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张双利: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第一讲:黑格尔法哲学的框架

(一)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质的洞见
黑格尔是非常敏锐的,虽然黑格尔法哲学的重心是讲国家哲学,但是为了能够讲清楚国家哲学,法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已经是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的关系。那么,之所以把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的关系作为整个法哲学的理论重心,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①他高度肯定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他承认政治经济学的洞见。政治经济学所强调的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的核心领域,这一点黑格高度认同。
②他反对政治经济学对于市民社会的基本判断(这个基本判断就是我们现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界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所指认的判断),这个概念叫市场道德主义,比如说,霍耐特在他的《自由的权利》这本书当中,明确用市场道德主义的传统去指认从亚当斯密到涂尔干到黑格尔的发展思路。市场道德主义的概念和当年的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中,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当中,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完全一致的。
1. 政治经济学与市场道德主义
A,市场经济与私人自主
B,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质
C,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市民——人——公民
·市场社会的自我维系
·现代国家与取消统治
讲话稿详细内容笔记补充:
政治经济学在对于市民社会的根本性质的断定上,是一种市场道德主义。市场道德主义的立场,主要是两个环节:
①它要强调,A,市场经济是私人自主的领域,换言之,市场经济是以对每一个人的充分的个体性的尊重,对于个体自由的实现为它的首要规定性的。
②市场经济同时还具有B,道德性质。换言之,在个体自由原则的支撑之下,在市场经济领域当中,实际展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非常复杂的劳动分工关系。
C,这样的市场经济领域,不仅仅使个体自由得以安放,而且有它自己的、内在的、理性的运行法则,这就是我们平常所强调的、政治经济学所把握住的、内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当中的供求关系规律,或者说价格形成规律。这样的内在于市场经济领域自身之中的理性的运行法则确保每个人从私人自主出发,最后借助于劳动分工体系所支撑着的市场经济,所实现的是共同的善,是对于社会的成全与完善。
综上,市场经济意味着①对于个体自由的安放,②对于共同的善的实现,③对于美好社会的成全。这样的判断是市场道德主义的主要内涵。
有了这样的市场道德主义立场的支撑,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才能够真正的得以落实。关于这一点,可以去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上半部分的论述重点主要在于强调,由于有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才会有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所停靠的理论预设,这个理论预设就是市场经济领域本身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秩序,这样的一个自然的秩序才能够确保在市场经济领域当中,不仅仅有在经济上相对自主的市民得以出现,而且在市民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机制的支撑之下,如此这般的市民能够进一步的成长为理性的主体,成为大写的人的一个部分。而这些理性的主体凭靠着对于公共问题的公开讨论上升为政治公民成为国家的真正的主人,成为国家的、法律的真正的立法者。
所以自由主义范式的核心公式及市民人人公平这样的一个公式,它实际上是需要强大的理论预设,而这个理论预设是由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市场道德主义的立场所提供的。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论预设,才会有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两个基本的主张:
①市场社会的自我维系。换言之,Market society可以自我运转,可以自我运转国家和这个可以自我维系的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让市场社会不受干预,得以自主独立发展。
②现代国家虽然必不可少,但现代国家的真实含义已经不是统治,现代国家的真实含义已经是对统治的取消,是人的自主,所以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政治经济学。
2,市民社会与现代伦理生活
A,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的伟大成就
·家庭——市民社会——国家
·市民社会:主观自由的实现
B,市民社会的原则和机制
·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形式
·机制: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国家和同业公会
C,市民社会的双重性质
·非伦理性质: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之间的对立、伦理共同体的毁坏
·伦理性质:同业公会等具有伦理功能的机制,特殊性与有限的普遍性之间的统一
黑格尔的法哲学实际上是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超越,是对他的自觉的超越。所以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当中,他的理论对手不仅仅有早期近代政治哲学(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主要是契约论传统之下的政治哲学),还有作为他的最直接的理论资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因为黑格尔不认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于内在于政治经济学当中的市场道德主义基本立场,因此,黑格尔的法哲学实际上已经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第一轮最有力的批判和超越。
