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的自述和自述的原理
理论和应用,总有一个在路上,或者在旅行中感受理论的美景,或者砸死旅行中欣赏应用的图画。没有基础理论的研思,在应用的道路上走不远,没有应用的鲜活事例,理论研思的活动枯燥乏味,空洞无物,好似饭菜缺少了油盐。光有理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光有应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今天拟写哲文的标题是“原理的自述和自述的原理”,内容偏重于新科学哲学理论体系的分析和综合。
新科学哲学将相互作用原理引入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同样,新科学哲学将相互作用原理引入了辨证哲学的研究对象,辨证法是一门研究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学说,辨证法的扩展定义包含了新科学哲学的三大原理:相互作用原理、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原理。对立统一规律或原理是辨证法的基本规律或原理,对立统一原理包含了新科学哲学的三大原理:对立原理表达的悖论原理,统一原理表达的同一原理或等效原理,对立统一性体现的互补原理或复合原理。新科学哲学支持、补充和发展了辨证法的学说。
事物分为两种:物质的事物和心灵的事物,事物关系分为三种:物与物的关系、物与心的关系、心与心的关系。等效关系反映了事物最基本、最本质的关系,事物的等效关系分为三种:物(能)与物(能)的等效关系,物(能)与心的等效关系,心与心的等效关系。揭示事物基本关系的等效原理是一个复合原理,等效原理包含了无差异原理或等同原理和差异原理或不同原理,无差异原理和差异原理或等同原理和不等同原理的有机构成或有机组合遵从哲学复合论的互补原理或互补论的复合原理。
以哲学的相对性原理为依据,等效原理可以主要地表现为无差异原理或同一性原理,但不可以绝对地表现为无差异原理或同一性原理,同样,等效原理可以主要地表现为差异原理或多样性康理,但不可以绝对地表现为差异原理或多样性原理。物与物的相对性关系可以被定义为本体论的相对性,在物与物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了物与物的相对性关系。相对性原理和转换原理的相互推导性遵从哲学的对应性原理。物质世界每天不一样,不可能保持绝对的相同性,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物质世界图景不断地发生转化。绝对性的事物不发生相互转换,相对性的事物必然发生相互转换,反之亦然。
假如每天或时时刻刻都没有发生“图式”的转化,那么物质世界的图景将维持绝对的相同性或绝对的不变状态,从而违背了物与物关系的相对性原理,这说明了物与物的等效关系表现为静态的物与物的转化关系,等效原理表现为静态的转化原理;物与物的转化关系表现为动态的物与物的等效关系,转化原理表现为动态的等效原理。既然有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物静态的等效关系和动态的转化关系,那么在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的物静动关系或动静关系中存在动力学机制,在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哲学的相互作用原理。

可以将哲学的相对性原理理解为静态的相互作用原理,将相互作用原理理解为动态的相对性原理。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物不可以保持绝对的相同或绝对的不变性,从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物的相对性产生了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物的转换性和作用性,从中产生了事物的动力学过程,反之,从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物的转换性和作用性产生了物与物或事物与事物的相对性,从中产生了事物的静力学过程。可以将相互作用原理看成是动态的相互联系原理或联系原理,将相互联系原理或联系原理看成是静态的相互作用原理。
事物的相互作用有强弱之分,事物的强相互作用对应了車物的强相互联系,对应了事物的强转化和强相对性关系,事物的弱相互作用则对应了事物的弱相互联系,对应了事物的弱转化和弱相对性关系。可以将哲学的对应性原理看成是哲学等效原理的表现形式之一,等效原理是在无差异原理和差异原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复合原理,当事物的无差异性转化为差异性或差异性转化为无差异性时,对应性原理相应地转化为对应性破缺原理或对应性破缺原理转化为对应性原理。
新哲学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原理的“大爆炸理论”,从“第一性原理”或“元原理”引伸或推导了无差异原理、差异原理、融合、复合和互补原理、相对性原理和转换原理、对应性原理和对应性破缺原理、相互作用原理和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等。新哲学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原理的“生态链理论”,事物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了原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客观基础,原理的“生态链”表现为从等效原理推出了测不准或不确定性原理,事物的组合和变化有多种形态和多种可能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有多样性,有限的可能性对应了测准或确定性原理,无限的可能性对应了测不准或不确定性原理;从转换原理推出了测不准或不确定性原理,事物有限的转化对应了人的认知的测准性或认准性,事物无限的转化对应了人的认知的测不准性或认不准性。
比如:天体物理学家在探测星系和宇宙的起源和终极状态时必然受到不确定性原理的约束和困扰,社会学家在追寻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未来命运时必然遇到时空约束的不确定性因素;从相对性原理推出了测不准或不确定性原理,事物现象的等同性表现了事物本质的等效性,从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产生了事物的相对性关系,事物之间不存在相互隔离或相互孤立的绝对性状态,“天有不测风云”的日常经验证实了事物的不确定性。事物有时效性,昨天的事物和今天的事物、今天的事物和明天的事物存在现象和本质的差异性,天体物理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只能有限地预测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