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2~2010国考「定义判断」难题解析

2018-12-10 11:30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8.5千
阅读时间|26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400+字数的超长「定义判断」题

2.3个要素的「中间要素」往往被忽略

3.针对「中间要素」的干扰项、针对正确选项的文字游戏

4.读出选项中表达的隐藏含义

5.两个类似的行为,却有着微妙差别

6.较为罕见的「定义词和问题不一致」难题

7.出题者没说=不存在

8.似难实简的法律定义词

本文为2012~2010国考「定义判断」难题解析。

一、400+字数的超长「定义判断」题

【2012国考96题】差别化信贷是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用途的信贷额度和还贷方式采取差别对待的政策。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差别化信贷遏制两极分化趋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差别化信贷的是:
(A)2008年年初,央行放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10%,共新增约2000亿元贷款
(B)某商业银行规定:贷款不满一年提前还款,收取不低于实际还款额三个月的利息;贷款满一年后提前还款,则收取不低亍实际还款额一个月的利息
(C)新购房政策规定: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米以下的家庭,可以享受首付款20%的政策;如果首套住房套型面积大于90平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D)2009年,某国际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较去年增长14%,同时又推出「幸福时贷」无担保个人贷款,18-55岁的本地居民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贷款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差别化信贷的是:
(A)2008年年初,央行放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10%,共新增约2000亿元贷款
(B)某商业银行规定:贷款不满一年提前还款,收取不低于实际还款额三个月的利息;贷款满一年后提前还款,则收取不低亍实际还款额一个月的利息
(C)新购房政策规定: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米以下的家庭,可以享受首付款20%的政策;如果首套住房套型面积大于90平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D)2009年,某国际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较去年增长14%,同时又推出「幸福时贷」无担保个人贷款,18-55岁的本地居民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贷款

正确率50%,易错项A

如果本题不限时间,那么正确率不可能这么低,但本题题干和选项共有400+字,如果全文阅读的话,通读完这个题目就有一分多钟,实际考场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审题。因此,本题需要尽量化简题干和选项,从而尽快找到正确答案。

浓缩定义词「差别化信贷」的要素:
对「不同情况的的信贷额度和还贷方式采取差别对待」,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全面可持续发展。

大致可简化为:
「差别贷款、宏观调控」

A「央行放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增10%」是本题易错项。

A看似涉及了「贷款、央行政策」,但定义词的要素为「对不同情况的贷款群体采取有差别的贷款政策」,而A所描述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规模增长数值差别」不涉及「不同情况的贷款群体」,只是两类银行数额的区别,不符合定义,排除。

B「贷款不满一年提前还款,收取利息高;贷款满一年后提前还款,则收取利息较低」一眼排除。

B不需要纠结「商业银行政策」和「宏观调控」是否有关,因为的规定针对的是所有人、所有群体、所有行业和所有用途,不符合「差别贷款」这个定义要素。选项为「贷款后提前还款时间不同,收取利息不同」,而定义词则要求「(贷款前)规定不同的群体贷款政策有差异」,与定义不一致,错误。

C「首套住房90平米以下,首付款20%;首套住房大于90平米,首付款不得低于30%」正确。

C中的「差异」符合「(贷款前)针对不同用途」的贷款采取差别化对待的定义,而「购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正确。

D「国际银行中小企业的贷款增14%,18-55岁本地居民可贷款50万元」一眼排除。「国际银行」这个主体一定和「宏观调控」无关,直接排除。

解题后可发现,本题虽然材料极为冗长,但难度不是特别高。3个干扰项中,除了A「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规模增长数值差别」不涉及「不同情况的贷款群体」这点需要确认一下之外,BD均可以在读完选项后直接排除。

做真题足够多的小伙伴们可能会发现,为保持难度的平衡,像本题这样字数超多的材料,一般来说定义词和选项都很好理解。不要被字数超多的材料吓到,精炼浓缩定义词和选项即可做出。

二、3个要素的「中间要素」往往被忽略

【2012国考99题】军事上的电子欺骗指的是利用电子设备对己方的相关信息进行伪装或者虚假模拟,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使敌方对己方部署、作战能力和作战企图等产生错误判断,从而达到迷惑和扰乱敌方的目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电子欺骗的是:
(A)军事演习时蓝军故意丢失伪造的电子作战地图,佯装泄露己方情报 
(B)某国将无人机藏匿于敌国领空,冒充敌国领导人编制、发布虚假命令 
(C)二战中盟军虚设了一个司令部,用通讯设备源源不断地发送各种「指挥命令」
(D)驻扎在太平洋小岛的某部为其计算机系统设置了数量庞大的仿真数据库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电子欺骗的是:
(A)军事演习时蓝军故意丢失伪造的电子作战地图,佯装泄露己方情报 
(B)某国将无人机藏匿于敌国领空,冒充敌国领导人编制、发布虚假命令 
(C)二战中盟军虚设了一个司令部,用通讯设备源源不断地发送各种「指挥命令」
(D)驻扎在太平洋小岛的某部为其计算机系统设置了数量庞大的仿真数据库

