑造的故事背景。”

其实我们在读完了第一节以后,我们其实大概能猜到作者真正想树立的第一节的中心句应该就是这一句,也就是说这一步提到的变革是刻意塑造的一个故事背景,但是不管是前面提到的还是后面叙述的,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说到这个时代对于人的影响,影响这个时代的是变革还是特异性?

其实我相信大家应该听到这里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肯定是特异性。因为自始至终这一段没有体现出变革的任何一个内容。以前的人是怎么回事,后面的人是为什么?变革就代表着改变,就一定会在文学中带来冲突。这里我曾经写过一篇番剧的推荐叫做《异国迷宫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这部番有多少朋友看过,里面背景其实也是19世纪后半叶发生在法国的故事,而在这里面就真真正正的提到了,由于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阶级的对立,而这种阶级的对立直接导致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因此在《异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对于作者来说影响这个时代的就是变革,而在这里面,他有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没有。因此它体现出来的应该是在特异性上,这一段的内容前后表达出来的都是特异性的影响,我们再回到标题“与故事脱节的变革时代”,虽然我们知道变革时代可以作为一个词,但是在时代常用事件里加了一个变革以后。读者在心理预期上会不会在变革上面有一定的期待,我想或多或少肯定都会有。而你在后面又没有提到,那么就有可能会被读者查觉到,也可能读者不会考虑。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么写下去的话,这篇文章是没有办法写下去的,所以说这一节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标题与故事脱节。内容和“时代变革与时代的特异性对人的影响”是不符的。

那么怎么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提出了一个方法。第一,修改文章的衔接,不要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放在默认会有重要含义的地方,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段首的转折句,尽量少把一些无关的句子放在那个地方。因为你放在那个地方就是告诉人家这个地方是个关键,这个地方是要画重点的,这个地方在排版的时候是要加粗的,所以尽量不要在那个地方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放上去。

第二个,我就直接让他斟酌一下,我说你仔细思考一下这一节内容你到底想写什么?你到底是想写变革呢?还是想写特异性呢?还有一点,关于这一点其实还谈到一个东西。从总结外传的那句里面有一句话叫:外传本身就是京都动画的一个新尝试,代表了京都动画新的方向,也可能是日本动画业新的方向。

也就是说。在写到京都动画的时候,实际上也提到了变革这个东西。那么我当时就建议他说你如果真的想写变革的内容是监督划分的话,那么前面你就应该把变革所引领的行业变化写出来。也就是说这一段体现了前后内容的问题。

这就是第一节内容,第二节我就不说了,因为我觉得第二节写得很好。

第三节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篇幅问题,相对而言太短,你们如果看过别人的文章的话,你会发现第三节其实真的很短,但是里面重点的内容还是重点,问题还是在内容上。

第一个是这一节的名字,它的原文取名叫纪念对吧?但是只有第一段和第三段写的是纪念,第一段是写了京都去世的那些元老的,第三段是写京阿尼,对于京阿尼的粉丝们来说,的确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但是第二段写了什么?第二个是写的是新人,如果说这一段真的是纪念的话,在这一段写新人很显然与题目不符合。

还有主题上的问题。第二,三段话之间的衔接非常的奇怪,我们来读一下就知道了,在监督的期望下,最后决定在动画片为首次公开所有制作人员的姓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人代表了京都动画的未来。对于路人观众而言,外观的观赏度怎么样?可以看到三段之间的选择就是这样。我们其实也有内在逻辑,很简单,第一段和第三都是纪念,第二段是新的,你把一个新人强行塞进两个环境里面,肯定会和违和。

刚才在前一篇说了,不要把无关紧要的句子放在重要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放在重要地方的句子,它没有起到与这个部分相符合的内容与思想。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外传被赋予了非常的意义,是京都动画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京都动画新时代的开始。这一段和纪念有扣上的地方吗?没有,不如说是传承。

而实际上我们再看第二段,如果我们从传承的角度看下去。第一段是写旧人已去,第二段写新人已来。第三段,这一次旧人与新人共同完成的作品给出一份完美的答案。所以说第三段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内容我们就不说了,就是在衔接上出现了一个问题,最重要的主题和三个内容之间有扣合,但是扣合的不是特别紧密。而这个地方我提供的一个思路是什么?我不需要根据这一个思路来强行改变我的内容,而是可以根据我想写的内容改变这一节他想表达的东西。