我们来看黑格尔是如何能够在吸收了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资源的前提之下,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提出自己关于市民社会的新的判断。
我们介绍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第二个层次,简单交代一下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概念,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概念在黑格尔的法哲学的体系(现代伦理生活三大领域,或者说三大环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当中,家庭背后的原则是直接的普遍性,所以家庭是直接的伦理共同体,市民社会背后的原则恰恰是和直接的普遍性相互对立的另一方,而这一方式是特殊性,所以黑格尔承认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的最伟大的成就。
因为 市民社会 使得
①在古典社会当中,在传统社会当中根本没有办法得以安放的主观自由的原则得以安放
②与外直接的普遍性、直接对立的特殊性的原则得以舒展,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
③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以确认。换言之,市民社会使得每一个人把自身当作目的,把他人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中间过程。在法哲学所给出的关于现代伦理生活的基本框架当中,第一个环节是家庭,第二环节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背后的原则是特殊性的原则,那么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当中,最高的环节是国家,而国家背后的原则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换言之,国家守住的是共同体,而如此这般的共同体,能够让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特殊性得以舒展和安放,它能够在确保主观自由的原则得以实现的前提之下,守护成就伦理共同体,这是黑格所给出的关于现代世界的基本理解框架。
在这个基本理解框架之下,黑格所下的第一层判断是,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的最伟大的成就。他不断把传统社会和现代世界进行参照,但是在这样的参照当中,强调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的特有的伟大的成就,只有借助于市民社会这样的一个现实的领域,主观自由的原则才能够得以安放,每一个人的特殊性才能够得到承认,才能够得到承认。
所以如果要问古典世界和现代世界之间的最大的差异究竟何在?那么黑格尔的回答基本是:在古典世界是家庭、国家,在现代世界,是在家庭、国家之间生长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这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的原则是特殊性。除了特殊性外,每一个人在市民社会当中,不仅仅只是自己,而且还要与所有的他人建立起普遍的交往关系。所以市民社会它意味着对于每一个人的个体性的地位的充分承认,以及在这个前提之下所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自由交往关系。因此,市民社会当中支撑着每一个个体的行动的那个真实的原则,它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他是特殊性的原则(它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把自己提升到绝对),但同时他也是普遍的形式(Deform of university,普遍的形式意味着市民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同时意识到他必须在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才能够实现自身)。所以特殊性和普遍的形式是对于市民社会的原则的更加完备的规定。
这样的一个市民社会,哪些具体的机制才能够使得主观自由的原则得以安放,才能够使得特殊性被提升到绝对,才能够使得个体的绝对的目的性的地位得到确保?
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当中,在讲述市民社会的现实机制的时候,提到了三大环节:
①首先是需要的体系,叫System needs,和我们现在中国学生和学者所理解的劳动分工体系之间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劳动分工体系所强调的是,我们要在劳动分工当中才能够完成社会生产,才能够使得整个的生产方式得以不停的运转。而需要的体系除了强调劳动分工、强调由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劳动的抽象化和合理化之外,黑格所说的需要的体系,还特别的强调由劳动分工体系所带来的社会财富能够和的真实的需要对接。也就是说,劳动分工体系带来的是普遍的社会财富,普遍的社会财富最后成全的是普遍的社会和社会当中的每一个成员。换言之,需要的体系意味着在普遍的劳动分工体系的中介之下,每一个人可以介入,可以加入劳动分工体系进行贡献,每一个人也可以经由这样的一个劳动分工体系获得支撑起个体生命、支撑起家庭生活的社会资源。这就意味着这个需要的体系实际上要求是非常高的,它的要求是非常市民社会当中需要的体系要想得以落地,它需要一系列的环节作为支撑。
②那么他首先需要司法的环节,也就是说它需要整个的司法制度确保。个体的主体性的地位,这样司法制度不仅仅是一套民法典,而且它意味着司法实践。所以司法是让需要的体系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司法是让市民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个体能够真正具有与他人同样的人格地位的保障。
③除了要有这样的一个法律支撑之外,还需要另外的两方面的支撑:一方面是他必须有国家作为一种外在的保障性的力量,去确保市民社会当中的普遍的自由经济交往的关系能够运行下去,所以国家要提供公共安全的保障。国家要提供市场安全的监管,国家要提供最低的福利的保障,这都是警察国家的范畴。
除了警察、国家之外,市民社会当中还必须有另外的一套机制,这套机制是长在市民社会内部的,这套机制的真正的功能是把市民社会当中的人汇聚成群体。换言之,如果你在市民社会当中只是由法律所承认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那么这种个体如果是市民社会当中的人的生命的全部内涵,这个市民社会不会支撑下去,这个市民社会当中也不会长出刚才我们所介绍的那样的一种能够让社会得以成全,能够让社会需要得以满足的需要的体系。