正确率60%,易错项A

浓缩定义词「军事上的电子欺骗」要素:
「利用电子设备对己方信息造假」+「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使敌方产生错误判断

A「演习时,蓝军故意丢假电子地图装作泄露情报」是本题易错项。

「丢假电子地图」的做法符合「使敌方产生错误判断」,也可能符合「利用电子设备对己方信息造假」,但「故意丢失地图」说明红军什么都没做就发现了蓝军丢失的地图,根本没有「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的过程。

B「用无人机冒充敌国领导人编发假命令」 明显不符合「对己方信息造假」的要素,直接排除。

C「盟军虚设司令部,用通讯设备发送各种指挥命令」中,使用了电子通讯设备对「司令部」这个己方信息造假,目的是「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而不是侦察机等其它方式的侦查,从而「使敌方产生错误判断」,符合全部定义要素,正确。

D「设置数量庞大的仿真数据库」错误。D说的只是「设置数据库」,没有「将数据发出去,欺骗敌人」的做法,错误。

一定要紧扣「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这个定义,这就是根据「故意丢失」排除A选项的原因。另外,在做有3个定义要素的题目时,中间的要素往往会被大脑有意无意忽略,要引起注意。

三、针对「中间要素」的干扰项、针对正确选项的文字游戏

【2011国考95题】政策性收益:指由于某些政策、法规的变动而导致的个体收益,这种收益不会导致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只会导致整个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政策性收益的是:
(A)由于市相关部门联合整治经营环境,小张经营的书店效益明显好转,每月营业额增加5000元
(B)歹徒意欲行凶,小王挺身而出制服了歹徒,因此获得市政府见义勇为奖5万元
(C)由于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某县获得了5000万元专项水利建设基金
(D)由于利率调整,小李的存款利息比此前每月增加100元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政策性收益的是:
(A)由于市相关部门联合整治经营环境,小张经营的书店效益明显好转,每月营业额增加5000元
(B)歹徒意欲行凶,小王挺身而出制服了歹徒,因此获得市政府见义勇为奖5万元
(C)由于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某县获得了5000万元专项水利建设基金
(D)由于利率调整,小李的存款利息比此前每月增加100元

正确率56%,易错项C

浓缩定义词「政策性收益」的要素:
由于某些「政策、法规的变动」而导致的「个体收益」,特点:「不增长、只分配」

A「联合整治改善环境,小张书店月营业额增加5000元」不符合定义。「联合整治」不符合「政策、法规」的变动,「营业额增加」是纯粹的增加,不符合「不增长、只分配」,排除。

B「小王见义勇为,获市政府奖励5万元」明显错误。B一眼就可以看出和「政策、法规的变动」没有任何关系,后面的要素根本无需核对。

C「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某县获得5000万元专项水利建设基金」是本题易错项。如果「定义判断」的定义词涉及的要素较多,那么考生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开头和结尾的要素上,而忽视了「中间要素」。

「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符合「政策、法规的变动」,国家的拨款符合「不增长、只分配」,但「5000万元专项水利建设基金」不符合「个体收益」。从「专项水利建设基金」可知,这笔钱必须使用在当地水利建设方面,而不是平分给县里每一个人,因此个体并不能从这笔钱中获得受益,不符合定义,排除。

D「利率调整,小李存款利息每月增加100元」符合定义。「利率调整」符合「政策、法规的变动」,「小李的存款利息比此前每月增加100元」符合「个体收益」。而小李利息多拿100元,说明银行就要多支出100元,符合「不增长、只分配」,正确。

本题干扰项C的不符合要素正好位于定义的中间,如果不仔细看,有可能会漏掉。而本题的正确选项D,对于「利率调整」并没有进行明确描述,但出题者玩了个文字游戏,因为「利率调整」本身就属于「政策、法规的变动」。如果定义的要素较多,并且感觉题目较难,就要对定义词中间的要素引起重视。