这是一种反向思维。不是因为第三节写了一个纪念,就直接把新人删掉,或者说大幅度压减新人的戏,我直接在主题里面再加一个传承。一下就好了,这也是从逆向的思维改稿子的一种方法。(不改内容改标题)

然后接下来是总结篇,总结其实问题也不是特别大,主要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不注重句子之间的衔接与内在逻辑,这个地方我给大家复制一下,这个地方是原句,然后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两句话之间看起来好像差别不大,但是实际上是对句子的结构进行了一个修改。

因为为什么?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里面都出现了一个同一个关键人物,山田尚子。那么我们在第一段第一句话结束以后,在第二句话还需不需要另起一句强调?没有必要。以山田尚子为代表的制作者又一节。你这样呈现出来就是出现了两遍山田尚子。给人的感受就是两个以山田尚子为主体的句子,这样读起来就有一种潜在的割裂感,读者虽然读下去能读顺畅,但是读的时候肯定心里会给割一下。而如果我们改成在故事的刻画中,以山田尚子为代表的一些作品有一种洁癖,然后将这些作品作为列举出来的一种补语,我们暂时就用补语来形容,作为这个句子的补语放在这个地方,引出下面对于山田尚子的看法。

这样一来就把两个关于山田尚子的句子,不管是描述还是观点,放在了同一个句子里面,同时这个句子里面既有层次,也就是说首先告诉他们她是有洁癖,这些洁癖体现在哪里?具体的作品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它是怎样的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是一个绝对与社会无涉的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我觉得非常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句子不一定得是要一顿一顿的让人读出来,读得句句分明才是好句子。有的时候把一些长句子融在一起,把具有相同主题的句子互相倒换,把你的句子的一部分作为我的句子的补语,把你的句子的一部分作为我的句子一部分的定语,这样的调换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也能提高整篇文章的流畅度。

然后第二个部分,这一部分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什么?引用的部分太大,大家看看最后那一段。最后那一段有一句话是:但正如石立太一所说。再继续往下看,一直看到最后你都会发现这一段全是石立太一说的话。

首先先不说引用的话,太长了,不可能全是这样的话。你们想我们在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后,再看到这个句子,但正如石立太一所说,这个时候如果作为一个读者,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期待?你是不是会觉得首先肯定会有他说的话。第二会不会有作者对于实力太低的石立太一说的话发表了一个评论,发表了一份感慨。我相信大部分的读者在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绝对会有这样的心理预期。但是一直读到最后就好像突然一下戛然而止,后面没有句子能够去回应他,所以有话说了一半的感觉。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弄呢?我当时给的一个方法是提出里面的一小段话,因为后面石立太一的话也是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一个看法。然后就可以提出来一个比较关键的句子,然后把他剩下的阐述作为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么做,第一引用不多,第二你把用自己的话把他的阐述说出来,既补充了自己的内容,又回应了观众内心的一种期待与期望。所以说这就是我给他提的一种修改方式。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这篇文章的原稿和现在的定稿稍微对比一下,包括里面的逻辑,和里面的一些用语的一些方法,我最后是直接给了一个换序,我说我直接不改你里面的句子,然后直接把你里面的句子全部换一个位置。稍微换一下,然后给了一个稿子。我觉得对于我而言修改出来的那篇文章就写得非常的合理的。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稍微去对比一下。


@加热部大功率热得快


这是我们从拿到稿子到发布推送的过程中各位编辑的大致工作,不难发现在我们不仅限于对文章内容的修改,也会在排版方面进行考虑,一般是要经过至少两次修改的,有时候从接稿到交稿三个星期甚至一个多月的工作周期……

首先拿到原稿


修改意见稿发给负责人,反馈到作者再修改


确定好稿件内容之后进行推送排版(我用的是秀米)


 
推送初稿保存到团队,待审核完成后就可以定时推送 


如果团队中的人有更好的想法,他们会进行适当的调整,共享到团队中


这样,一篇推送就编辑完成了,之后会设置定时推送,各位就能从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完整的推送了

