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宋太祖(第五十三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五代十国》讲述的是唐宋之间,存在了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国的历史。即使伟大如唐朝也不能背离衰落灭亡的历史规律,唐朝末年,宦官把持朝政,藩镇势力割据坐大,皇权日趋势弱。朱温与李克用在上源驿鸿门宴后,朱温利用唐昭宗征召讨伐宦官的机会,进军长安,诛杀宦官,控制了朝政后,进而又杀掉唐昭宗,于公元907年称帝,结束了大唐289年的统治,建立了五代第一个朝廷-后梁。而李克用始终在中原继续与朱温战斗,临终前交代儿子李存勖按三支箭行事,李存勖最终消灭后梁建立了后唐。当上皇帝的李存勖专心戏曲,重用伶人,导致兵变发生,石敬瑭为对抗李从珂的打压,向契丹献出燕云十六州后得到其帮助建立了后晋政权。契丹三次南下灭掉后晋,中原地区出现政权空白之际,刘知远趁机建立后汉,但兵变再起,郭威灭掉后汉,建立了后周。后周皇帝郭威及柴荣都很有作为,柴荣在欲全面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天不假年,传位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北宋。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3年的五代北周军营
经过唐末及五代的战乱,民众盼望结束乱世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步入了一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乱世之中。五代梁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前后仅存五十三年,但皇帝却换了十三个,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五代所有的开国之君全是前朝重将,都是靠政变或者杀戮才夺得皇位,却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本领,于是很快又被别人赶下台而身死国灭。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统治者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激烈角逐,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在这黎明前的黑夜,百姓们急切地盼望着一位能够结束乱世,救黎民于水火的英雄出世。
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手工技艺-汴绣,在北宋时期被誉为宫廷绣,又叫官绣,宋太祖赵匡胤专门在京师设立绫锦院,生产汴绣。《双龙戏珠》是汴绣中的传统题材,展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故事(兄弟两人都当皇帝,都是龙,故称双龙戏珠)。由于年代久远,原先的图案早已失传,创作人员根据大量历史资料,经过两个多月的选料、上绷架、画稿、劈丝,绣制等工序,创作出了《双龙戏珠》,其中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在编织着赵匡胤传奇的一生。
公元923年三月二十一日夜里,在洛阳一个叫夹马营的驻屯军营里,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声,这个婴儿是后唐禁军军官赵弘殷的儿子,就是日后大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据传,赵匡胤出生时,屋内红光漫天,跟着了大火似的,不可思议的是赵匡胤生下来后,浑身散发着扑鼻的香气,夹马营因此香了三天三夜。因为这个缘故,赵匡胤的小名叫香孩儿,夹马营后来改名为香孩儿营。在中国历代开国帝王的传记中,像赵匡胤这样神奇降生的传说并不少见,然而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还有一段传奇却是绝无仅有的,这段传奇缘自嵩山少林寺。
赵匡胤少林武功造诣高,太祖长拳三十二式传习至今
天下第一名刹(cha)少林寺因为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在历代传习的少林拳术套路中,有一套神秘的拳法被称为太祖长拳三十二式。出身军人家庭的赵匡胤自幼喜欢骑射和练武,当他来到少林寺学习拳法时,很快便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将长拳三十二式练得出神入化。这套以赵匡胤命名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式,融合了少林武术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武僧释延奥承袭了先人的衣钵,如今是少林太祖长拳的重要传人。
赵匡胤不仅长拳打得出神入化,还精通多门兵器,其中最拿手的铁棍同样来自少林寺,宋代一直有“太祖一根哨棒,打下四百州江山”的说法。赵匡胤之后的北宋皇帝出外巡行时,专门有人扛着一根铁棍跟在后面,据说这根铁棍就是赵匡胤当年使用过的兵器,上面还有他的指纹。
如今到少林寺学习棍法和拳法的人越来越多,但想要达到赵匡胤的境界,在少林武僧释延奥看来,几乎没有可能。他自己每天也在不停地顿悟着太祖长拳的真谛,认为学武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学的是武术里的禅学;很多想干大事的人,缺乏的是冷静的心,赵匡胤在少林寺习武并能取得很高的造诣,说明他有一颗禅心,禅心一修定,就能更好地思考大问题,形成大思路。