四、读出选项中表达的隐藏含义

【2011国考96题】反应性相倚: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应性相倚的是:
(A)妈妈得知小明考试失利准备劝慰一番,但她发现小明的情绪并未受到影响,于是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
(B)王厂长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发言稿,由于制定的措施不合理,职工在下面议论纷纷,但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发言
(C)张老师认为他为学生准备的口试题目并不难,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回答不出,当学生要求张老师提示时,张老师断然拒绝
(D)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但希望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与编辑沟通后,编辑表示同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应性相倚的是:
(A)妈妈得知小明考试失利准备劝慰一番,但她发现小明的情绪并未受到影响,于是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
(B)王厂长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发言稿,由于制定的措施不合理,职工在下面议论纷纷,但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发言
(C)张老师认为他为学生准备的口试题目并不难,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回答不出,当学生要求张老师提示时,张老师断然拒绝
(D)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但希望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与编辑沟通后,编辑表示同意

正确率59%,易错项A

浓缩定义词「反应性相倚」的要素:
「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不按照原计划沟通。
注意:「不按照原计划沟通」的描述和「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类似,无需再将其浓缩为要素。

A「小明成绩差,妈妈准备劝慰小明→小明情绪未受影响→放弃劝慰小明」不符合定义。A只提到了「妈妈」的想法和反应,和「小明」没有任何关系,不符合「沟通双方」的要素,排除。

B「王厂长宣读几率要求→职工议论(不赞同)→王厂长完成发言(不理会)」中, 王厂长「不理会」做法显然不符合「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的要素,排除。

C「张老师觉得题不难→学生回答不出→张老师拒绝给学生提示」显然错误,错误点同B,即不符合「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的要素,排除。

D「(编辑建议修改稿件)→小李同意按意见修改,但希望保留写作风格→编辑同意」中,小李和编辑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符合定义。

本题D选项需要注意一个隐藏条件:「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编辑建议修改稿件→小李同意按意见修改」。也就是说,D选项第一句话隐含了编辑的修改要求,因此D看似描述的是小李对编辑的要求,实际是双方都提出了要求,然后按照对方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D选项隐含的条件一定要读出来,否则很容易选错。

五、两个类似的行为,却有着微妙差别

【2012国考97题】附款行政行为是指除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外,行政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在主内容基础上附加从属性内容的行政行为。这里的附款就是附条件,是行政主体规定(而不是行政法规规定)的某种将来不确定事实或行为,该条件是否符合将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附款行政行为的是:
(A)某省物价局在关于小儿广谱止泻口服液的价格批复中规定该药物每盒不得高于36元,此价格从2009年9月30日起执行
(B)某税务所对王某(现在外地打工)偷税行为作出的处理决定是:处王某罚款1500元,所处罚款及所欠税款待王某回乡后缴清
(C)交通警察李某对超速驾驶的刘某作出罚款100元的处罚决定,同时告知刘某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缴纳罚款,逾期需缴纳滞纳金
(D)某市人民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规划未来五年内在本市南部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前来投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附款行政行为的是:
(A)某省物价局在关于小儿广谱止泻口服液的价格批复中规定该药物每盒不得高于36元,此价格从2009年9月30日起执行
(B)某税务所对王某(现在外地打工)偷税行为作出的处理决定是:处王某罚款1500元,所处罚款及所欠税款待王某回乡后缴清
(C)交通警察李某对超速驾驶的刘某作出罚款100元的处罚决定,同时告知刘某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缴纳罚款,逾期需缴纳滞纳金
(D)某市人民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规划未来五年内在本市南部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前来投资

正确率34%,易错项C

浓缩定义词「附款行政行为」的要素:
「行政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在主内容基础上附加从属性内容」的行政行为,特点是「将来不确定,该条件符合才生效」

A「物价局在药品价格批复中规定药物的价格上限和执行时间」的做法非常明确没有「附加内容」或「不确定条件」,不符合定义。

B「税务所对外地打工的王某偷税处以『罚款』,该『罚款+税款』需王某回乡缴清」符合定义。「罚款」后面的「回乡缴清」是「附加的从属性内容」,而且这个「罚款」不能确定具体的缴费时间,需要等待是「王某回乡」这个条件符合后才生效。

C「李某超速,交警对其罚款100元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缴纳,逾期缴纳滞纳金」是本题易错项。

C和B看上去非常类似,但两者有本质区别。B的「王某回乡」是不确定的,而C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缴纳」是确定的。另外「逾期缴纳滞纳金」不是「附加条件」。

D「某市政府规划开发区建设吸引企业投资」不是「行政行为」,明显错误。

本题BC两者的区别类似于「货到付款」和「必须在某天之前到货,货规定时间不到,晚一天罚1000」,各位小伙伴可以体会一下。像本题这样题干、选项都很长的「定义判断」题,一般难度不会特别高。