以上是正常的流程,毕竟我们不是一直都有空的,所以说有时候拖个稿,放个鸽子,还是蛮常见的:


而且前期我们的质量是众所周知的低,春日还批评来着():

我一个同学,上高中的时候写过不少东西,现代诗啊,微小说啊,短的散文啊啥的,记忆中也被选进过一些期刊杂志,当时他跟我们说起这些事儿的时候我们都很好奇,所以我就还有点印象。怎么说呢,从他向编辑部投稿的好长一段时间内,人家没有任何动静,他以为没有被选上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个回复,说我们打算用你的文章啊啥的,我那同学自然很是高兴,过了几个月他拿到样刊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他写的诗,跟当时的小伙伴们读,结果读的次数多了,“越读越别扭,感觉我写的是垃圾一样”,到正式刊发出的时候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跟别的人说自己写的诗上稿了。

回忆这个事儿的我想说的是,自己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必要的检查是不能忽略的,但我感觉有益的推敲是有次数限制的,就想你自己看一个字,短时间内看上几十次,就感觉这个字越来越陌生就跟没见过一样,这时候最好是过一段时间,再去回味自己的措词,省着把自己给看晕了。

关于剧透这回事儿,我作为读者来讲,真的觉得是必要的,就跟其他人说的一样,没有剧透,我就很难对你介绍的作品感兴趣,我想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假如我时间足够,我会选择读一篇影评而不是去看一个导视或者PV,因为文字相对于画面可以让我的大脑慢下来,去发现我感兴趣的点,但剧透最好是露头不露尾,这才让别人有想去看下去的想法。

@剑持琴音


作为作者,我就说下我今晚注重的两个点:

1:剧透问题,(我认为是复述问题)一个故事可以从详细的全文抽出大概作为推送内容,而对于丢稿重写的时候不可能看到详细的原文,只能靠更加清晰的情感来选取重要的思绪重新描写。

2:故事片段的使用,根据佳实的稿,我在意的是,她举的那些例子,关联词之类,其实放在故事中没什么,只是解释目前思路的引用内容过多不好处理,处理手法可以像目欺那样把引用内容前置,或者新开一段重新描述。只是这两个问题是作者不应该而又经常范的错误……                                              

@比尔不喝牛奶

叹息这个推送发布之前费了好大劲,我发之前发现动图太大了,跟热得快反复改了好几次图片,最后还有几个bug我没改过来。

我最近特意看了很多大公众号的推送,感觉基本没有排版,全文就是字图字图字图,倒也挺好,这就是大道至简吧,我和Aki最近在尝试当标题党,有时候写东西就会自己怀疑,我是不是在干着贴标签这种事。


@M·A·I

 

关于目欺说到的剧透问题,我认为适当的剧透可以更加吸引人,且剧透不会影响是否流失观众,因为定位在那里,会因为剧透弃番的,不论如何都不会去看,真正感兴趣的是不会因为剧透而不看的。

关于比尔说到的标签问题,我觉得标签这个情况不可避免。考虑到定位,标签可以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共鸣,主要是我以前深受标签其害,打个比方,我以前写了一篇关于蓝色防线的影评,阅读量不超过一百,然后一篇数码宝贝的,打个个童年回忆杀的标签,阅读量两千多,我当时的心情是mmp……

今天我还去打了个稿子,大家可以看一下在翻译的时候我们用词的推敲:

@Aki

 首先要说Laplace的这篇京紫相当好评。

关于标题党这码事儿,接下来我们要持续推送10部史上唯一最强番剧,画风一定非常神奇:我们先推一部史上最强,然后读者上翻一下发现上周也是史上最强,再上周还是史上最强2333,这个是我自己选题材提要求时候的一个个人主观标准就是了。

对于加粗,从实用角度来考虑的一个解释是:可以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读完文章,甚至一直往下拉手不停只在加粗地方停顿也能完整读完文章。然后这篇还有一个优点是对话形式,读起来非常容易,也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renyon

自省/偷看()


对于文字编辑的思考——4月24日编辑交流会实录(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