所以还需要一套伦理机制。伦理机制能够把市民社会当中在法律的层次之上原本没有真实关联的人们结合成真实的群体,从而使得市民社会当中的人不仅仅只是自己,不仅仅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仅只是从自己出发,对于外部生活进行冷静的观察,并且通过冷静地观察掌握外部生活的运行规律,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借助对于这些运行规则的很好的利用,成为市民社会当中的胜出者,成为市民社会当中的成功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市民社会当中的人必须借助于这些伦理机制与大家汇聚成群体,换言之,他必须不仅仅眼睛当中有他人,而且他还必须胸怀当中有他人,有这样的一个普遍的共同体。
我们已经看到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的现实机制的论述,分三大环节: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国家和同业公会。然后进行论述,已经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市场社会的概念距离非常遥远。
所以对于这样的市民社会,黑格尔对他的这个根本的断定是他实际上是双重性质。如果市民社会我们看他的一个方面,即看他意味着对于特殊性原则的彻底释放,看他意味着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绝对的目的性的地位的担保,看他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这样的一种纯粹的外在的合理化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一个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眼睛当中,在黑格的断定之下,他毫无疑问具有瓦解和败坏伦理共同体的性质。
黑格尔断定,当年的柏拉图之所以要写《理想国》,就是因为伴随着社会逐渐的瓦解,伴随着雅典城邦的衰落。在这个衰落的过程当中,已经有主观自由的原则的兴起,已经有货币经济的流行,而这些东西只要任其发展,他一定导致对伦理共同体的毁坏。所以柏拉图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在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够真正让主观自由的原则得以安放,因而使得主观自由的原则可以和伦理共同体兼容的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在他的《理想国》当中,只能够断然地对主观自由的原则进行否定对之称的主观自由原则的任何可能的机制进行排除。
通过柏拉图,借助于对《理想国》的解析,黑格尔强调的是柏拉图当年看到的这样的一个趋势,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主观自由的原则得以再度确认,货币经济得以大肆流行。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虽然货币经济的流行带来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真实的改写,提升了社会财富的不断的增加,但是这个方面的发展,它必将导致对伦理共同体的毁坏,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市场道德主义没有市场经济不仅仅带来对于个体自由的安放,而且市场经济一定会带来对于美好社会的成全,而是刚好相反,如果市场经济意味着对于个人的绝对的主体性的地位的确认,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样的一种市场经济,任由其发展,只能导致对于社会的瓦解和败坏,所以个体自由和社会的原则之间会产生冲突,会产生对立,这是毫无疑问,当年的柏拉图已经看。
当年的柏拉图已经看到,所以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概念是在一个复杂的结构支撑之下的市民社会领域,是关于这样的一个新的市民社会领域的这样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强调市民社会不仅仅具有这种非伦理的性质,而且他要具有伦理的性质。市民社会的背后还必须有支撑市民社会、改写市民社会的东西,这当然是后来我们读黑格尔法哲学之道,在黑格尔那里,这是国家,因为有着这样的一个规定性,所以在市民社会的内部就不仅仅只有把人打散为一个又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的这样的一个机制,而且还有把人汇聚成新的或大或小的有机的团体的机制,这是黑格所强调的内在于市民社会当中的同业公会等具有伦理功能的机制,因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当中,他的市民社会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场社会的概念,它的市民社会是经过改写之后的新的市民社会的概念。这个新的市民社会的概念所表述的是市民社会的双重性质,它不仅具有非伦理性质,而且具有伦理性质。
因为他对于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质的断定,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超越,也是他对于马克思的最重要的启发。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的所有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之上都直接的从这里出发。
所以我们在介绍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时候,再介绍黑格尔对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断定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要对于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质的具体思考做一点点简要的交代。所以,所以我们在第一个层次的第三点,我们讲一讲黑格尔是如何直接的去论述市民社会的非伦理的性质。
在原则高度的论述我刚才已经讲了,黑格看到,如果说家庭意味着直接的普遍性(尚未能够包容特殊性的一种直接的普遍性),那么市民社会意味着和他之间的直接的对立,市民社会意味着对于和直接的普遍性相互对立的特殊性的原则的直接的彻底的释放。因为这样的一种特殊性的原则,他和普遍性的原则之间的内在关联尚未确立,所以如果这种原则成为唯一的规定性的原则,那么他必然具有致使市民社会具有导致伦理生活彻底败坏的这样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是从原则的高度加以论证。
3,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质
A,极致的贫富分化
·抽象平等与自然差异,
·普遍交往,
·贱民(绝对贫困、反对社会)
·殖民主义
B,普遍的自我异化
·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分离
·货币作为普遍的中介
·自我异化