六、较为罕见的「定义词和问题不一致」难题

【2011国考99题】仿生设计学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其中,结构仿生设计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问题,适用于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结构仿生设计的是:
(A)设计师根据鱼鳔的作用原理发明了潜艇
(B)科学家发明了能够模仿鱼类声音的电子诱鱼器
(C)受变色龙的启发,军方设计出适用于野外作战的迷彩服
(D)我们的祖先有巢氏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发明「巢居」以防御猛兽的攻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结构仿生设计的是:
(A)设计师根据鱼鳔的作用原理发明了潜艇
(B)科学家发明了能够模仿鱼类声音的电子诱鱼器
(C)受变色龙的启发,军方设计出适用于野外作战的迷彩服
(D)我们的祖先有巢氏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发明「巢居」以防御猛兽的攻击

正确率40%,易错项A

观察题目可发现,题干的定义词是「结构仿生设计学」,但问题却是「结构仿生设计」。二者有一定的差距,在解题前就要引起注意。

浓缩定义词「结构仿生设计学」的要素:
研究「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问题」,适用于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

也就是说,「结构仿生设计」是根据「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原理」进行的设计,而加了「学」字后就是研究此类设计的学问。

很显然B「模仿鱼类声音的电子诱鱼器」模仿的是「鱼类的声音」,C「受变色龙的启发设计的适用于野外作战的迷彩服」模仿的是「变色龙的(皮肤)变色」,不符合被研究的对象是「内部结构原理」这个定义,可一眼排除。

A「根据鱼鳔作用原理发明了潜艇」属于本题易错项,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仔细审题,也没有进行细想。

乍一看,「鱼鳔」的结构和「潜艇」中的「水舱」有些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A的描述为「根据鱼鳔作用原理」而不是「根据鱼鳔的结构」。而且细想可知,鱼鳔是通过「收缩、膨胀」而调整鱼的整体密度,而潜艇则是通过「排水、放水」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两者结构不一致。

D「受鸟类树上筑巢的启发发明『巢居』」属于对「内部结构」的研究,正确。

本题定义词说的是「结构仿生设计学」,但问题却说的「结构仿生设计」,因此选项不必和「学」有关。D选项中的建筑者是古代人,肯定不理解「结构仿生设计学」这么一个高大上的专业词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做法属于「结构仿生设计」。

本题是比较少见的「定义词」和「问题」不同的题目,需要引起注意。

七、出题者没说=不存在

【2010国考67题】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社会功能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层次,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期望达到或能预料、认识到的。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
下列选项不包含对潜功能描述的一项是:
(A)电视剧《渴望》播放期间,万人空巷,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张某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状况,贷款30万买了一套房子,由于利率上升,自己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C)为抵御外族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间建筑工艺的发展
(D)来自偏远山区的小刘为了摆脱贫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从小刻苦学习,做事认真,没几年功夫就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也使自己成为家乡父老教育孩子的榜样

下列选项不包含对潜功能描述的一项是:
(A)电视剧《渴望》播放期间,万人空巷,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张某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状况,贷款30万买了一套房子,由于利率上升,自己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C)为抵御外族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间建筑工艺的发展
(D)来自偏远山区的小刘为了摆脱贫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从小刻苦学习,做事认真,没几年功夫就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也使自己成为家乡父老教育孩子的榜样

正确率32%,易错项D

浓缩定义词「潜功能」的要素:
某事物引起的「未被预料」也「未被认识」的后果

A「电视剧热播导致治安好转」符合定义,该后果「未被预料」也「未被认识」到。

展开描述的话,可以遇见的后果大致包括「热播电视剧的主角走红」、「原著书籍在电视剧热播后畅销」等情况,而「治安好转」属于「人人都去看电视剧」带来的客观后果,A完全没有提到,符合定义。

B「张某根据收入状况贷款买房后,由于利率上升导致生活困难」不涉及「潜功能」。通过「根据收入」可知,张某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收入,在当前利率情况下能够正常生活」。

也就是说,张某能够认识到「如果发生了房贷利率上涨等情况,自己生活可能变得困难」,因此与「潜功能」定义不符,正确。

题外话:材料并未提出「张某做好了利率上涨、生活会变得困难的准备」,因此利率上涨这种情况是张某没有预料到的,即「未能预料、能够认识」,既不是「显功能」也不是「潜功能」。

C「为抵御外族入侵修筑长城,客观上促进了民间建筑工艺发展」符合定义,「修筑长城」的本来目的和「民间建筑工艺发展」无关,所引起的后果是「未被预料」也「未被认识」的。

