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怼北宋禁军了,八旗子弟如果不提,可能你都不知道他们是军队,主要工作是泡妞抽烟

在中国历史上,唐之后,从皇权角度考虑,为了避免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力抑制武人地位。但是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清朝八旗兵比北宋禁军,明朝卫所军还废物。如果不提,你都不知道八旗子弟他们就是八旗兵的大部分组成人群。北宋晚期,禁军还是国家主要战斗力。而清朝从嘉庆年间,八旗兵基本就不怎么能用了。

只有在清朝大臣和大臣称呼都不一样。更搞笑的是,这种亲疏体现在朝堂之上,很冠冕堂皇。
满清入关以前属于“化外蛮夷”,文化程度有限,他们弄不清汉人儒家文化多如乱麻般的长幼尊卑,包括“臣”和“奴才”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称谓间的关系。
再一点,在满人心理上,奴才是自己家里人,经常在家里走动,当然要比那些关内汉人大臣亲近、可靠。所以,在他们看来,“奴才”当然就比臣高一等了,那些汉人大臣是不够“奴才”资格的。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冒称”,往往要受到“严旨申饬”。

三百年来,在这种统治气氛之下,一般百姓,甚至士大夫,其自尊心都已经被斫丧殆尽。
清兵入关以后,八旗的作战能力有很大的改变。在关外时,他们是部落兵的编制,王子们是将帅,所有的部落男丁都是战士,旗营的战斗力相当强。入关以后,打了几次内外战争,旗营能征善战的战士们折损不少。
更重要的是,八旗男丁出生以后就有粮饷,一辈子由国家养着;在作战时,八旗的精锐先让汉兵冲锋陷阵,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旗营才出动。到了这个地步,旗营战士相当于贵族,平时养尊处优,打仗时也不是在前线冒险,长久以后旗营战斗力当然衰弱了。八旗子弟犹如富贵纨绔,训练也并不严格,两三代以后,到康熙晚年旗营的作战能力已经不足称道了。
满洲八旗仅仅过了一代人其实就不行了,康熙年间爆发的三藩之乱,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康熙已经开始依靠汉军作战。
吴三桂就曾嘲讽八旗军:当年入关时的精兵猛将都去哪了?

清朝的建制军,号为绿营,大部分是继承明代的卫所体制,在各省各地设立提督、总兵等官制,分别率军戍守,有事出动,先从战事附近的提镇发兵,不足时才调动其他地方的绿营。
这些绿营将士身份上不如旗营,训练和装备也都不足,等于是二等部队。康熙以后的战争,绿营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到了乾嘉时代,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争都是由绿营出动。绿营平时既是二等部队,再加上清皇室对于汉人并不信任,所以这些绿营的名额常常不足。一旦有事,命将出师,带兵的军官不得不临时招募添补缺额,正所谓“驱市人为兵”,怎么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呢?
嘉庆、道光以后,绿营更不如以前。所以,平定川楚教案和太平天国,有不少乡勇担任战斗任务,立了战功,才将他们编入绿营的编制。
八旗子弟到底多享受?

由于有国家养着他们,所以在八旗子弟眼里,生活唯一的乐趣就是吃喝嫖赌,虽然清政府每个月都会给他们发放俸禄,可是这些钱依旧是不够花的,于是他们就去偷盗,就算被抓到也不用去坐牢,急着用钱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给当了,大多卖掉的钱都会给输掉,然后再去卖房子,甚至连自己的官爵都可以拿来卖掉。
在近代诸多作家中,老舍是最了解八旗子弟的一个作家,因为他就是正红旗的八旗子弟,可老舍从小就厌恶八旗子弟腐败的行为,在一部《正红旗下》的描写当中,很详细地记录了八旗子弟的生活:“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等上面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做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满八旗因为有特权的庇佑,玩的更是过火,用印子钱来放高利贷,没钱了就用军粮来换钱,甚至还变卖军队的盔甲和武器,把军队的盔甲当成破铜烂铁来卖,换了钱以后继续泡妞抽烟喝酒。

可能会有人反驳,只有富庶地方的八旗子弟才有这么好的待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同地区的八旗子弟和其他平民百姓比,同样高一个档次。
满清的婚姻政策严格,只允许族内通婚,殊不知近亲结婚的结果更加恶劣。八旗军的近亲结婚就导致整个八旗子弟兵的后代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例如满清皇室的最后几个皇帝,娶了那么多老婆,子嗣稀缺,这就是基因决定的。近亲结婚的制度带来的恶果是对于满清统治者最大的惩罚。
清代过了一半,实际上已经没有真正可以作战的部队了。湘军、淮军都是以乡勇为名招募的私人部队,国家根本指挥不动。整体说来,受世界食物品种结构的影响,清代中国人口从差不多两亿逐渐增加到四亿多,而旗营和绿营的编制,总数不过百万余众。
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而只有这么一丁点的常备军,而且训练装备都很不足。等到清代晚期,内乱外患纷至沓来,那时的中国根本是一个没有国防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