赵匡胤北上加入风云乱世战局,战场上彰显智慧谋略
高平之战助柴荣保住江山社稷,升任禁军都检点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赵匡胤二十一岁离开少林寺时,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开始演绎他人生的三十二式,但他开始时似乎没有找准人生的方向。起初他离开少林是往南走,当来到襄阳住进一家寺院时,寺院住持帮他重新确定了人生坐标。住持是一位百岁高僧,他对赵匡胤说,汉水以南各个政权比较稳定(江南基本上是五代十国中的南方九国),只有乱世才能出英雄,他应该北上而不是南下。此时,风云乱世的北方地区在等待着一位英雄来收拾残局,现在赵匡胤踏上了北上征程。
北方在五代的五十三年里更换了五个王朝,历史上有八姓十三君的说法。中原地区政权更迭如何频繁,加之长期的战乱,局势非常的动荡。公元948年,赵匡胤觅得良机。当时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正奉命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赵匡胤便投到了郭威麾下。两年后,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赵匡胤成为了一名禁军军官。不久柴荣即位,是为周世亲,赵匡胤又很快成为柴荣身边的要臣。
做为一名军人,赵匡胤想要进一步升迁还需要更多的资本,他急需打赢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周世宗即位不久,公元954年二月,北汉联络契丹进犯后周,周世宗亲征反击,赵匡胤随驾出征。三月,两军在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时北汉军队占上风,后周几员大将见势不妙,竟临阵脱逃,后周军队立即阵脚大乱。此时,赵匡胤却临危不惧,果断按照周世宗的部署,将禁军分成两部,一部压住敌人的进攻,亲率另一部左翼包抄,直扑北汉军营,一举扭转了败势。赵匡胤一战成名,不仅救驾有功,更重要的是帮助周世宗保住了后周的江山社稷。经过此战,赵匡胤赢得了柴荣的极大赏识和信任,为日后的快速升迁打下了基础。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着手整顿禁军,同时为了削弱地方军阀势力,他把天下勇武之士招募进京,再严加挑选,编成一支新军,称为“殿前诸班”,使之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最精锐禁军部队,负责这支禁军部队选拔和组建工作的正是赵匡胤。公元959年,周世宗在北伐契丹途中身染重病,被迫返回大梁(开封),半个月后驾崩,享年三十九岁,英年早逝,他刚满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史称恭帝。建立仅九年的后周政权随即陷入了主少国疑的动荡之中,岌岌可危。周世宗病危之际,对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产生怀疑,于是解除了他的兵权,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似乎是冥冥之中命运注定,重整山河的历史重任提前落到了赵匡胤的肩上。
手握重兵借抗击北汉进犯之机,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是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天下却没有因为新年的到来而太平无事,前方传来消息,北汉勾结辽兵进犯后周。据后来考证,这很可能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所谓的北汉进犯,纯属子虚乌有。
仓促之间,符太后令宰相范质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议派人带兵前往御敌,会议讨论的结果是,派赵匡胤带兵最为合适。但此结果出来后也有人反对,就在赵匡胤出征的前一天,“点检作天子”的传闻弥漫全城,意思是赵匡胤将要谋反,夺取后周天下,谣言往往就是未经披露的真相,传闻甚嚣尘上,被推到风口浪尖的赵匡胤此时进入到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此时,如果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在京城发动兵变,将会触犯众怒,导致人心背离。临危不惧才能成就大业,赵匡胤的沉稳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此时,赵匡胤有条不紊地部署着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受到谋反之说的影响。史载,正月初三这一天,相传开封府上空,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赵匡胤军中有个叫苗训的小军官,首先发现这奇异的天象,他找到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看来又要出一个新天子了。
陈桥驿位于现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距离开封市50公里。虽然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但由于地处偏僻,如今已鲜有人来这里参观。李宗堂做为陈桥驿显烈观的守门人,在这里已经守候了大半辈子,每年的正月初三,他都要给这里供奉的主人赵匡胤敬上三杯酒,这是历来看门人都必须遵循的一个传统,因为谁都知道,这一天赵匡胤不能没有酒。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带兵出征,夜宿陈桥驿,当天晚上喝得大醉。第二天清晨,忽然外面喊声四起,醉梦中的赵匡胤急忙跃起,刚一出门,一伙人便拥上来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眼前已经跪倒了一大片人,大家高呼万岁,就在梦境与现实交替之间,赵匡胤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陈桥兵变。如今在陈桥驿显烈观里供奉的赵匡胤塑像,依旧是黄袍加身。