D「为摆脱贫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小刘刻苦学习做事认真,最终成企业负责人和家乡榜样」是本题易错项。

D中小刘的成就看似和「刻苦学习做事认真」有关,但问题是在「定义判断」中,只要出题者没说,就等于不存在。根据D的描述,小刘在学习、做事时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预料到会有未来这么大的成就和名声,因此符合「潜功能」的定义。

注意本题A选项「万人空巷」用法有误!电视剧显然是在家里看的,而「万人空巷」的解释如下:

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不是街巷空空无人之意。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也就是说,「万人空巷」只能用于户外的非常热闹的事物,因此不能和「电视剧」搭配。

从本题可以看出,国考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的地方,因此各位小伙伴不仅要学会做题,还要学会用自己的思路做题,不要盲目迷信。

八、似难实简的法律定义词

【2010国考75题】偶然防卫是指在客观上被害人正在或者即将对被告人或他人的人身进行 不法侵害,但被告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出于非法侵害的目的而对被害人使用了武力,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不属于偶然防卫的一项是:
(A)甲与乙积怨很深,某日发生冲突后,甲回家拿了手枪打算去杀乙,两人在路上正好碰上,甲先开枪杀死了乙,但开枪时不知乙的右手已抓住口袋中的手枪正准备对其射击
(B)甲正准备枪杀乙时,丙在后面对甲先开了一枪,将其打死,而丙在开枪时并不知道甲正准备杀乙,纯粹是出于报复泄恨的目的杀甲,结果保护了乙的生命
(C)甲与乙醉酒后发生激烈冲突,两人相互厮打至马路上,正当甲要捡起路边砖头击打乙时,围观群众中有人喊「警察来啦」,甲受惊吓不慎跌落路边河沟溺水身亡,乙安全无事
(D)甲身穿警服带着电警棍,冒充警察去「抓赌」,甲抓住乙搜身时,乙将甲打伤后逃离,甲未能得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不属于偶然防卫的一项是:
(A)甲与乙积怨很深,某日发生冲突后,甲回家拿了手枪打算去杀乙,两人在路上正好碰上,甲先开枪杀死了乙,但开枪时不知乙的右手已抓住口袋中的手枪正准备对其射击
(B)甲正准备枪杀乙时,丙在后面对甲先开了一枪,将其打死,而丙在开枪时并不知道甲正准备杀乙,纯粹是出于报复泄恨的目的杀甲,结果保护了乙的生命
(C)甲与乙醉酒后发生激烈冲突,两人相互厮打至马路上,正当甲要捡起路边砖头击打乙时,围观群众中有人喊「警察来啦」,甲受惊吓不慎跌落路边河沟溺水身亡,乙安全无事
(D)甲身穿警服带着电警棍,冒充警察去「抓赌」,甲抓住乙搜身时,乙将甲打伤后逃离,甲未能得手

正确率48%,易错项B

法律类的「定义判断」题往往难度较高,而本题题干和选项也特别长,看着让人头大,然而这道题实际难度其实比较低,考生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审题。

由于题干很长,因此可以将定义词的要素进行简化,即:「a对b或其他人正在或即将进行不法侵害,但b没有认识到而使用了武力,则b的行为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属于偶然防卫」

很容易发现本题4个选项都「客观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因此只需浓缩定义词「偶然防卫」的其他要素:

「a正在or即将对他人不法侵害(不需要针对b)」,「b没有认识到」而「使用了武力」

A「甲开枪杀乙,但开枪时不知乙正准备杀他」明显满足「a准备侵害b」、「b没有认识到」、「使用武力」的要素,符合定义。

B「甲准备杀乙,丙开枪杀了甲时并不知道甲正准备杀乙,结果保护了乙的生命」明显满足「a准备侵害其他人」、「b没有认识到」、「使用武力」的要素,符合定义。

C「甲要捡砖头打乙,有人喊『警察来啦』吓得甲跌落河沟溺水身亡,乙安全无事」看似符合「a准备侵害其他人」、「b(围观群众)没有认识到」的要素,但不符合「使用武力」,不符合定义,正确。

D「甲假扮警察抓住乙搜身,乙将甲打伤后逃离,甲未能得手」符合「a准备侵害b」、「b没有认识到」、「使用武力」的要素,符合定义。

本题一定要尽可能地压缩题干和选项的无关描述,紧紧盯住定义的相关要素即可。这道题考察的是「3个定义词要素的中间要素」,属于「定义判断」难题的常见考点。

2012~2010国考「定义判断」难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