除了从原则的高度加以论证之外,那么黑格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内在于市民社会当中的这样的一种瓦解伦理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进行具体把握,这个具体把握落实下来,我们去读黑格尔的法哲学的市民社会章当中,特别的去读它的警察国家和同业公会这一章,然后你就会发现在这一章当中,他会很明确的对于这样的两大发展趋势进行断定。
第一个发展趋势是,如果我们任由市场社会进行自我运转,我们的确像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所主张的那样,我们的确经由国家对他的保障,让这样的一个市场社会可以实现self regulation,实现自我调节,自我运转,那么他必将导致极致的贫富分化,并进而导致社会的彻底分裂。社会的彻底分裂为什么必然导致极致的贫富分化?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市民社会作为让个体的主观自由的原则得以落地的最重要的领域,它通过立法所确保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抽象平等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抽象平等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在在自然、在财产、在收入、在在在性别再等等各个方面的自然差异并行不悖。
这二者同时共在,市民社会同时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没有边界、没有限度的普遍交往关系。这就使得这样的一种自然差异可以借助以抽象平等为原则的普遍交往关系而被无止境的放大。在这个被无止境的放大的过程当中,它会受到另外两方面的要素的叠加:
第一个要素是这样的一种所谓的市场经济,它实际上是由价格规律所主导的一个周期性的波动。虽然是有理性运行法则的,但理性运行法则意味着波动,波动意味着不停的有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所以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会使得原本就内在于市民社会当中的这样的一个不断的去拉开人和人之间的财富差异的贫富分化倾向得到加剧,这是第一层要素的叠加。
第二层要素的叠加是市民社会当中的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的恶性的竞争的不断的加剧,那么它所导致的是他所导致的是生产的不断的技术化和合理化,所以生产的机械化和被绑在工厂当中的从事机械化劳动的新型的劳工,是我们所看到的市民社会当中的又一个发展趋势,这个发展趋势会使得真实参与劳动分工体系的劳动者,因为机械化的劳动而变得不仅贫穷,而且愚蠢、狭隘。
有了这样的两大现实要素的叠加,在市民社会当中,如果任由市民社会条件之下的市场经济自行发展,必然导致极致的贫富分化,极致的贫富分化必然带来贱民的产生,黑格尔对于贱民的断定是,贱民不仅仅意味着跌入绝对贫困,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不再胸怀社会,所以他反社会劳动,反社会仇财富,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心态实际上在黑格尔那个时代,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轫之初已经看到,在这个意义之上,市民社会不仅制造贫穷版的贱民,而且制造富有版的建立,就除了个体自身的特殊性之外,特殊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不再是个体相关联的另一方,社会是由个体所彻底超越,可以通过金钱买断,摆脱社会要求,超越社会义务,所有这一切都是富有版的贱民的基本特征。这样的一个发展必然导致这个所谓的社会被撕裂,被毁坏。
如果我们所说的现代世界就意味着这样的一种自行发展的市场经济,就意味着这样的一种不断膨胀的市民社会,那么它导致的必然结局不仅仅是内部社会撕裂,然后贱民产生,而且一定是殖民主义,因为你要能够把自自身内部所无法解决的,不断地导致贱民的社会问题解决,那么他能够采取的一个自然的解决办法一定是扩张,所以,殖民主义适合这样的一种自我发展的、自我维系的市民社会必然相伴生的又一个重要的现代社会问题。
黑格尔在写作法哲学的时代,是海地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已经开始展开的时代,站在法哲学的高度,高度支持反殖民主义的斗争问题,因为他已经看到非伦理性质的市民社会,如果任其发展,然后不实现对于他的这样的一种理性的限定,那么它必然导致殖民主义的灾难。所以反殖民主义和他在法哲学当中所要找到的限定市民社会,然后成全并限定市民社会的这样的一个现代化的道路,是内在相关的。
另外一个具体的发展趋向,这是他所洞见到的,在市民社会当中必然存在着普遍的自我异化。当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关联、真实关联被切开,这样的市民社会当中的孤零零地存在着个体,又生长在和所有的他人之间的关系当中的这个孤零零的个体,那么他只有通过普遍的媒介来去装扮自己,然后谋得来自于他人的承认,所以炫富。或者说是剧场化的生活,是市民社会当中的。
每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这样的一种根本的生存处境,这是我们所看到的。黑格尔在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当中,对于内在于市民社会当中的瓦解伦理生活的必然趋势的界定,如果我们做一个简要的小结,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我们可看到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当中,实际上借助于对于市民社会的非理性或反伦理性的这样的一个节,是已经已经洞见到了现代社会的根本难题。
4,小结
A,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的反伦理性
B,解决问题道路:实体性国家(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国家)
个体自由无法支撑。现代社会无法支撑现代社会,解决问题的道路何在?纵观他的整个的法哲学,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道路是一个成全现代伦理生活的道路,而现代伦理生活要想能够得以支撑,它的最高的也是最核心的环节是实体性的国家。
所以,在这里,国家和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像我们一开始所铺陈的那样,从家庭到市民社会,然后再到国家,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结构性的关系。他是国家作为前提和基础,让市民社会、家庭这两个领域得以落地、发展、成全,并且同时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进行内在干预,进行理性引领,从而使得在家庭和市民社会的这样的两大领域当中,家庭成员和市民社会当中的个体,能够经由教养上升为胸怀整个的普遍的共同体的政治,公民任国家是最高的目的。
所以整个的结构是三段论式的关系,国家是前提基础,市民社会和家庭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第二环节目的性的国家,政治公民对于目的性的国家的认同,是整个的这样的一个结构当中的第三个环节。