在官方的史籍里,是上述这样记载着陈桥兵变。但如果我们去研究当时一些历史材料中的蛛丝马迹,把相关内容拼叠在一起后,就能窥探到事件的原貌,那就是陈桥兵变是在赵匡胤和他的谋士、智囊的精心策划下发生的,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兵变计划的周密部署,是正月初一赵匡胤接到了御前会议让他带兵出征的命令后随即开始的,他先支开并非亲信的慕容延钊,让其率军提前一天出发,让侍卫亲军的高怀德、张令锋随己出征,这样就抽空了京师侍卫亲军兵力,将两位爱将兄弟石守信、王审琦安排在开封城内,以便内外策应。同时就连家人的安全问题,也早已考虑在内。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出军时,赵匡胤的家人全都躲进了名叫定力院寺庙的藏经楼里,以防不测。如此看来,赵匡胤绝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完全依靠的是过人胆识、高超智慧和周密部署。
不过,陈桥兵变事件如果只是到此为止,那么赵匡胤的行为跟五代时期所有依靠叛乱夺取政权的军阀并无差异,但他接下来的所做所为才真正彰显了一个开启伟大王朝的政治家风范。
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赵匡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返回京城开封,逼幼主柴宗训让位。然而,赵匡胤在回京城前却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要求所有将士进城后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许抢掠国库,服从命令者重赏,违命者诛灭满门。看似一道简单的命令,却把赵匡胤与五代时期的那些叛变者区分开来。五代时期的那些叛乱者,为获得叛变成功,放纵乃至鼓励手下将士们大肆抢掠,杀死前任执政者的那种大臣弑主、犯上作乱的现象屡屡出现,而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只能是更大的社会动乱。
正月初五,赵匡胤带着他的叛军回到京城,果然军纪严整,秋毫无犯,但仅此还不足以顺利登上皇位,他还剩下最后一个台阶,就是让后周大臣们诚心臣服于他。面对后周大臣们的严厉谴责,赵匡胤一边哭诉一边自责,这对于马上篡权登基的赵匡胤而言是十分尴尬的一刻,此时须有一个人站出来,将历史的车轮往前推一把才行。作为贴身侍卫的罗彦瑰从赵匡胤身边走出来,按剑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就这样,一声呵斥终结了后周的历史,赵匡胤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新的王朝便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现今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暂时消除了功臣兵变威胁
赵匡胤登基的消息传到华山隐士,易学大师陈抟(tuan)那里时,这位老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从此平定”。
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多年当中,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是兵连祸结,苍生涂地,老百姓都乱怕了,非常渴望和平、安定,这是当时的时代之呼唤,社会之潮流,人心之所向。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初,面临着政局不稳的复杂局面,下来有很难、很长的路要走,有许多大事要办。黄袍加身仅仅意味着开始,陈桥驿只是他十七年帝王生涯中的一个小小驿站,他面临着结束唐末以来军阀混战局面,统一四分五裂的江山,复兴中原的伟大使命。但统一的序幕尚未拉开,就有人举起了造反大旗,这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赵匡胤登基不久,李钧和李重进先后在山西潞州、泽州和江苏扬州起兵反宋。宋太祖御驾亲征,很快将叛乱镇压了下去。剿灭二李之后,暂时再也没有人敢揭竿造反,天下归于平静,然而,太祖却因此常常失眠。他认定,五代乱局的恶性循环在自己这儿并未根绝,还有继续蔓延下去的可能性。面对如此忧心之事,赵匡胤想到了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患难兄弟,如今的当朝宰相赵普。不管是在打江山还是在建立宋朝后治国安邦的过程中,宋太祖一直很重用赵普,因为赵普在政治谋略上确有过人之处。
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夜晚,宋太祖敲开了赵普家的大门。关于当晚的谈话,在北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有详细记载。这次谈话四个月后,就发生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这又为赵匡胤一生写下了传奇的一笔,即便是到了现今,开封人对此依然津津乐道。作为扮演赵匡胤的专职演员,李保田已记不清三十多年来,自己演绎过多少次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了,“今天请众爱卿来,就是饮美酒,观歌舞,叙友情,君臣同乐,一醉方休……”
公元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设宴,款待为他立下赫特战功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高级将领,酒过三巡,太祖显得愁眉不展。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太祖说,做皇帝实在太难了,因为谁都想做皇帝。石守信等人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自己绝无异心。太祖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不得不做皇帝啊。众将一听,吓得一起离席磕头,请求指示一条生路。太祖于是给他们出主意,解甲归田,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置下永久产业,再买些歌儿舞女饮酒相欢,以终天年。众将终于明白了太祖的意思。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称病辞职,请求解甲归田,太祖便顺水推舟,把他们调到外地当官,一举收回了禁军兵权。
赵匡胤当上皇帝,靠得是陈桥兵变,当初他不是地方上的实力派,而是中央禁军中的一个高级将领,凭借着一个殿前都点检的位置,成功地发动政变,取得政权,建立了北宋。而他的成功做法,也恰恰意味着最大的危险所在,那就是别人也同样可以效仿。现在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了中央禁军高级将领的新老交替问题,短期内消除了下级将领因战功卓越、手握重兵而反叛作乱的隐患。接下来,宋太祖采取了从根源上消除兵变隐患的一连串举措。
自唐末安史之乱到五代时期,社会篡窃成风,兵变似乎已经成为一道无解难题。虽然同样得益于兵变,但赵匡胤知道,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否则自己将会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朝代。杯酒释兵权,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想成为历史的过眼烟云,宋太祖必须打出了更为有效长拳三十二式。
取消节度使兼领支郡制度,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
定期将节度使投置闲散,削夺藩镇兵权
在五代时期,节度使权力无边,中央失去控制。针对这种状况,宋太祖取消了唐末及五代以来,节度使兼领支郡的制度,改由中央派遣官员出任知州、知县等职,直接对中央负责。还利用节度使调任、致仕、入京朝见等时机,解除他们的权力,将其投置闲散,使他们再也没有威胁中央的可能。
为削夺藩镇兵权,宋太祖将骁勇之士选送京城,编入中央禁军。这样,各地军队中的精华都集中到京师,地方上再无精兵壮勇。
设立三衙司制度,分离管兵权与用兵权
让中央军与地方军相互制衡,确保难以发生兵变
兵变不只是出现在藩镇,像陈桥兵变就发生于禁军,对禁军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宋太祖为此确立了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共同统领禁军的三衙鼎立制度,使禁军将领之间相互牵制,确保了皇帝做为全军统帅的地位。
这种三司或三衙制度,使禁军首领虽有握兵之重,但却无发兵之权,有效地将发兵权和握兵权分开了,从制度上形成了一种制衡。这种三衙和枢密院的统军体制,使得宋代禁军发动兵变的可能性几乎被消弭于无的一种状态,为后来宋代平稳的发展铺平了一条道路。
宋太祖还将二十余万禁军分成两半,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这样使京师驻军足以制衡驻外军队可能发生的叛乱,同样也使得外地驻军合并起来能够制衡住京师可能发生的变乱。宋太祖还推行更戍法,就是将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同时,将军队将领也经常更换,防止将帅和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了骄兵悍将的犯上作乱。
宋太祖的举措,不仅体现在军事制度上,同时还形成了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掌管财政的中枢分权格局。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共同参决朝廷政务。这种行政设置格局分散了宰相的事权,防止了个人权力的过度膨胀,形成宰执群体内部的相互牵制和平衡,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宋太祖在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了兵变的发生,终结了五代历史的轮回。
推行文人治国,国泰民安,但行政效率低下
过犹不及地崇文抑武,使民族尚武精神渐失,遗患后世
宋太祖在十六七年的执政期间,从一个军阀成功地转变成一个有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有效地实现了从动乱转向安定,抑乱为治。他的这份政治遗产不光是对北宋,而且对于对后来的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很有启示作用。
接下来宋太祖的一个重大举措更富有历史性争议,就是推行文人治国。众所周知,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武人最为专横的时期,文人的地位落到了历史的低谷。宋太祖本人虽是行伍出身,却十分喜爱读书。赵匡胤早年随后周周世宗远征淮南返回京城时,带回了几个大箱子,有人诬陷他说箱子里装着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准备私吞。周世宗听后十分生气,派人搜查,结果发现箱子里全是书籍。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五代时期,武人把百姓害苦了,现在要用读书人,找百十来个文人管理天下,即便这些读书人再混账,再贪赃枉法,造成的祸害也不及一个武夫。他经常教育手下大臣“今之武人,亦当使其读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其实,英明的帝王都明白一个道理,武力可以夺天下,文治才能迎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为了压制武夫悍将,宋太祖提拔了一大批文臣官僚,将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并一再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为了培养崇文好学的风气,宋太祖不但率先垂范,还时时督促手下文武大臣认真读书。在太祖的大力提倡下,好学之风越来越盛,与五代时期形成了鲜明对照。
整个宋朝一代,文人的地位被抬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宋太祖留下一条家法,不杀士大夫和言事之人。北宋每一位新君即位时,都要在宋太祖留下的誓碑前发誓,其中一条就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不管他写的奏章言辞多么激烈尖锐,也绝对不能杀。
然而,改革讲究平衡,过犹不及就要遭受到严重的惩罚。由于片面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宋朝社会以习武为耻,以学文为荣的风气越来越盛。由于过分重视政务部门和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就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造成了宋朝政治的诸多弊端,其隐患在以后的岁月中渐次凸显,给宋朝统治带来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危机,造成宋朝武功不振,严重削弱了宋朝抵御外侵的能力,使之后的北宋皇帝因此而寝食难安。
消灭南方五代残余政权,基本实现国家统一
即使消除了来自政权内部的政变威胁,赵匡胤晚上还是睡不着觉。又是一个飞雪之夜,赵匡胤再次敲开了赵普家的大门,一同前来的还有他弟弟赵光义,这一次的问题是赵匡胤觉得自己睡觉的地方太小了。交谈中,赵普很快明白,皇上不是嫌自己睡觉的床小,而是嫌宋朝统治的地方太小。
宋太祖夺取后周政权后,继承下来的只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的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大多仍为五代十国的残余政权所占据。这种形势,用赵匡胤的话来说,就是卧榻之侧全是呼呼大睡的敌人。
赵普对宋太祖讲道,陛下你现在的疆域虽小,但开疆拓土、统一全国也正在此时。赵匡胤就问赵普有什么建议呢?赵普讲道:“北汉仗着后边有契丹的支持,所以一直跟我们为敌,该打,打也能把它打下来,但是一旦解决了北汉以后,我们就跟契丹全面接壤了,契丹可是个动敌,仗着有燕云十六州,不是很好对付”,因此,赵普主张先向南打。于是一个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战略被赵普提了出来,这与赵匡胤本身的想法不谋而合。
公元 963年正月起,赵匡胤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霸业,他先后消灭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江南等,用十三年的时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后的分裂残局,除吴越、北汉外,大体实现了国家统一。
传位弟弟赵光义,历史谜团世人难解
赵匡胤一生与雪有缘,他两次雪夜访赵普获得了治国良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以雪为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开封城中风雪弥漫,这一年入冬的第一场雪比以往都来得要早一些,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银白的世界,赵匡胤心情很好,他派人将弟弟赵光义请来喝酒。兄弟俩喝到酒酣耳热之时,不知为何,宋太祖将旁边伺候的太监宫女统统支走。关于这场夜酒,史书记载:遥见烛影之下,赵光义时不时离开座席,看样子似乎有谦逊退避之状,禁漏三鼓之时,这场夜酒终于喝完了。这时院子里的积雪已有数寸,太祖拿着一把玉斧在雪地上戳雪,一会儿回屋解衣上床,鼾声如雷。当晚宋朝开国皇帝突然驾崩,时年仅五十岁,随即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宋太祖的时代宣告结束。
宋太祖去世后,烛影斧声留给后人一件千古谜案。有人说赵匡胤死于谋杀,有人说他死于常年饮酒过度,或突发脑溢血而亡。时间之河奔流不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再考证这位宋朝开国皇帝的死因已没多大意义。重要的是,赵匡胤就像汴绣上穿云破雾的龙一样,以有限的生命焕发出了巨大的正能量,用他卓越的智慧和超人的胆识终结了五代乱世,给天下百姓带来久久期盼的和平,书写了宋太祖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